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课件“肥胖症”,您有吗? ——备课杂谈之二十四
阅读本文之前,请您先点击上面蓝字“追梦教师袁建国”,再点击“关注”,并介绍您亲朋好友和同事。这样,每天我们都会收到撞击灵魂的精神盛宴,得到高境界的精神陪伴,在幸福快乐之中享受每一天。
图片来自网络
课件“肥胖症”,您有吗?
——备课杂谈之二十四
(2021134)
袁建国
笔者在讲座中曾多次提到过一个案例,从网络上搜来的,是苏教版第六册《赶海》第二课时,根据PPT整理如下: 1.回顾上节课: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2.朗读课文2、3段,看写了哪些趣事?提示:
(1)找“趣”——写了哪几件趣事;
(2)想“趣”——哪些词让你觉得有趣?
(3)读“趣”——读出热闹和有趣
3.第2自然段:演一演:我是怎么“闹”的?“我”为什么要去追赶浪花?有趣在哪?能把“趣”读出来吗?
4.第3自然段:
(1)()螃蟹……(七个短语)填上恰当的动词,尽量不重复;
(2)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赶海让你有什么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喧闹”的特点的?出示5张“海边喧闹”的图片。
5.……(两课时,73张PPT图片)。
客观地讲,这位老师设计的课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的,窃以为唯一的不足便是课件太多了,两个课时一共73张图片,平均每分钟接近两张,把课堂弄得支离破碎,破坏了课堂的整体性。比如在第二课时第四个环节,这位老师在学生回答“喧闹”的特点后,出示了5张“海边喧闹”的图片,我觉得就没有什么必要。试想:这些图片跟文本有关吗?跟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有关吗?跟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关吗?没有任何关系!只不过是让学生通过图片了解了一下“海边”而已。 课件页数太多,哪怕是用处不大的,只要翻出来,就得占用课堂时间,就势必造成课堂上的浪费。 这样的课件,必须去掉! 前几天还读到一篇文章,也是说教师的课件问题,列举了一个案例:
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二年级《纸船和风筝》,指导读“纸船漂啊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和“风筝乘着风,飘啊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教师展示了精心制作的课件——纸船从山上漂到山脚,风筝从山脚飘到山上,试图用视频、图片去“直观”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读出感情,反倒直接把孩子的想象力框死在课件上。
设想,如果没有电脑没有课件,老师可能会更多地把心思放在如何让文字化作学生脑中之所想,回到一种朴素的阅读状态去。(本案例转自《老牛博客》,致谢)
类似的情况在平时听课中常常遇到。 比如,数学老师制作课件,将重点题目的解题步骤放到了课件上(这些步骤教材上都有),有的多达好几页。课堂上,老师先出示题目,学生思考后作答,然后由学生起来展示思路和答案。 假如学生回答得不很全面,教师便打开课件,依照讲解一遍。 假如学生回答得完全正确,教师怎么办呢?有的再重复一遍,有的简要的概述一下。 出现前一种情况,教师利用课件讲解思路步骤,未尝不可,毕竟学生出现了问题,遇到了困难,需要教师帮助。 但后一种情况下,教师仍是展示一遍课件,是不是多余了?是不是浪费课堂时间? 有的朋友说,那该怎么做呢?谁知道学生会不会答对? 遇到这种情况,其实操作挺简单的。我们不妨把无法预知的内容制作成链接,如果学生学习非常顺畅,链接便无需打开;如果学生遇到了困难,我们打开链接就可以了。 总之,审视我们的课堂,聚焦一下课件,便会发现“肥胖症”现象相当普遍。 这种现象也得到了权威人士的高度重视。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宁就带来了一份关于PPT的提案,认为课堂教学过度使用PPT对基础教育和大学人文素质教育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应该引起应有的重视。 其实,对于过度使用课件的种种弊端,许多中小学一线教师早有警觉。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程翔老师是从来不用课件的,他的理由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一是有碍于教师对教材的钻研;二是有碍于语文教学本质的体现;三是简化了对文学语言的玩味;四是影响教师对难点的讲解。 青春语文的创始人王君老师在一次期中考试后的总结中,反思自己成绩不太好的原因时,其中一条便是“使用课件太多了”。 程翔老师不用课件,应该有他的道理,这与前文提到的“肥胖症”无关。但王君老师的反思,确是课件的“肥胖症”问题。无节制地乱用课件,会限制课堂的灵动,桎梏学生的思维,耽误课堂上宝贵的时间,有百害而无一利,值得老师们警惕! ===========================更多教师备课精彩内容,
欢迎参与好老师学院系列课学习
——《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做好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