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父母:孩子“该打就要打”,不管不骂不罚培养不出优秀的孩子!
阅读本文之前,请您先点击上面蓝字“追梦教师袁建国”,再点击“关注”,并介绍您亲朋好友和同事。这样,每天我们都会收到撞击灵魂的精神盛宴,得到高境界的精神陪伴,在幸福快乐之中享受每一天。
打孩子不是目的,让孩子有所怕,有所敬畏,才是最重要的。
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在《圆桌派》中说的一席话,正好能解释这个观点。
她说:“人的成长过程中,要形成一些东西,除了爱之外,还要有敬畏。如果孩子违法了,惩罚实际上是一种保护,让他知道怕,知道后悔,以后再也不敢了,真的让他不敢了才是保护他。”
言下之意,正是在强调要让孩子知道怕,知道规矩不能违背。
如果孩子犯了错,唯有惩罚能让孩子清醒时,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姑息。
这不是李玫瑾教授第一次强调敬畏,她在此前分析青少年犯罪行为时也曾多次提到过,人犯罪的原因是没有敬畏之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敬畏要遭灾殃。
我们教育孩子也是如此,要让他们知敬畏,守规矩,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得到真正的成长。
1
父母最大的悲哀,
是付出全部却养出了一个白眼狼
前两天就看到一则新闻:孩子沉迷网游充值4万元,而这钱却是他妈妈背了4万袋水泥辛辛苦苦赚来的!
这孩子还把转账记录都删除,生怕家长发现了挨骂。
这说明他明明知道这是妈妈的血汗钱,却依然不以为意,不仅自己在游戏账户里充值了2万多,还给同学充值了1万多。
他妈妈绝望地哭了,孩子一边挨打一边还委屈地说:“你总是埋怨我,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是啊,妈妈每天都要在外面忙着赚钱养家,累死累活搬了几万份水泥才能挣些钱,可孩子只看到妈妈不管他、不陪他,只看到自己一犯错就遭到埋怨和指责。
这世上谁都不容易,但最可悲的,是父母付出全部却养出了一个白眼狼。
你以为自己辛辛苦苦赚钱养家,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给孩子吃好穿好就已经尽到自己做父母的责任;
你以为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千依百顺地疼爱就能让孩子懂事些,长大的过程中能够少受些苦。
可殊不知,父母的无私,培养出来的也许是个熊孩子,父母的宠溺,也许会逐渐酝酿成悲哀的人生。
近些年,这样的新闻不在少数。
一个10岁男孩在家殴打自己的母亲,拳拳到肉,招招致命,而母亲一点反抗的迹象也没有。
人来人往的广场上,一个孩子当街掐母亲的喉咙,并要求她下跪,而只是因为母亲不肯给孩子买玩具。
生而不养是罪,但养而不育,育而不善又何尝不是种孽,还是种自作孽。
2
教育成本的上升,换来的却是效率的降低,这一点该让我们反思。
在现在的教育环境中,并不提倡打孩子,即使一个小小的问题,父母要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孩子听。
对于这种教育,当然是提倡的,但是如果车轱辘话翻来覆去的说,孩子把它当成一种噪音,是不是也要换一种方式?
举个例子,小时候的我从来不害怕老爸,他从来没有打过我,所以每次犯了错误,都是先告诉他;
如果这件事老爸也兜不住,老妈知道后拿起鸡毛掸子要打我,我的大脑就会高速运转,感觉那一刻度日如年,心中的悔恨无以复加;
此后的很长时间,都不会犯类似的错误,什么心理产生阴影,痛恨父母,感觉自卑胆小;
这些统统不存在,因为我确实犯了错误,自己知道这顿揍跑不了,还想什么其他的?
现在的父母,当孩子出现各种问题,会先看看书怎么说,考虑很久才会做出决定。
换做二十年前,父母上来两个嘴巴子,孩子啥问题也没有了,虽然粗暴,但是效率高超,我们永远都会长记性(现在当然是不提倡的)。
但这种对比也会给我们反思。
为什么过去经常挨打的孩子,什么心理问题也没有?
我们会经常反思这样的问题,在80后90后小时候,是经常挨打的,经常的场景就是被父母打出门。
自己跟着小伙伴在外面晃荡到晚上,回到家看看爸爸妈妈气消了吗,然后弱弱地问一句,妈妈,饭做好了吗?
然后一家人开始吃饭,谁也不提刚才的事情,大家都跟没事人一样了。
而现在的孩子,打一下就受不了了,孩子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家长存在愧疚心理,孩子还会出现种种的问题,为什么同样是挨打,两代人出现了如此截然相反的情况?
