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语各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初语各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初语各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初语各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鲁品琼《未选择的路》(七下19课)
教学实录
(注:该课获 2014 年浙江省宁波市第六届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课前下发《未选择的路》不同版本的翻译 、英文原诗 、 诗歌语言特点例举 、翻译艺术欣赏等资料 。 )
师: 中国是诗的国度,你们能说出几位诗人的名字吗?(生答 。 ) 师: 少年时期是读诗的季节,我们不仅要读古代的诗歌,还要读现代的诗歌,甚至要读外国的诗歌 。 美国桂冠诗人弗罗斯特的 《未选择的路》你们学过了,是吗? 师: 这是一首现代诗,而且是一首外国诗,老师知道同学们已经都学过了 。 今天,我们一起重温这首诗,会不会有新的收获呢? 师: 既然这首诗同学们已经学过了,那老师就先考考你们 。 对于这首已学过的诗,你们还记得什么呢?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开启你们的记忆之门! 生: 我在这首诗中读到了诗人选择时的矛盾与犹豫 。 师: 嗯!你能结合诗的具体语句说说你的学习所得吗? 生: 诗的第 1 节,诗人是这样写的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这句说明,作者思考过该选择哪条路,他也很犹豫到底该选哪一条。 师: 你能把诗人选择时的这种踌躇读出来吗?(生有感情地朗读。 ) 生: 我觉得,这首诗作者是在告诉我们选择要有魄力,不能随波逐流,要有敢于冒险的精神。 我是从诗第 2 节“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这句中读到的。 师: 是的,诗人就是这样一位有创新和进取精神的人。 生: 虽然作者选择了其中的一条,但他对另一条未选择的路充满了留恋之情。 我是由第 3 节的“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读到的。 师: 是啊!生活中我们往往也会对没有得到的东西念念不忘,这或许是人之常情。 生: 我从这首诗中读到了作者要告诉我们选择要慎重,因为一旦选择后就很难重新再来。 还有,诗中的路是有深刻含义的,这里的路是指人生之路。(师板书“路——人生之路”。 ) 师: 你说得太对了 !诗中的路的确不仅仅是指生活中的道路,更指人生之路。 这样的路,在诗歌中称为意象。 那什么是意象呢?简单来说,意象就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师: 意象在诗歌中大量存在。 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句中的“明月 ”就是意象,诗人是借明月表达思乡之情。 写诗,诗人都要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情思。接下来,我们齐读这首诗,再次感受一下诗人弗罗斯特借助“路”这个意象要告诉我们的人生哲思。 可以读得慢些,但要读出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师: 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诗歌的意象。 下面,老师想给同学们一个新的挑战。《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外国现代诗,有很多中文翻译版本。老师选了三个比较权威的版本想和同学们分享。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三个版本的翻译及课文,看看自己更喜欢哪个。 师: 现在,我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从诗歌语言特点的角度赏析你们喜欢的版本。 可以借助链接资料,运用比较和朗读的方式说明喜欢的理由。 (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较阅读,师巡视各学习小组,参与学生讨论。 ) 师: 刚才同学们探讨得非常热烈,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看法,也都选好了自己喜欢的版本。 下面,就请同学们先从诗歌语言特点的角度,赏析一下你们喜欢的版本,再用你们自己的朗读方式展示一下你们对诗歌的理解 。 哪个小组先来? 生: 我们比较喜欢关山的版本,因为这个版本语句最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 。 师: 你说得很好,你们从这个版本中读到了诗歌语言的什么特点? 师: 诗歌中,诗句有相同韵母的最后一个字称为韵脚 。 第 4 节的三句都押什么韵? 师: 读得不错!我们大家也一起感受一下这首诗歌的韵律美。 请同学们齐读关山版的第 4 节诗。(生齐读,师板书“韵律美”。 ) 师: 我要感谢这个小组,他们说得很好,给我们开了个好头。 还有没有喜欢关山版的小组? 生: 我们也喜欢这个版本,因为这个版本的语言最凝练,也最含蓄。 