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九下13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更多语文名师精彩课例,请点击阅读
初中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66节)

初语各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初语各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初语各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九下13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意图

      一、教学目标:

      1. 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 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3. 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二、教学重点:

      1. 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 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三、教学难点:

      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四、教学课时:2 课时

      五、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合作学习法,比较阅读法。

      第四单元单元整体架构

      人文主题:本单元的主题是读书与鉴赏,选取了《短文两篇》《山水画的意境》《无言之美》《驱遣我们的想象》这4篇文章进行编排。这些课文内容丰富,内涵深刻,警句迭出。通过学习,从读书求知、艺术鉴赏方面,感受作家对精神生活层面的思考,为丰富精神生活打下基础。

      语文要素:阅读浅显的文艺论文,把握核心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学习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提升思维品质。发现疑难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拓展阅读相关资料,有自己的见解。

      《短文两篇》解析

      人文主题: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语文要素: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教师语言:同学们,关于“读书”你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呢?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对于读书的作用,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等等问题,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古今中外的学者、精英们更是有着独到而又深刻的见解。今天,我们就一起阅读弗朗西斯•培根的《谈读书》和马南邨的《不求甚解》,看看他们各自对读书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课件展示: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2.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顾炎武

      3.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学生活动:回忆相关警句,做必要的摘录。

      【设计意图】导入部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帮助学生更快进入学习情境,同时开门见山直接引入学习内容。

      走进作者

      课件展示:走进作者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年),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散文家、哲学家。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又是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主要著作有《新工具》、《论科学的增进》以及《学术的伟大复兴》等。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英国)培根

      理清文章思路

      教师语言:培根的这句名言很有影响力,那么下面就让我们出声朗读《谈读书》看看培根对读书有什么看法吧。

      课件展示:1. 朗读。做到读准字音,流畅自然,富有节奏。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随后齐读或者点名读。

      教师语言:阅读本单元的课文时,要注意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思辨的方法。下面让我们先来理清文章的思路。

      课件展示:2. 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下面的提示将文章大致分为四个层次,简要说明每一层次的具体内容。

      (1)读书的目的。

      (2)读书与经验的关系。

      (3)读书的方法。

      (4)读书的作用。

      教师明确(课件展示):(1)读书的目的: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2)读书与经验的关系: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3)读书的态度和方法:可浅尝,可吞食,可咀嚼。(4)读书的作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学生活动:根据提示将文章分层,并且提炼每个层次的观点,总结每一项的内容。个人思考后可以交流,全班展示。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能够理清作者的议论思路。这篇文章虽然不长,但是语言并不通俗,学生读起来会有一定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情选择是否给出大致框架。但是最终的目的都是引导学生学会理清作者思路的方法。

      学习说理技巧

      教师语言:培根的这篇文章短小精炼,但却充满哲思之光。下面让我们重点学习其中一部分,来体会作者的说理技巧。

      课件展示:朗读“读史使人明智……皆有特药可医”,要求读出句式整齐之美,读出哲理深刻之美。

      学生活动:朗读课文。

      教师语言:同学们,你们体会到作者的说理技巧了吗?下面让我们做几个阅读练习。

      课件展示:阅读练习。

      一、本段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进行说理,请举例分析。

      二、将下面这段话仿照“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的句式进行改写,并思考原文和改文哪个更好。

      文段: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精力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犯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学生活动:自主完成问题,然后小组讨论,总结。

      教师预设(课件展示):

      一、本段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进行说理,请举例分析。

      (1)排比。示例: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比喻、类比等。示例: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二、将下面这段话仿照“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的句式进行改写,并思考原文和改文哪个更好。

      改写:读数学可使智力集中,读哲学使人善辩,读律师之案卷使人善求同或阐证。

      说明:改文是肯定句,言简意赅,气势充足,节奏强,富有说服力。原文使用否定句,“如不能……则……”这样的句式既构成排比增强语势,同时也如“对症下药”一般,突出了读书的作用。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使得论证更加有力。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着重引导学生关注议论文的说理方法,并且通过改写的方法,开阔思路,使得学生的观点更加全面。

