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各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小语各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注:熊婷,南昌市邮政路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江西省小学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南昌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1.读课题:同学们好,很高兴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大家读读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题目比较长,你注意了怎么停顿吗?和老师再读一遍: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质疑:“真理”,你认为什么是真理?真理,就是真实的道理,是符合实际的正确的道理。看到这个课题,你的脑海里产生了哪些问号呢?你是不是想问,“一百个问号”是什么意思?“一百个”是指具体的数量吗?真理一定会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吗?是不是所有的真理都是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呢?或许,你的脑海里还有其他的疑问,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3.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叶永烈,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他。(《开讲了》叶永烈片段) 叶永烈《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之一。“第一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总共是900多个“为什么”我一个人写了三百多个。”他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在无数孩子的心里埋下了科学的种子。“我把写作看成凝固的时间,凝固的生命。一个人只有好奇心,这才会不断地追求问为什么。把一个问号拉直,变成惊叹号,那你就是一个科学的发现者。” 正像刚刚视频中介绍的那样,叶永烈先生写了许多像《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未来》这样的科普作品。普及科学知识,宣扬科学精神,在无数孩子的心里埋下了科学的种子。我相信,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也定会有所启发。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2.同学们,课文都读完了吗?我们来看看文中出现的一些词语,你都掌握得怎么样? (1)这是文中出现的几个人名,读一读吧!(学生读)老师来读一遍。最后一个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华”作为姓氏的时候要读第四声,“庚”读后鼻音。这几个人名,你都读准了吗?
这些词语的意思同学们都理解吗?老师讲两个。“建树”是什么意思?有的同学可能查找了工具书,知道“建树”的意思就是建立的功绩。我们刚刚读到的波义尔是化学家,魏格纳是气象学家,米歇尔逊是生物学家,阿瑟林斯基是睡眠研究专家,华罗庚是数学家,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作出了很大的成就,文中人物,我们就可以说,他们是有所建树的人。“建树”的意思你们理解了吗? “敏感”又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是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课文中是写谁对什么东西敏感呢?我们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溅上盐酸的花瓣变红”这样细微的现象,可能大多数人根本就不会在意,或者只会以为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可是,波义尔这样的科学家对这些问题的反应,和我们完全不一样,这就是“敏感”。其他词语如果还有不理解的,相信同学们能够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加以理解。 (3)再看一组四字词语。我们先读一遍。注意“锲”的读音。这些四字词语,你大致理解了意思吗?让我们把这些词语放到句子里读一读,理解它们的意思。 “司空见惯”是什么意思?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司空”是古代的一种官名,可为什么是“司空”见惯呢?相传,这个词语的来历与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有关。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找一找这个词语。 再看“追根求源”这个词语。你发现这个词语有什么特点吗?对,在这个词语中,有两组近义词,“追”和“求”都表示追溯的意思;“根”和“源”都表示根源的意思。“追根求源”的意思就是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下一个词语,无独有偶,这个词在文中单独成句。借助工具书,我们知道它的意思是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在文中是指波义尔制成石蕊试纸的事虽然罕见,但偏偏有一件事跟它很相似,那就是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事。 “见微知著”出现在这句话中,大家先读一读。“见微知著”这个词“微”和“著”这个词意思相反,这个词的意思是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比喻小中见大,以小见大。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根据课文内容去理解它的意思。 最后一个词,大家读读句子。“锲而不舍”这个词,词语意思是说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形容有恒心有毅力。 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思,我们就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了。 3.接下来我们看看本课要写的生字。请大家仔细观察,怎样才能把这些生字写好呢?
“域”字左窄右宽,注意右边的斜钩要舒展,上面的一撇不能忘。 “圃”字全包围结构,国字框要大小适中,里面的“甫”字几根短横要匀称; “蕊”字笔画较多,三个“心”组合要紧凑,特别要注意点的位置; “魏”字要左右一样宽,左下方的“女”字注意避让,右边的“鬼”字最后的撇折点不要漏了。
1.读过课文之后,同学们知道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吗?对,课文的题目就是作者的观点。 (1)课文在第一个自然段就提出了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那这个观点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画出能解释说明这个观点的句子。 有答案了吗?我相信很多同学都找到了第二自然段,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这里的“?”“!”分别指什么?是的,“?”表示发现的问题,“!”表示找到了真理。真理的诞生就是把“?”拉直变成“!”的过程。(板书:?——!)
