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程翔《爱莲说》(七下16课)教学实录

更多语文名师精彩课例,请点击阅读
初中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66节)

初语各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初语各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初语各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程翔《爱莲说》(七下16课)

教学实录

注:本文原载于《语文教学通讯》2019年02期

可以点击图片,放大阅读

也可阅读图片后面的简录文字

文章来源:语文记



以上图片均为个人拍摄,仅作学习交流,如不清晰,请多包涵。
教学过程简录
      一、课前互动,调动气氛
      1.教师统计:
      在所有学科当中,你最喜欢语文的举手。
      最不喜欢语文的举手。
      2.总结:怎么才能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认认真真写好每一个汉字,认认真真说好每一句汉语,这就是热爱母语的表现,这就是爱国的表现。
      二、阅读课文,纠正错误
      1.请三名同学读课文,学生评价、纠错。
      2.学生展示暴露出来的错误之处,并订正:
      鲜、晋、噫、亵、
      3.教师强调:字的结构。
      4.齐读课文。
      5.学生板书课题,师生订正
      (1)“颐”字的笔顺。
      教师强调:汉字是有字理的,要研究字理,要注意每个字的顺序,不能随便写;随便写就是没有经过规范的训练。
      (2)作者名字的释义。
      学生猜测,教师订正:“敦”字是“忠厚、诚恳”的意思;“颐”是脸颊的意思,举例“颐和园”。
      三、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1.两个人一组互相翻译
      2.一学生展示翻译情况,学生纠错:
      (1)“水陆草木之花”应该是水生的陆地的草本木本的花。
      (2)“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中的“甚”没翻译出来,应该是“特别”的意思。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中的“远观”没有翻译,可以翻译为“远远的观赏”。
      (4)“花之隐逸者也,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没有把“花之”翻译出来。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者,牡丹是花中的贵族。
      教师强调:“…者也”是判断句,要翻译出“是”字来。“谓”这里是“认为”。
      (5)“不蔓不枝”意思是不纷乱生长。
      (6)“宜乎众矣”的翻译是“应该有很多人”。
      (7)“香远益清”应该是香气飘得越远越清香。
       3.另一生翻译,教师强调:
      (1)前面三个句子是什么句式?这叫判断句,判断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性质、情况。在这里有一个标志——“者也”。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中的“同”“予”。
      (3)“予”是一个代词。
      4.请同学们重新再翻译一遍,还是两个人一起翻译。
      四、提出问题,共同探究
      1.学生提出问题:
      (1)“陶后鲜有闻”的“鲜”可以翻译成哪个字?师生订正:少;如现代用法中的“鲜为人知”。
      (2)“中通外直”为什么翻译成它的茎和干是直的?是通的?而不翻译成正直的品性?
      生解释:我觉得他应该是有两种意思。字面上的意思是说“它的茎和它的干中间是贯通的,外面是笔直的”。
      借莲花来描写君子,借物喻人。把君子比作莲花,借莲花的枝干,写出君子的正直品性。
       教师追问:还有哪里是引申?
      生答:“出淤泥而不染”。把“淤泥”比做污秽。在污秽中不会被污染。
      “濯清涟而不妖”这一句指君子有自己的品德,而不骄傲。
      “不蔓不枝”的意思是不去过度依赖他人,不趋炎附势,有自己的主见。
      “香远益清”字面意思是香味儿飘得越远越清幽。作者把莲花写出来,它不仅自身拥有优秀的品质,它还要把自己优秀品质向外发扬光大。
      “出淤泥而不染”中的“淤泥”我认为是指古代官场的乱世,应该是指从乱世之中出来。
      2.用一句话来概括《爱莲说》这篇文章的主旨。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爱莲说》就是作者借莲花来表达自己的人格范式,对一种人格的追求,就是君子人格。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或者叫主旨。
      3.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1)写“牡丹花之富贵者”,又写了一个菊花,“花之隐逸者也”,是不是在反衬莲花呢?
      师生交流,强调:
      陶渊明原来在官场里,后来不做官了,跑到田园里,隐居起来,成为隐士,我就自己洁身自好。隐士的特点在于回避世俗的纷乱。牡丹富贵,人们都追求富贵。莲花呢?它既不贪图富贵,又敢于面对污浊的官场。
      教师引领周敦颐追求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作者写菊花和牡丹是来衬托莲花,这是一种写作的手法,很值得大家来借鉴。文学之所以是文学,就在于他不直接说,他要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是文学手法所特有的。同学们在语文课上学习文学作品,要把握住文学作品特征,不直接说。读文学作品要把握它的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
      4.学生齐读课文。一名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师范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五、布置作业:文章中“之”出现好几次。查一查都是什么意思?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