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晓桃《满江红·小住京华》(九下12课)教学设计

更多语文名师精彩课例,请点击阅读
初中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66节)

初语各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初语各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张晓桃《满江红·小住京华》(九下12课)

教学设计

      (注:本文来自薛小丽初中语文工作室,阳店一中张晓桃设计)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内容,读出词的韵律和情感。
      2.学会赏析词句,感受词的魅力。
      3.能够把握词作主旨,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反复朗诵,以读入情,真正走进诗歌意境。
      2.通过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内容,把握词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潇潇雨歇,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一曲《满江红》,满腔爱国!那是穿越历史的悲壮!那是代代传承的赤胆忠心!让我们一起走进秋瑾的《满江红·小住京华》,去领略这位奇女子的豪情壮志。
      二、知作者明背景
      1.作者资料
      秋瑾,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中国民主革命烈士。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运动,并先后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与徐锡麟分头准备浙皖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2.写作背景
      秋瑾嫁给王廷钧,王廷钧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在寓京期间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追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满江红》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便东渡日本留学。
      三、朗读知词韵
      1.听录音感悟词韵。
      2.学生自读,把握节奏、注意停顿。
      小住京华,早又是 / 中秋佳节。为篱下 / 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 / 终破楚,八年风味 / 徒思浙。苦将侬 / 强派作娥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 / 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 / 谁识我?英雄末路 / 当磨折。莽红尘 / 何处 / 觅知音?青衫湿!
      3.男女生赛读课文,注意语气、体会情感。
      四、再读明词意
      1.再读课文,结合注释自主翻译。
      2.展示交流,明确译文。
      我在北京小住了一段时间,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念浙江故乡,反思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女子,其实,我很不甘心做女子!
      今生我虽然身子不在男儿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五、诵读知内容
      1. 反复朗读,了解内容。
      2. 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词的上片写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作者虽是女子,但却有一颗男子之心,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不知去何处去寻找知音。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折磨。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3.概括内容:
      上阕:回顾过往生活
      下阕:思虑未来前途
      六、赏读品名句
      以小组为单位,找出词中运用的典故并简要分析。
      1.“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2.“四面歌残终破楚”《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3.“不因人热”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
      4.“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七、思读悟情怀
      结合具体词句,体会作者情感。
      1.喜悦激动:
      (1)“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
      (2)“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
      2.苦闷忧愁:
      (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
      (2)“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冲破牢笼,面对未来,担心不已。
      (3)“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难觅。
      3.主旨归纳:
     本词抒写了作者对寄生生活的厌倦,表现了作者渴望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投身革命和匡扶天下的凌云壮志以及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和彷徨。
      八、写作特色   
      多用典故,意蕴深厚。
      这首词上片以写实为主,由“秋”字发端,曲折反映自己婚后八年的平庸生活与抗争心理;下片以务虚为主,写自己决定参加革命的心路历程与雄心壮志。大量典故的运用,既让文章充满深厚的底蕴,又委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怀,进一步增添了作品的意蕴。
      九、课堂作业
      一位女性敢于冲破封建束缚,投身革命,报效祖国,是何等勇敢,足以令我们敬佩与崇敬。学习本课后,联系我们学过的《木兰诗》,谈谈你想对这样的女性说些什么,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短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