那作者为什么用这两个标点符号来表达呢?同学们,标点本身就是有内涵有感情的,有时候一个标点胜过千言万语。作者用“?”表示发现的问题,用“!”表示找到了真理,真是再恰当不过了。而且,你看,把“?”拉直可不就是“!”吗?真是太生动、太形象了!让我们一下子就记住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的意思。当然,这里的“一百个”不是真的一百个,而是虚指,表示很多个。(对着课题,讲清)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吧! (2)其实,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解释了课题的意思,你找到了吗?对了,是第6自然段。为什么说,这句话也能解释课题的意思呢?我们与第2段对照着读读。第2自然段说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就是“见微知著”吗?再看,“不断发问”对应“善于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意思不就是“不断探索”吗?而“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和第6段的“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意思也是一致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把观点阐释得很清楚。他认为,发现真理的过程就是从“见微知著”到“善于发问”,通过“不断探索”,最后“发现真理”。两段话表达的都是这个意思。
(3)不过,这两段话表达的意思虽然相似,但在表达方式上却不同。第2自然段表达得更具体形象,特别是把“?”拉直变成“!”这句话,特别生动形象。第6自然段的表达就更简洁、概括了。都是阐述观点,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不同的表达方式呢?如果你暂时没有答案,那老师提醒大家关注一下这两段话在文中所处的位置。 这回明白了吧?第2自然段处于文章的开头部分,它的作用是对提出的观点作出明确的阐述,所以需要表达得具体一些。而第6自然段处于文章的结尾部分,它的作用是总结观点。所以,作者用几个四字词语作了简洁的概括,既与前文不重复,又再一次重申了观点。
(4)细心的同学还会发现,文章的第7自然段再次出现了“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这几个词语。作者对自己的论述作了进一步地强调和补充。整篇文章就更加严密、完整了。
小结:一目了然,文章在开头部分提出了观点,结尾部分又总结了观点,那文章的中间部分就是在论证观点。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文章的结构十分严整。
2.那么,在中间论证观点的部分,作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列举了哪几个事例呢?同学们能够快速概括出来吗?老师给打击几个小提示,你们只要抓住谁取得了什么成果,就能很快概括出了。试一试吧! (1)是不是很快就有答案了?每个事例分别是谁取得了什么成果呢?我们来看第一个事例,是谁取得了什么成果?波义尔制成了石蕊试纸。第二个事例呢,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第三个事例,阿瑟林斯基发现了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作者就是通过这三个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这样概括是不是又简洁又快呢?
(3)同学们,再看,这三个事例是怎样连接的呢?赶紧找一找。一眼就找到了。是用“无独有偶”,“更有趣的是”这两个语句加以过渡的。除了承上启下,这两个过渡语句还有什么作用呢?“无独有偶”,“更有趣的是”,这说明什么?对,说明这三个事例是很相似的。这样一连接,三个原本独立的事例就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就更有说服力了。 同学们,文章的结构、脉络都清楚了吧!下节课,我们将重点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三个具体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并听写词语表中的20个词语,并且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学习过的四字词语。请你根据意思写出四字词语,开始吧! 写完吗?请同学们对照一下,这些四字词语都写对了吗?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以课题为中心论点,首先提出观点,并加以阐述,然后通过三个具体事例论证观点,最后总结观点,并加以强调。 1.全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那么,文章是怎样运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事例说明) (1)上节课,我们已经概括了三个事例的内容,那么每个事例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我们先来看第一个事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段,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可以圈画关键词,或者作批注,开始吧! 理清这个事例的写作顺序了吗?我们来交流一下。通过阅读我们发现,作者先写波义尔在偶然中发现溅上盐酸的紫罗兰变红了,接着他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然后写他进行了许多实验,最后写他制成了石蕊试纸。这就是这个事例的叙述顺序。 (2)波义尔能注意到紫罗兰花瓣变红这样细微的现象,这就是“见微知著”;他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一环扣一环,说明他“善于发问”;而后他进行了许多实验,说明他追根求源,“不断探索”;最后,他制成了石蕊试纸,“发现了真理”。 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发现真理,还记得吗?这个顺序正是作者在解释观点的时候提出的发现真理的过程,我们来回顾一下。 (3)很明显,作者记叙事例的顺序和说明观点的顺序是一样的。让我们把这些信息用表格来加以整理,就更清楚明了了。大家看表格: 作者按“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发现真理”的顺序阐述了观点,然后用三个事例来说明观点。 我们刚刚研读了第一个事例,波义尔发现溅上盐酸的花瓣变红,他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进行了许多实验,终于制成了石蕊试纸。这个顺序与观点的顺序是一致的。 2.