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语各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初语各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余映潮《江城子·密州出猎》(九下12课)
教学实录及评点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苏轼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这节课做笔记的任务比较大,要读,要思考,又要做笔记。 师:这节课的学习任务解决三个字的问题:第一个字是“知”,知道,了解;第二个字是“意”,文章的意思,细细地理解;第三个字是“情”,品析、感受、欣赏作者在这首诗里面表达的情感、情志。 苏轼(1037~1101),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一生沉浮、一生漂泊是他命运的最真实的写照。 师:关键词:“沉浮”、“漂泊”。人生的苦难,时时降落在他的身上。 江城子,词牌名。密州,现在山东诸城。北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冬,苏轼任密州太守时,作此词。 师:密州词是苏轼文学作品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密州词,读。(屏显资料,学生齐读) 密州词。苏轼在密州两年,共写了19首词。其中有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的第一首豪放词。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师:密州词的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首《江城子》。跟密州词相对的,是黄州的诗文,苏轼出事之后,被贬到黄州,写出了他笔下最精绝的四篇作品,哪四篇呢?林语堂先生说,有这样四篇,是绝世妙笔。其中你们已经学习过一篇,《记承天寺夜游》;第二,《念奴娇·赤壁怀古》;第三,前后《赤壁赋》;密州词和黄州的诗文实际上是苏轼文学创作的顶峰。 师:这首豪放词,它产生的背景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无端地说我要拿起弓箭来射天狼呢?好,我们把作品的创作背景读一读。(屏显资料,学生齐读) 创作背景:北宋王朝积弱不振,北方和西北边境经常受到辽和西夏的侵扰。苏轼在描写威武雄壮、风驰电掣般的出猎场面后,抒发了他希望建功边疆、为国效命的壮志豪情。 师:这个材料实际上是对上下阕的概括。你们看,“描写威武雄壮、风驰电掣般的出猎场面”,上阕;“抒发了他希望建功边疆、为国效命的壮志豪情”,下阕。前者是描写,后者是抒情。 师:好吧,继续读一读,老师听一下。注意,这是第一首豪放词,苏轼写出来之后,还要他的军士们击鼓、唱歌。请同学们读出它的声威来。(屏显资料,学生齐读词作) 师:要吟诵,不是读,是诵。你们听,“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要这样吟诵。豪情呢?“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这就是读出它的豪情来。好,不齐读,各自吟诵。开始吧。 师:好,一起来试一下。语速要控制,感受作者心中的豪情,然后用我们的声音把它表达出来,音高是这样的,“江——城——子”,把握这个音高。“江——城——子”,读。 师:略有进步。过一会儿老师再给你专门的训练。同学们,要做笔记了。 叶嘉莹,研究诗词的大专家,她说:“苏词之最值得人注意的一点特色,就是其气象之博大开阔,善写高远之景色,而充满感发之力量。”什么是感发呢?就是让人感动,让人受到启发。注意评论者的表述,“最值得人注意的一点特色”,最重要的特色,就是气象的博大开阔,这一点我们能够感受到。“善写高远之景色”,这大概是说上阕;“而充满感发之力量”,大概说的是下阕。当然,她并不只是评论这一首词的。读苏词要具备的基本的理论知识可能就是像这样的专家的点评。(屏显资料) 苏词之最值得人注意的一点特色,就是其气象之博大开阔,善写高远之景色,而充满感发之力量。——叶嘉莹 “左牵黄”“右擎苍”,“左”和“右”与后面的字读开。“左—牵黄,右—擎苍”。还要读好“亲射虎,看孙郎”“鬓微霜,又何妨”“西北望,射天狼”。好,自己练习一下。 师:“西北望,射天狼”,字字都要有顿音,读出力量来,试一下。“西北望,射天狼”,好,全诗一起读。“江城子”,读。 师:好,停,对不起,一开始我们的语速就快了。“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吟诗啊,不是读,是吟,速度就要慢一点。好,《江城子》,读。 师:这一次,就有了那么一点味道。再来一次,注意,“西北望,射天狼”,要扬起来呀。注意,最后一句是扬起来的,豪情啊。《江城子》,读。 师:这一次,进步就大了。我观察了一下,读得很认真,可能是我们平时的朗读习惯速度比较快,一下子把它调整到吟诵的状态上来还有些困难,我们这是第一次朗读训练,后面还有两次。 评点:这是第一次朗读指导:读好词中的三字句。