生: 这个版本,每一句诗的字数都很少,也很凝练。 特别是与方平的那个版本相比,语言更是特别简洁,更耐人寻味。 比如,第一句“林中两路分,可惜难兼行”,这句并没有具体写是怎样的两条路,其他几个版本都写得比较具体。 师: 所以,这个版本就给我们读者留下了很多想象空间,对吧? 师: 你来读一下这两句,让大家感受一下诗歌语言的凝练。(生朗读。 ) 师: 说到诗歌语言的含蓄凝练,老师不禁想起中国当代诗人北岛的一首诗——《生活》。 这首诗只有一个字——“ 网 ”。 就是这个简洁的“网”字,却简洁出了世界,简洁出了人生,概括了芸芸众生的生活状态,揭示了世界的错综复杂。(师板书“含蓄凝练”。 ) 生: 我们喜欢方平版,因为这个版本有几个地方让我们读到了诗歌语言的反常表达。 师: 这都被你们看出来了,真厉害!那你来分析一下。 生:“很遗憾,我,一个过路人, /没法同时踏上两条征途。”这句的表达跟我们平时的表达不一样。 我们平常是这样说:“我一个过路人很遗憾,没法同时踏上两条征途。”师: 那你觉得这样的表达有什么好处? 师: 你分别读一读我们平常的表达和方平版的这个表达。 其他同学也读一读,比较一下。(生读。 ) 生: 这个版本把“很遗憾”单独放在前面,强调了作者不能同时踏上两条征途的遗憾之情。 师: 说得真好!你来朗读一下,读出作者的这种情感。(生朗读之后,师请全班齐读。) 师: 这个版本里还有没有同样的反常表达?(生沉默并寻找。 ) 生: 有,如“伫立好久,我向一条路远远望去”这句,课文版——顾子欣版是这样写的:“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方平版的表达更好地表现了诗人选择面前的两条路时十分矛盾和犹豫的心情。 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面对选择十分痛苦的诗人。 师: 说得太好了!你们小组也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师请该小组学生上讲台朗读。生鼓掌。 ) 师: 陌生化,即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有某种距离。 这种距离既可以使人产生一种期待的审美欲望,还可以使人积极地调动自己的思想、想象去开展有兴趣的审美活动。 语言的反常表达, 是诗歌收获艺术性的一种重要途径。(师板书“反常表达”。 ) 生: 我们喜欢晚枫版,因为这个版本也很有韵律美,诗句很多都是押韵的,而且每一节的结构都一样,读起来很有节奏。 比如,第 1 节第1、3、5 句都押“u”韵,第 2、4 句都押“ou”韵。 生: 这个版本除具有韵律美之外,语言也很含蓄凝练。 比如,第 4节的最后一句“所有的一切皆由此而铸”,不仅语言凝练,而且“铸”字会给人一种力量感,似乎在告诉人们选择一定要慎重,一旦选择了你的一生就注定要往那个方向走。 这样的诗句能更好地抒发诗人的情感。 (师生鼓掌。 师板书 “抒情性强”,并要求学生齐读 晚枫版的《未选择的路》。 ) 师: 同学们选择的都是老师课前提供的版本, 没有选课文版的小组吗? 生: 我们觉得课文版好,这个版本通俗易懂,不像关山版那么抽象,也不像方平版那么难懂,而且语句也挺优美。 比如,第 2 节的“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就写得很美 。 再看方平版的“因为它绿草茸茸,等待人去践踏 —— /其实讲到留下了来往的足迹, /两条路,说不上差别有多大”,这句中的“践踏”就美感不足,后面的两句也显得比较 啰唆。 所以,课文版才是恰到好处。 师: 你们组的看法很有道理,或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教材编者才选择了顾子欣翻译的版本。 我们再一起读一下课文。(生齐读。 ) 师: 通过比较赏析四个版本的《未选择的路》,我们不仅更加熟悉了这首诗,而且还感受了诗歌语言的特点。 同学们想不想尝试着翻译一下这首诗,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版本呢? (生翻译,师巡视并提醒学生可以模仿老师提供的资料翻译。 ) 师: 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已经对诗歌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下面,哪个同学把你的翻译成果给大家展示一下。 生: 我翻译的是第 1 节,我的翻译是:“两条路分开在黄色的树林,遗憾的我不能同时踏入,作为旅行者,我长久驻足,极目远眺其中的一条,直到它消失在路的尽头。” 生: 我翻译的是第 3 节。 我的翻译是:“过路晨曦叶满地,无印无痕无人迹。 欲留其一老来觅,心疑此生无机遇。” 师: 你太厉害了!你翻译的竟然是七言绝句版。 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他!(生鼓掌。 ) 生: 我翻译的是第 1 节。 我的翻译是:“两路分岔,丛林深黄。 轻声叹惋,不断彷徨。 仅为路过,驻足凝望。蜿蜒甚远,林深草荒。” 师: 我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啦!诗歌真的属于青春,同学们的表现太精彩了!我真心为同学们的诗意翻译鼓掌。(师生鼓掌。 ) 师: 可惜,由于时间关系 ,我们的课堂只能到此结束了!老师相信同学们都能翻译出属于自己的 《未选择的路》。 老师想把这本诗集送给同学们,希望同学们以后多读诗歌,多去感受诗歌的魅力。 老师相信同学们的青春会在诗歌的滋养下熠熠生辉!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