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表格画在笔记本上,再按我们刚才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第二个和第三个事例,完成表格。好,同学们,开始吧! (1)填好了吗?我们来交流一下。第二个事例我们按刚才的方法,先来理清顺序。气象学家魏格纳在看世界地图时,发现海岸线非常吻合。他发出疑问:这不会是巧合吧?然后,他阅读了大量文献,收集了许多古生物学方面证据;最后,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 (2)看,第二个事例也是按照“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发现真理”这个顺序来介绍的。 3.相信第三个事例,同学们也能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整理,填好表格。睡眠专家阿瑟林斯基发现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他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进行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的结论。同样是按照这样的顺序介绍的。 这样,我们就通过表格整理了三个事例的写作顺序。请同学们对照屏幕,整理下自己的表格。 4.接下来,我们来研究这张表格,看看文章是怎样运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的。 (1)首先,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三个事例来说明观点呢?有同学会说啦,这三个事例都是科学家从细小的现象的中发现问题后,不断发问,不断探索,最终发现真理的过程,三个事例都说明了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说得非常好,这告诉我们,在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时候,选择的每一个事例,都要紧扣观点。(板书:紧扣观点) (2)既然这三个事例说的都是一回事,那为什么还要写三个事例呢?有的同学立刻就说了,如果只选择一个两个事例,或许别人会认为那是碰巧的呢!对不对?选三个事例,理由就比较充分了。嗯,这种说法很有道理,选三个事例更有说服力。
那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让我们回想一下这三个事例的主要人物。 发现什么了?“17世纪”“20世纪初”这是不同的时间;英国、德国、美国,这是不同的国家;化学家、气象学家、睡眠研究专家,这是不同的领域;这说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哪一个领域,人们发现真理的过程都是一样的。这再一次论证了观点。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选取了三个事例来说明观点,这告诉我们在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时候,事例的选择要典型并且充分。(板书、贴好:典型充分) (3)事例的选择很重要,事例的叙述也很重要。刚才我们在理清三个事例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三个事例的写作顺序和作者阐述观点的顺序是完全一致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安排,就是为了更好地印证观点。这告诉我们在用事例说明观点的时候,事例的叙述顺序要十分严谨,不能有漏洞,要能完完全全地印证观点。(板书,贴:叙述严谨)
小结:通过三个事例的学习,我们知道,用事例说明观点,事例的选择要紧扣观点;要典型充分;事例的叙述要十分严谨,这样才能很好地印证观点。
同学们,生活中这样司空见惯的现象很多,为什么别人就没有从中发现真理呢?这些科学家的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还是看表格,再联系课文,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相信很多同学一定关注到了这几个关键词。对于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这些科学家能够敏锐地捕捉,并能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一连串的疑问,说明他们有见微知著的能力,善于独立思考。(板书:善于思考)而且,他们会抓住这些问号,进行许多实验,阅读大量文献,进行反复观察,说明他们具有不断探索的能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板书:锲而不舍) 正像课文最后所说,科学并不遥远,真理也并不神秘,但是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2.像这样善于思考、锲而不舍的科学家还有很多,请大家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想一想,文章的哪些内容让你记忆深刻呢?开始阅读吧! 大家都读完了吧?文章的哪些内容让你印象深刻呢?我想詹天佑对国家的一片赤诚之心,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对待困难毫不退缩的勇气,以及在巨大的难题面前显现出来的卓越才能,都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自豪的!他不愧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3.同学们,课文中的科学家以及詹天佑的事迹对你有什么启发呢?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难题,你会怎么做?对身边的事物,身边的现象会不会更注意观察,并多问几个为什么? 如果你也能像文中的科学家,像詹天佑那样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相信你也能把“?”拉直变成“!”。(结合板书小结) 4.总结:这篇课文作者按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这样的结构,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充分地论述,整篇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密。通过学习我们还知道,在用事例说明观点的时候,选择事例要紧扣观点、要典型充分,事例的叙述也要十分得严谨,这样才能充分地印证观点。 当然你也可以说明其他的观点。写之前,大家可以仿照课文的结构列一个构思单:明确自己的中心观点是什么?打算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观点?写好之后可以参考这个评价表,看看自己的练笔观点是否明确,事例选择有没有紧扣观点,是不是典型充分,叙述是不是严谨,当然还要注意语言的通顺生动。希望同学们都能拿三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