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九下9课《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更多语文名师精彩课例,请点击阅读
初中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66节)

初语各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初语各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九下9课《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教学意图

一、教学目标:

1. 反复朗读文章,借助注释梳理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 抓住文章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

3.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把握本文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4. 感受《孟子》散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二、教学重点:

1. 抓住文章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

2. 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理解作者的观点。

2. 感受《孟子》散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第三单元单元整体架构

人文主题: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鱼我所欲也》《唐雎不辱使命》《送东阳马生序》《词四首》,都是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有偏于论辩或说理的先秦诸子散文、历史散文,有古代论学名篇,有具有很强艺术表现力的四首词作。学习本单元要领悟古代诗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感悟作品的积极精神,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并立足于现代社会,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了解本单元所选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古代散文的特点,把握其论证或叙述的层次,理解作品的精神内涵。了解本单元所选词的风格,在与诗的比较中,体会词独特的形式特点和抒情方式;理解词作蕴含的思想内容,把握词人书法的情感。了解古代诗文常见的艺术表现方式,如对比、对偶、衬托、反问等,体会这些方式在表现作品思想、观点、情感等方面的作用。积累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持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鱼我所欲也》解析

人文主题:认识孟子的义利之辨,理解孟子所论述的“舍生取义”的真正内涵。

语文要素: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把握其论证方法。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语言: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大思想家孟子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

下面让我们走进《鱼我所欲也》一起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导入新课。

积累文常

教师语言:战国时期的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儒家学说,被后人尊称为“亚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孟子和《孟子》一书。

学生活动:阅读课件上关于孟子及《孟子》的介绍。

(课件出示) 孟子(约前 372一前 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朗读课文

教师活动:范读课文。

学生活动: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课件出示字音:

辟(bì)、恶(wù)、箪(dān)、食(shí)、羹(gēng)、弗(fú)、蹴(cù)、欤(yú)乡(xiàng)

提示句子停顿: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设计意图】了解并积累相关文学常识,了解内容。

梳理文言知识

教师语言:请同学们再次朗读,并结合课下注释,串译课文,有问题的地方做上标记。

学生活动:

1. 结合注释,串译课文。

2. 小组讨论有疑问的地方,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3. 班级集中讨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

4. 指名串译课文。

师生共同梳理文言知识:

【通假字】  

1.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

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 “乡”通“向”,从前。

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3. “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例句:“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4. “辩”通“辨”,辨别。

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5. “辟”通“避”,躲避。

【古今异义】

1. 可以

古:能够用来;今:能够

2. 是

古:这 指示代词;今:判断动词

3. 豆

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豆子

4. 钟

古:古代的量器;今:计时器具

5. 加

古:益处;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词类活用】

1. 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名词作动词。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2. 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动词作名词。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一词多义】

1. 而

(1)呼尔而与之。而:表修饰。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而:表转折,却。 

2. 于

(1)所欲有甚于生者。 于:比。

(2)万钟于我何加焉。 于:对。 

3. 是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这种。

(2)是亦不可以已乎。是:这种做法。 

4. 得

(1)二者不可得兼。得:得到,拥有。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 

(3)故不为苟得也。得:取得。 

5. 为

(1)乡为身死而不受。为:情愿。

(2)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为:第一个“为”:为了,表目的。第二个“为”:接受。

(3)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为:采用。 

6. 之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之:定语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的”。 

(2)人皆有之。之:代词,它,文中指羞恶的本心。 

(3)得之则生。之:代词,它,文中指一箪食一豆羹。 

(4)呼尔而与之。之:代词,它,文中指行道之人、乞人。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之:代词,它,文中指万钟的俸禄。 

(6)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之:代词,它,文中指接受俸禄的行为。 

(7)此之谓失其本心。之:代词,,它,指不辨礼义而受之的行为。 

7. 生

(1)舍生而取义者也。生:生命。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生:获得生命。 

8. 与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 

(2)呼尔而与之。与:给。 

9. 故

(1)故患有所不辟也。故:所以。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故:因。 

10. 则

(1)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则:那么。 

(2)得之则生。则:就。 

(3)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则:连词,这里表假设。 

【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例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 省略句

例句:(1)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2)舍生而取义者也。省略主语“我”。

【设计意图】熟悉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第一课时课后活动

教师语言:

1. 本文句式整齐,作者在论述的过程中多用排比句和对偶句,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反复朗读,并借助句式特点背诵全文。

2.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课后搜集有关孟子和《孟子》一书的介绍进一步了解孟子的学说和思想。

【设计意图】感受文章句式特点和语言魅力,背诵全文。进一步了解孟子的学说和思想,为第二课时学习做准备。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语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柯留下了“舍生取义”的壮举;“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做出了“舍生取义”的选择;“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陈毅吟唱出“舍生取义” 的高歌……孟子以其严密的论证思路所论述的“舍生取义”的思想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身体力行。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鱼我所欲也》去感受逻辑的力量。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

论证思路

教师语言:小组合作,补全本文论证结构图。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补全本文论证结构图。

明确: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论证思路,了解本文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领会思想内涵

教师语言: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完成思考问题。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列问题,班级交流。

1.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2.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中“所欲”“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3. “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4. “非独贤者有是心“是心”指什么?

5. “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明确:

1.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3. 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4. 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5. “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教师小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教师语言: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学生活动:结合自身经历谈自己的做法。

教师小结: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符合道义的正确抉择。

【设计意图】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明辨是非,正确抉择,明确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课后活动

课后活动:积累有关“义”的名言警句。

1. 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2. 义,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为自己分内的事。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

3. 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4. 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

5. 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6.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7. 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8.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9. 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10. 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

11. 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设计意图】丰富积累,加深对“义”的理解,培养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