教育孩子,这招比啥都管用
这是一篇发表在2018年7、8月合刊《江苏教育报》上的小文,原文题目是《家长的“行为艺术”》。此文应某刊物的要求,添加了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的“行为艺术”案例,在另一个期刊上也发表了(文章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12b5950102e7vd.html)。而且,文中的案例,我还写成小小说,题目是《教育有方》,发表在《德州晚报》上(文章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12b5950102v8vs.html)。一个案例三次发表,足以看出这个案例的典型性了。期待文中的故事对大家有所启发。
家长的“行为艺术”
德州(平原)蓝天实验学校 袁建国
前几天读刘涵同学的日记,认识了一位充满智慧的母亲。刘涵在日记中写道:“……记得初一暑假的最后几天,我作业还没写完,却仍迷恋于电视,我妈急了,一生气,把我的书全填进了炕洞,让我抱柴禾烧炕。我当时吓坏了,恳求妈妈原谅,自己把书掏了出来。后来每每想起这件事,我都有一种愧疚感,觉得对不起妈妈……”
现在的中学生,一般都给自己的父母,特别是母亲贴上“爱唠叨”的标签。究其原因,责任并不在孩子身上。一些家长自身知识储备不足,又爱给孩子“摆事实、讲道理”,整天翻来覆去地就那么几句话,能不让孩子心烦吗?而刘涵同学的母亲就不同了,她话虽不多,但行为震撼,一下子就让女儿认识到了错误。
由此,我想到了一个词——行为艺术,家长教育孩子,缺少的不正是这种“行为艺术”吗?
十几年前,在我们当地也有这样一位家长,他别出心裁的“行为艺术”,使本来顽皮的儿子小刚(化名)发奋读书,最终成为我们市的高考文科状元。
小刚天资聪颖,却生性顽皮。上初中的时候,有一次参加语文竞赛,因为与语文老师有矛盾,他故意交了白卷,把语文老师都气病了。中考,他成绩也不甚理想,勉强考上市二中,而且是交高价费的那种。小刚知道自己家庭条件比较差,也没脸向父亲伸手要钱,只得硬着头皮,每天跟父亲到地里干活。父亲也从来不提上学的事儿,每天带着小刚,拣最脏最累的活干——他是想让孩子体验一下家长劳动的艰辛。眼看开学三四天了,看着同学们兴高采烈地去上学,小刚的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终于,有一天在地里劳动的时候,小刚对父亲说:“爸爸,我要上学!”“行!”父亲没有多说话,他看到了孩子的改变,他知道这时候并不需要自己说什么。回到家中,他与妻子商量借钱让孩子上学的事儿——其实他家中并不是拿不出学费,他只是做个样子,让孩子再次受到触动。两天的时间,他把钱“借”齐了——实际上,他是把家中的整钱,全部换成了零钱,装了满满的一书包。到了学校,当父亲把一书包零钱,全部倒在老师办公桌上的时候,小刚震惊了!他流着眼泪,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出个样子来。他成了全校最刻苦的学生,而且每次考试都能取得非常大的进步——先由普通班的下游,成为第一名;调到重点班后,一年的时间,又从下游跃升为前几名。上高三的时候,他向家长要求到校外租房住,为的就是充分利用晚上的时间加班学习。父母看到儿子取得了如此好的学习效果,便欣然应允。结果高考,小刚成了全市的文科状元。
这就是家长“行为艺术”的魅力!家长朋友们,教育子女,说教是必不可少的方法,但要想让孩子产生心灵的震撼,非这样的“行为艺术”莫属!
本公众号发表高效课堂、班级管理、教师成长、家庭教育等内容的文章,
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