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下12课《揠苗助长》设计及评析
更多语文名师精彩课例,请点击阅读
小学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238节)
初中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66节)
二下12课《揠苗助长》设计及评析
教学目标
1. 读好寓言故事,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 讲好寓言故事,首先能感悟理解故事内容,并能利用关键词语,讲好文本中的故事;其次是能联系生活进一步明白道理,同时学习讲生活中的《揠苗助长》故事或《揠苗助长》后来的故事。
重点:利用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学会讲《揠苗助长》故事,能讲生活中的《揠苗助长》故事。
难点:指导学生学习把故事讲得有序、有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揭示课题,理解题意。
2. 巩固寓言类故事特点:故事内容很短小,但小故事背后蕴含大道理。
二
读通故事
1. 检查预习情况。
2. 指名分段读课文,相机指导学生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三
读懂故事
1. 了解故事起因
① 问题引导:农夫为什么要揠苗助长?课文哪个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② 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③ 体会句意及用词的准确:句子中“巴望”这个词语的意思知道吗?若把文中的“巴望”换成“希望、渴望”,合适吗?为什么?(“巴望”不仅有“渴望、希望、盼望”的意思,还体现出了农夫特别着急的心情,因此“巴望”用在文中更准确一些。)
④ 利用“焦”字构字特点(“焦”字下面是四点底,就像是燃烧的火)进一步体会“起因”部分内容。同时指导学生关注“巴望、焦急”这两个词语,读出农夫焦急的心情。
2. 了解故事结果
故事的结果是怎么样的?(禾苗都枯死了)
3. 了解故事的经过
① 为题引导:知道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课文哪几段写了故事的经过?
② 学生自由读2—3自然段,画出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并思考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③ 全班交流,并朗读相关故事内容。
四
讲文本中的故事
(一) 指导学生把故事讲得“有序”。
1. 引导:读懂故事很容易,若能讲出这个故事就有难度了。怎样才能讲好故事?
2. 学生交流讲好故事的方法。
3. 老师根据交流情况针对性指导:大家一下子说出了这么多妙招,老师也来支一招,要讲好故事首先要讲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也就是说要讲得“有序”。
4. 学生先自由练习把故事讲得有序,再指名学生练习“有序”讲故事,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评一评,更清楚如何把故事讲得有序。
(二)指导学生把故事讲得“有趣”。
1. 怎样才能把故事讲得“有趣”呢?
2. 同学交流。教师相机指导:要把文中的故事讲得有趣,可以在加上动作、神态的基础上,再凭借文字加上我们的想象,就能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
3. 学生自由练习把故事讲得“有趣”。
4. 老师创设情境,让一组学生扮演禾苗,
指名个别学生练习把故事讲得有趣。
5. 根据学生现场反应,老师现场交流采访:“刚刚老师发现,有些‘禾苗’很不愿意被拔起,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你们是禾苗,你愿意被农夫拔起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感悟这则寓言揭示的道理:农夫违反了禾苗的生长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得更糟,导致禾苗死亡。
6. 辨一辨,进一步明白道理。
农夫违反的是植物的生长规律,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违反规律的事情呢?(现在,我们有些家长给孩子报了相关补习班,有人说这是揠苗助长,也有人说这是因材施教。对此,你怎么认为呢?)
五
讲生活中的故事
1. 提供两个图片,引导学生讲《揠苗助长》后来的故事或生活中的《揠苗助长》故事。
① 《揠苗助长》续讲
② 生活中“揠苗助长”
2. 学生选择其中一幅图,展开想象,编一个有趣的故事,提醒注意说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同时适当想象,把故事讲得既有序,又有趣。
3. 同位同学互相讲故事,全班交流。
六
总结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经典的小故事很多衍生成了今天的成语。我们教材的第8单元练习中的8个成语都取自古代寓言故事,每个成语都有一则有趣的故事。同学们课后去读读其中的小故事,把这些语言故事讲给身边的同学听。
点评
就目前阅读教学而言,大体有这样三种水平:第一种水平,学生读了课文,只是知道了一个故事;第二种水平,学生读了课文,明白了一个道理;第三种水平,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形成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
对于寓言故事类文本,大多老师会把理解内容和明白道理作为重点,这样的课正是属于第二种水平,表面上看似乎比第一种水平高一点,其实并没有完成阅读教学应该担当的任务。说到底,这种水平的教师是把非主体教学内容当作了教学目标,效果可想而知。
“教什么?怎么教?”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对于寓言故事类文本,教什么、怎么教?叶虹老师《揠苗助长》教学设计,作了较好的诠释。
一、准确把握了文本特点
《揠苗助长》是一则寓言故事,起因、经过、结果是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叶老师抓住“起因、经过、结果”,引导学生把故事讲得有序、有趣,可谓匠心独用。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寓言小故事、大道理的特点,叶老师巧妙地设计了讲故事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现场采访:“刚刚老师发现,有些禾苗很不愿意被拔起,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你们是禾苗,你愿意被农夫拔起吗?为什么?”然后再来一个辨一辨环节,老师引导:“现在,我们有些家长给孩子报了很多补习班,有人说这是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有人说这样增加了孩子的学习负担,是一种揠苗助长的现象。对此,你怎么认为的呢?”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要按规律办事,不可急于求成,否则就会把事情办糟。这些都充分看出设计者对文本内容深刻理解把握。
二、精准选择了教学内容
寓言故事内容短小,故事背后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叶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不但精准地把握了文本特点,还特别关注学生学情及学力水平。设计中不难看出,叶老师从儿童实情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取舍,以“讲故事”作为教学主要活动,同时把“讲故事”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展开教学,这样的内容选择,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理解力、表达力,还凸显了语文性,可谓一举多得。
三、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
在统编教材里非常注重讲故事,讲故事被列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会讲故事也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对于《揠苗助长》这个文本,学生理解并非难事。对于这样的文本我们应该教什么?提升学生的什么能力?这是需要老师思考的。我认为,对于这种文本,就应从儿童实际出发,削弱思想性,注重语文性。利用这个文本,培养学生讲故事的能力。
教学设计中,叶老师将“讲故事”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和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故事力”。
1. 读故事
“读”是语文学习中一项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学中,老师首先指导学生将故事读通顺读流利,这也是走进故事的基础。
2. 讲故事
① 指导学生讲文本中的故事。讲文本中的故事,看似简单,实际上对学生来说并不容易。讲故事不是简单地将故事背或复述出来,而是要学生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讲述清楚。学生语言内化的过程需要老师切实把握文本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的有效引导,同时将学生生活、学习经验联系起来,再加上语言、动作、神态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② 指导学生讲生活中的语言故事。首先是创设情境,通过表演等形式,引导学生感悟寓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辩一辩,将生活中的事与故事紧密连接,学生在讲述生活中类似的故事时,进一步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语文课的实质是学习语言文字,每一篇课文均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字的范例。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去引导、教育学生关注文体特点,关注语言表达,让学生在语文课中得言、得意、得理、得法,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课堂品质。对于故事类文本,培养学生的“故事力”,真的是儿童学习故事类文本的核心素养。
作者信息 | 叶虹(设计) 陈慧(评析) 南师附中仙林学校小学部
本文来源 |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2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