这首词节奏较快,韵脚密集,旋律急促,且三字韵句皆为重拍,在学生还未深入理解整首词的内容时,指导他们用“吐气法”读好三字句,朗读从形式上来讲就初具韵味。在这里,教师的朗读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师:这个环节我们就进行到这里,初步地感受了文章的基本内容。然后我们再细细地感受一下“意”。 师:老师要给大家补充一下注释,把它记下来。“老夫聊发少年狂”,狂,豪情;意为我在这儿也要抒发一下如少年般的豪情啊。“千骑卷平冈”,从平坦的山冈上席卷而过。“为报”,为了报答。“酒酣”,极兴畅饮,非常痛快地喝酒。“会挽雕弓”,“挽”,拉开;“雕弓”,雕刻有花纹的弓。“如满月”,像圆月一样,把雕弓拉开,拉满,拉得像圆月一样。“西北望”,向着西北望,向,朝着。(屏显资料) 师:继续来。看词性活用;“锦帽貂裘”,就是“戴着锦帽,穿着貂裘”,名词用作动词。看句法变换;“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应该是“为报倾城随太守,看孙郎,亲射虎”。为了押韵的需要,就写成了“亲射虎,看孙郎”,而且有强调的意味在里面,这是一个倒装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也是这样的,一是为了押韵的需要,二是为了强调:“何日遣冯唐,持节云中”。我们弄懂了倒装的关系之后,句义就好理解了。(屏显资料) 词性活用。“锦帽貂裘”,名词用作动词,意为“戴着锦帽,穿着貂裘”。 句法变换。“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是“为报倾城随太守,看孙郎,亲射虎”的倒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何日遣冯唐,持节云中”的倒装。 师:第一,词性活用。第二,句法变换。第三,用典。什么叫“用典”?用典就是运用典故。“用较少的词语拈指古事或古语以表达较多的意思”叫“用典”,做笔记了吗?在这首诗里面,苏轼自比孙权,表现了出猎者的英豪,这是一处用典;又自比魏尚,希望被朝廷重用,又是一次用典。第一次用典,是表现诗人的豪情;第二次用典,是要表现自己报国的宏愿。你们看,用典就是手法。写词不用典,就会很平俗;用典,就会很高雅。好诗也一样。你们读过李白的《行路难》吗?行路难的表达特点、手法之一就是用典,第二个手法就是雕琢警句。用典的是什么句子呢? 师:你们看,一个用典,一个警句,就使那首诗格外有意境。这一首词,也是用典,也是有警句。(屏显资料) 用典。“用较少的词语拈指古事或古语以表达较多的意思。”词中,苏轼自比孙权,表现了出猎者的英豪;又自比魏尚,希望被朝廷重用,抒发了报国宏愿。 师:还有一种手法是“用韵”。这首词用韵的疏密和韵调的高亢都是为着表达心中的激情的,这首词的用调是高亢的,前密后疏,前面不断地押韵,后面慢慢地调整过来。为什么要注意押韵的疏密和韵调的高亢呢?因为他要抒发心中的豪情。所以说这首词给了我们的很多很多的知识。(同时,屏显资料) 用韵。用韵的疏密和韵调的高亢都是为着表达心中的激情的。师:我们来看一看全文的意思。把它读一读。“老夫”,读——(屏显资料) 老夫也暂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头戴锦帽,身穿貂裘 ,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人跟随我出猎,我要亲自射杀猛虎,就像当年的孙郎。 畅饮极欢时,我胸怀开阔,胆气豪壮。虽然两鬓稍稍斑白,但这又有何妨!汉文帝曾派人持符节去云中,什么时候能像汉文帝派遣冯唐那样待我?我一定将雕花强弓拉得像圆月一样,朝着西北,射向天狼。 师:注意,这首词的理解,最难的句子是两个。一是“酒酣胸胆尚开张”。不好翻译,特别是“胸胆”“开张”这四个字,所以你们要把它旁批在课文上:胸怀开阔,胆气豪壮。在极尽豪情地饮酒的时候,我的胸怀开阔,胆气豪壮。在喝酒的时候,兴致勃发。第二个地方,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要真的把它翻译过来,很不容易,因为它是典故。典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个用典就是说“希望当今的朝廷能够像汉文帝那样派人来委我以重任”,但是不直说,用典就是婉转地表达意思。但是我们在这儿也要把它直说一下。你看,汉文帝曾派人持符节去云中,恢复魏尚的官职,什么时候能像汉文帝派遣冯唐那样对待我呢? 师:继续做笔记。叶嘉莹又说:“苏轼词,非常有代表性地表现了他的用世之志意与旷达之襟怀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品质与风貌。”什么是“用世之志意”呢?就是为社会、为国家做事,要为国家做更多的事,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所以在这首词里面也表现出苏轼的“用世之志意”啊!他希望拉满他的雕弓去射天狼,这就是“用世之志意”。他有他的旷达襟怀,我们明显地感觉到了,“鬓微霜,又何妨”啊!注意,叶嘉莹的这一段话也不是只对《江城子》这一首词来说的,同样是在概括苏轼词的表达风格。