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的“三个问题五个元素”
注:本文先是发表在2013年第六期《青年教师》,后参加山东省教育厅《基础教育改革论坛》征文,获得一等奖,并发表在2014年四期《基础教育改革论坛》;另,本文当年与其他老师的三篇文章一起,被北师大附小河南分校称为“老师,不看会后悔的一万一千字”。
高效课堂的“三个问题五个元素”
山东省平原县蓝天实验学校学校 袁建国
每位教师在备课、上课时必须回答三个问题。其中第二个问题还包括五个元素。
第一问题:本节课我想让学生学会什么知识,得到什么能力?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目标问题。教师如果不知道该让学生掌握什么,那这节课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只是教师自己知道,而学生不知道,其结果与教师自己不知道基本一样。
一位专家曾经讲过这样一个例子:在大街上走路,迎面一位美女骑车而过,如果问你“这位女士穿的是什么颜色的鞋子”,绝大多数人肯定回答不上来——有谁会关心鞋子呢?即便是女鞋设计专家,也未必把注意力放在鞋子上。但如果事先告诉你“请注意一下对面这位女士鞋子的颜色”,事后再问,那答对率肯定是百分之百。
例子非常通俗,似乎与课堂教学风马牛不相及,但就“目标定位”这一问题来说,非常贴切。课堂没有目标,学生的注意力便容易分散,有可能把精力放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知识上,肯定会影响学生对本节课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把握,肯定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应该把教学目标变成学生的目标,以通俗的形式或问题告诉学生。学习目标要适度,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达到学生看到目标就知道怎么做、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的目的。
教师应该切忌机械的套用三维模式,可尝试着把教学目标问题化,在问题中包含三维目标;问题解决了,学生也就达标了。
第二个问题:如何让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这个问题是过程、方法等形式上的问题,更是课堂教学理念的问题。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一定要用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组织课堂。
高效课堂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元素:
一、自主学习(独学)
传统的课堂,是以学生的起点为零开始的。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基础,都不应该为零。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尝试着自学,以自主学习的形式,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通过“温故”达到“知新”。教师要进行科学的学前指导,自学指导要明确时间、内容、方法、要求。常见的形式是导学案,也可以运用多媒体。
学生自学的内容要有相对的完整性。常见一些教师,处理教材的时候采用问答式、填空式,教师问,学生答,表面非常热闹,但内容零散,没有任何思维含量。
学生自学一定要有相对的独立性。教师进行学前指导应一步到位,不要在学生自学、思考的时候打断学生。
创造了高考神话的衡水中学,课堂上的秘诀便是教师“放手”。他们在课堂上提倡“三转五让”。所谓“三转”,指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传授知识为知能并重。所谓“五让”,指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自己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总结。它体现在课堂教学实践上的具体行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极大限度地进行了自主探索,把吸收新知识的过程变成了一种“内化”行为,把知识真正汇聚到学生自身固有的知识流中去,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二、合作探究(对学、群学)
学生在自学中不会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解答,应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对学,指同桌之间的学习、商讨。群学,指4-8人小组或全班同学的互助学习和探讨。实践证明,两人小组的合作,密度最大,效果最好。对于老师布置的学习内容,两个人首先是互相检查,然后是互相帮助。两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再通过大组解决。大组不能解决的问题,交由全班讨论。
在学生检查、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检查,及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为下一步的“点拨”作准备。
三、展示点拨
展示,是学生以小组或个体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贵在“暴露问题”。在这个环节,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采取有力措施,调动、激励学生展示;二是给每个同学展示的机会,不要让展示成为优等生的专利;三是对学生提出展示的基本要求,开始可以放低门槛,但随着学生展示水平的提高,教师应该进一步提高标准;四是有展有评,师生互动,提高展示的参与度,在人数上不留死角。
关于点拨,是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教师的“拨云见日”。从理论上讲,只要全班有一个学生能解答的问题,教师也不要急于讲出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往往以“怕学生耽误时间”为由,急于自己说出答案。这样做虽然能“节省”时间,但往往使学生养成依赖心理,久而久之,这样的课堂就变成了没有思维的课堂。从另一方面说,第一次放手让学生讲,可能会耽误时间,但学生养成积极思考、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习惯后,就不可能耽误时间了。当你第一百次放手让学生讲的时候,你的课堂就是精彩的课堂了。因为这样的课堂有思维的碰撞;这样的碰撞,会让你的课堂熠熠生辉。
教师点拨,应该非常准确且精炼,抓住主要矛盾,一步到位,让学生有恍然大悟、茅塞顿开的感觉。
教师点拨,应起到四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解答学生的疑难,二是规范学生的语言,三是扩展学生思路,四是引领学生总结内在规律。
四、建构提升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编写,变过去的线性结构模式为模块结构,每个模块就是一个主题,一个整体。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改变只备一节课的习惯,要把一节课融于整个单元之中。在讲课的时候,也不要只着眼于表面的“知识碎片”,而应该引领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一个单元,使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网络。模块式的课本编写,打破了学科自身的逻辑线索,教师应该把它理出来。
在帮助学生知识建构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寻找学习规律。我们的课堂,不应该只是知识的课堂,更应该是方法的课堂。有了方法,学生便可以自主学习课堂以外的许多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而且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五、当堂练习
对于学生学习的知识、培养的能力、归纳的方法、总结的规律及形成的知识网络,要在练习中巩固和提升,实现“通过例题找规律,变式练习验规律,联系实际用规律”。
练习题的设计,应该注重梯度。第一个层次,是基础中的基础。第二个层次,是稍有难度的题目。第三个层次,是具有挑战性的题目。
在这一环节,教师的语言应发挥积极的作用,应激励学生挑战自我,挑战满分。有一个成语叫“蓄势待发”,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善于蓄势,要让学生乐于迎接挑战,在挑战中品尝收获的喜悦。
教师应该在练习形式上多创新,通过形式的变化,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课堂活起来。
学生完成训练题目后,订正答案应该是必有的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切忌从头讲到尾,面面俱到。首先,学生进行练习的时候,教师应进行巡视,发现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归纳分类。其次,还是按照“教师退到最后一步”的原则,能让学生做的,教师坚决不做。
这一环节,同上面提到的“点拨”和“建构提升”一样,均需要教师深厚的功力。
第三个问题:知识掌握了吗?能力提升了吗?
不管教师运用哪种教学策略,最终目的都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如果教学目标适度合理,在下课前就应该达标。衡量是否达标有多种方式。一是下课前用测试卷,让学生独立完成;二是上课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三是通过个别检查进行测试;四是运用小组进行测试等等。如果本节课内容过多,没有完成检测,也可以放到下一节课完成。当然,方式方法还有许多,不一一列举。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反馈信息。教师通过准确的信息,确定下一步的教学任务。对于出现的问题,教师一定要采取及时有效的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