1、现在孩子的抗压能力太弱
现在的孩子,都是蜜罐里泡大的,一大家子人围着一个孩子打转,孩子从小就娇生惯养,什么风雨都不会经历。
父母都已经提前做好了一切,所以孩子的童年是很快乐的,但是他终究会长大。
面对学习的压力,面对社会的压力,心理承受能力是很差的,过去的孩子挨打是常有的事,父母一招呼,就知道赶紧跑;
现在的孩子呢,父母说一句“我要打你了”,就先受不了了,觉得自己被父母抛弃了。
归根结底,是抗压能力太弱,说不得,受不了苦,别说打了,连骂都成了罪过。
2、不经常挨打的孩子,更受不了偶尔的挨打
现在的孩子挨打很少,所以在偶尔挨打的时候,他们不知道如何反应;
身体不灵活,也不知道躲,而大人下手不知道轻重,也不知道如何收场,所以这样的情况是孩子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家长也有愧疚心理。
如今,还有很多家庭是打孩子的,不过父母也是在孩子真的犯了错误时,雷声大雨点小的动动手;
这是有技巧的,父母一个抄家伙的动作,孩子就吓得跑远了,不一会回家了,就会老实好几天。
这种打其实更倾向于一种“吓唬”,让孩子知道这件事很严重,触犯了底线,学会反省和畏惧。
这样的孩子,心比较大,也比较皮实,长大后受到挫折,也不认为是多大的苦;
别人说一句不好听的话,也不会难受好几天,他嘻嘻哈哈就过去了,心理承受能力很强。
3
打孩子不是目的,让孩子有所怕,有所敬畏,才是最重要的。
过去有句话,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
这其实是做人的一种底线,这种底线的形成,跟家庭教育脱不开关系。
人有很多界限是不能触碰的,而很多时候,这种观念的形成,是靠惩罚来完成的。
捷克教育教夸美纽斯说,犯了过错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但是他们之所以受到惩罚,不是因为他们犯了错,而是要让他们日后不去犯错。
人生有些错误,孩子犯了无伤大雅,说说就过去了,但是有些错误,一生犯一次就够了;
这种错误就要惩罚,这是在保护他们,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学会遵守和适应规则。
但,最好的惩罚方式不是打骂,这一点我深信不疑,但暂时没有更好的惩罚手段时,“打”算不算一种有效的方式呢?
一家之言,可能有失偏颇,欢迎指正。
4管教孩子的“四不”和“四要”
四不——
1、 不要经常因为小事抱怨、迁怒孩子
很多父母白天累了一天,回到家就会拿无辜的孩子撒气,明明只是一件小事,孩子也没犯什么错,好好引导他就行,却偏偏要大发脾气,惹得孩子又委屈又害怕。
这样的次数多了,孩子也会逐渐明白父母的行为是错误的,在下一次做错事受到教育时反而会以此来反驳批评父母,父母的亲和力和威严性都会大打折扣。
2、 不要只顾赚钱而忽略孩子的教育问题
孩子不是只要提供吃穿住行就能健康长大,家长不是只要赚钱养家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什么都不做。
在教育上偷懒,吃亏的是你孩子的人生,要知道,他本可以活得更优秀。
3、 不要放大孩子的错误
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孩子犯了多大的错,就受多大的惩罚。
不是每一种错误都是大错,也不是每一种错误都非得打骂,针对不同的问题要有不同的教育手段,不要借着父母的威严肆意辱骂、殴打孩子,这不是管教,这是家暴。
4、 不要总是满足孩子的要求
无节制地满足孩子,孩子的要求只会越来越多。一味地宠溺,终将酿成大祸。
有选择性地去满足孩子合理的需求,有原则性地拒绝孩子无理的要求。才能恰到好处地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
不要轻易对孩子让步。
四要——
1、 要经常关注孩子的行为举止
不给予孩子适当的关注,孩子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有些孩子甚至会故意闯祸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及时关注,才能及时纠正孩子成长路上出现的问题。及时关注,才能让孩子知道自己在父母心中的重要性。
2、 要给孩子制定规矩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越早给孩子制定好规矩,他才能越早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才会对是非黑白有个基本认识。
规矩最好落实成纸质文件,照着规矩严格执行奖惩,孩子会渐渐明白为人处事的底线是什么。
3、 要时常监督孩子的学习
成年人都没办法自觉学习和工作,又怎能指望孩子的自觉性。
每天尽量抽出时间来陪伴和监督孩子学习,直到孩子已经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4、 要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榜样
管教要带有指点意义,而非一味地惩罚和控制孩子。
最好的教育,莫过于言传身教。家长做到位了,又何愁孩子变“熊”。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孩子,更没有完美的教育。
我们只有在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才能让孩子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明白生而为人的基本准则。
转自教育。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
==============================END
你若喜欢,点个好看
长
按
解
锁
关注我们
获得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