(同时,屏显资料) 苏轼词,非常有代表性地表现了他的用世之志意与旷达之襟怀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品质与风貌。叶嘉莹 师:做笔记了吧?好的,继续朗读。这一遍朗读是“读好词中的两个句子”,你看,我们把三字句读好了,再试一试读好两个句子。一个句子是“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速度,这个时候读它就要速度了,不能停顿,“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把“千骑”的那种气势、速度读出来。这是一个句子,把它打上波浪号。还有个句子是跟它相对的,“江城子”这个词牌很有意思,它上阕跟下阕是相对的,跟它相对的哪一句啊? 师:这个地方要读出它的语调,“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有一点期盼,有一点询问。读这两个句子都要注意节奏,“锦帽貂裘,千骑——”后面停一下,第二句也是一样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把这两个句子读好的着力点是:一句是气势,一句是心情。 师:好,继续来。三字句读好,这两个句子要读好,特别注意结尾的那一句要扬起来。“江城子”,读。 师:谢谢大家的朗读。我的感觉是,又有一点回潮了。哪个地方回潮了呢?语速。还是速度。再来一次。“江城子”,读。 师:我们的第二个学习环节进行到这儿。继续感受词中之情。 师:就要思考啦,要思考这首词中最值得我们品味的词、句,或者说,最值得我们品析的字词句。好,开始思考。 生:我觉得是最后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我觉得这一句话集中体现了苏轼所要表达的情感。苏轼是想报国,渴望得到皇帝的重用和信任,他想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师:好,谢谢!你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多么充满激情的向往啊!心中的豪情就是这样抒发出来的。 生:我认为应该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我觉得这一句运用了典故,表达了苏轼渴望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希望朝廷能够像原来对待魏尚那样派遣冯唐来重用自己,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师:一个“何日”啊,表达的是期盼,是指望。好,继续。 生:我觉得是“鬓微霜,又何妨”的“妨”,因为“妨”的意思是“有什么妨碍”,虽然他“鬓微霜”,已经比较老了,但是这又不是一个妨碍,也体现出他非常有雄心壮志。 师:是啊,虽然“鬓已星星也”,但又有什么关系呢?报国是没有年龄限制的。或者说:我还很年轻。(再请一位同学说说。) 生:我觉得应该是上阕的“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这表达了作者壮志满怀的气概,表达了对跟着他来出猎的全城百姓的感谢之情。 师:孙郎是很英武的,我也一样啊。我要亲自射杀老虎,给大家来看一看,这也是豪情。——还要说? 生:我想补充一下他刚才说那句话,我觉得“亲射虎,看孙郎”还表达了作者希望拥有和孙权一样的那种少年的狂气,虽然自己年岁已高,但是还拥有一颗少年的心,继续建功立业,报效祖国。 师:好,对。把这一句话和结尾句联系起来看,有两个“射”字啊!极有力度,极有情感的强度。请你来。 生:我觉得比较值得赏析的是第一句,“老夫聊发少年狂”,一个“狂”字,统领了全篇,突出了苏轼的豪放、潇洒,这个字用得很妙,既统领了全篇,也写出了那种气势。 师:好!全词写的就是一个“狂”字,这个“狂”就是豪情,它表达的就是豪情,整首词就是围绕着“狂”字表达心中的豪情,每一个句子写的其实都是“狂”。为什么说“酒酣胸胆尚开张”呢?胆气豪壮了同样是“狂”。好,接着来。 生:我觉得“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卷”字也用得特别好,因为它表现出了出猎的气势之磅礴,作者的豪情壮志就表达出来了。 师:对,这个“卷”字就有赞叹的意味,它既写出了气势,也写出了速度。 评点:一个话题——“这首词中最值得我们品味的词句”,引发学生对整首词从不同角度切入,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品析。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牵一发而动全身,避免了碎问碎答和连续追问。 师:老师来小结一下。两个关键的地方,“狂”,把这四个字记下来:“纵情放笔”,尽情地写,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处处显示作者的“狂”劲和豪兴。诗眼就是这个“狂”。什么叫“诗眼”呢?第一,一首诗的线索。第二,一首诗里面表达最有深意的一个字。这两者都可以称作“诗眼”,那么,这首词来说,“狂”既是用得最漂亮的一个字,也是全文的线索,这个字最值得我们品味。 