      练习仿写

      教师语言:作者从多种角度证明了“读书对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头脑缺陷都有作用”这样的观点,语言精致优美,形式整齐有序。下面让我们试着做一个仿写练习。

      练习一: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生物学使人                    ,

      地理使人                      ,

      美术使人                      ,

      音乐使人                      。

      练习二:

      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

      如不能            ,可令读              ;

      如不能            ,可令读              ;

      如不能            ,可令读              。

      教师小结:同学们,学习议论文,重要的不是接纳观点,而是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来判断分析,百家争鸣,思想碰撞,才能提升我们思维的深度、广度、高度。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是对上一环节的检测,通过写作的方法训练学生,使之思路更加清晰、思维更加周密。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教师语言: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谈读书》中,明白了“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 的道理。既然读书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呢?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马南邨的文章《不求甚解》看看作者对这种读书方法持怎样的态度。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言简意赅,同时内容上与上节课勾连,体现课程的连续性。

      了解作者理清论证思路

      课件展示:了解作者。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治家、杂文家。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主要著作《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1944 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教师语言:了解了作者之后,请同学们标画自然段,朗读课文,说一说这一篇文章在提出观点的方式上和《谈读书》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标画自然段,朗读课文,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明确:这篇文章是先提出一个观点,然后进行反驳,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课件展示:文体知识

      1. 什么叫驳论文:驳论是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错误的反动的见解和主张。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

      教师语言:那么作者是如何进行驳论的?下面让我们进一步深入地学习。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提炼每一段的观点,然后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本文的论证思路图。

      课件展示:默读课文,提炼每一段的观点,画出思维导图。

      学生活动:学生逐段概括段意,在书本上圈点勾画做批注,画出思维导图。

      教师明确:

      第一段:摆出要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对的”。

      第二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

      第三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第四段: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

      第五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第六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

      第七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第八段:说明陆象山的语录的意思。

      第九段:强调读书要反复阅读。

      课件展示:本文的论证思路:

      首先,作者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

      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

      接着,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从反面否定,又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论证;

      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

      分析说理艺术

      教师语言: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能够体会到作者巧妙的说理艺术。归纳起来有这样三点:1. 观点明确,态度鲜明。2. 善用修辞,举例充分。3. 正反结合,说理透彻。下面同同学们试着分析《不求甚解》中作者是否用到了上面的说理技巧,试着举例说明。

      课件展示:小试牛刀

      默读《不求甚解》,说说作者是否用到了下面的说理技巧,试着举例说明。

      1. 观点明确,态度鲜明。

      2. 善用修辞,举例充分。

      3. 正反结合,说理透彻。

      学生活动:默读课文,根据提示寻找示例,可以小组分享,全班交流。

      教师明确:例如:《不求甚解》第 5、6 两段,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证明。首先举反面事例:普列汉诺夫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实际却有很多曲解,因而受到列宁的批评。因此,读书时应该持有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必须不断努力学习”“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这一论述对应着上一段中不求甚解的第一层含义——“虚心”。接着举正面的例子: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比别人“高明得多”,这是古人的成功经验。“观其大略”在作者看来,就是注重把握书籍的精神实质,也就是“不求甚解”。作者认为,如此读书,“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这一论述对应着第4段中“不求甚解”的第二个含义——读书方法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样正反举例,指出正确的读书态度和方法,具有论证严密,说理透彻的特点。

      课件展示:示例

      正面: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反面: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巩固上一课的学习内容,通过昨天学习的方法来分析《不求甚解》中作者说理的艺术,加深学生对这一思维练习的掌握程度,落实教学目标。

      自由发言

      教师语言:同学们,通过这两篇短文的学习,你对读书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活动:结合课文和课堂收获自由发言。

      教师语言:《短文两篇》都是作者心智的结晶,读《谈读书》如同沐浴在智慧的阳光下;读《不求甚解》如同聆听长者的谆谆教诲。是他们,引领我们在智慧的天地中穿行;是他们,滋润我们求知的心田。两文思路清晰,论证方法灵活多变,有理有据,是议论文中不可多得的精晶。希望通过这两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也能够掌握说理的方法,学习说理的艺术,提高自己思辨的能力。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会谈感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鼓励学生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