师:还有一个句子,全词最后一个句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精炼扼要而含义深切,是有名的警策之句,一个挽弓劲射、英武豪迈、慷慨激情、志在报国的抒情形象,活脱脱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人物形象的形态之美、画面之美,这是最值得我们欣赏的一个句子。 作者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全词融叙事、描写、言志为一体,表现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正是这种情感使这首词显得壮美无比。 师:把“叙事”“描写”“言志”三个关键词批在课文上。因为叙事、描写、言志,所以就极好地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正是这种情感使这首词显得壮美无比。 师:叶嘉莹先生又说道,“看苏东坡不要只看他豪放”,你看我们学习《江城子》这首词,学习《水调歌头》,我们都说要看他的豪放,但是,专家告诉我们,“不要只看他的豪放,要看他的忠义的持守,他的政治的理想,他的失意挫折之中的旷逸的襟怀。”这个是要做笔记的,这就加深了我们对苏词意境的理解,加深了我们对苏轼这个人的理解。这样就能多角度地,更深刻地,更优美地来看待这个历史的人物。(屏显资料) 看苏东坡不要只看他豪放,要看他的忠义的持守,他的政治的理想,他的失意挫折之中的旷逸的襟怀。——叶嘉莹 评点:这是第三次穿插叶嘉莹语录。纠正人们一般认识上的偏颇,让学生对苏轼有更加理性的、多角度的认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师:好。让我们再来一次朗读,读出洋溢在词中的豪情。把三字句读好,把“狂”字读好,把两个“射”字读好,把最后一句话的力度、高度读出来。“江城子”,读。 评点:这是第三次朗读指导——读出洋溢在词中的豪情。这与前面的两次朗读指导形成一个系列,由局部到整体,由点到面,由浅入深,逐层提高要求。 师:好,谢谢同学们。欣赏苏轼诗文有三个层面的要求。第一,一定要知道背景。第二,一定要细细地理解词的内容。第三,一定要从审美品析的角度,就是欣赏的角度来读它。这也是我们读古诗词、欣赏古诗词的三个层面的要求。(屏显资料) 评点:课后小结与前面“知”“意”“情”三个板块的任务要求相呼应,既形成了浑然圆融的课堂结构,又提炼出了古诗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可谓“升华”之笔。 余老师执教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诗词类文学作品教学的典范,它告诉了我们这类作品教学的基本思路:背景知晓——内容理解——审美品析,同时,用“诵读”一线贯之。 “背景知晓”即为“知人论世”,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是古诗词批评的原则和方法。诗词学习,有了关于作者作品的厚重的教学铺垫,才会使学生的学习少走或不走弯路,直入作品内容,把握要义,体味情感。 “内容理解”,就是在知道了字词意思的基础上,进而能进行整首词的“翻译”,理解整首词的意思。说到诗词的“翻译”,有人认为古典诗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不能翻译的。这对于有一定诗词修养的人来说尚可,但就初中生的认知水平而言,比较难的诗词教学还是先译一译为佳,否则下面的审美品析就成了空中楼阁,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很难进行下去。当然,诗词的“翻译”也要像余老师的译文一样,力求“美感”才好。 “审美品析”,这是诗词学习的至高境界,前面两个环节的铺垫和蓄势,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托出这一环节最亮丽的“华彩乐章”。对学生进行审美品析的训练,使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赏析文本,探究文本的价值之所在,这样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自得,使阅读不再是阅读主体“被阅读”的心灵的压抑,而是成为一种跟创作者一样的“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再创造的享受,可以极大地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从而使他们真正体会到阅读之美,有助于从总体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余老师将“诵读”与体味、品析结合起来,每一板块都进行一次朗读指导,且层层递进,一次比一次深入,这就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一举两得。 [作者通联:余映潮,武汉市洪山区珞狮南路大华南湖公园世家(一期);杨雪桥,河北藁城市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