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胡明道《游山西村》(七下21课)教学实录及讲座纪要
更多语文名师精彩课例,请点击阅读
初中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66节)
胡明道
《游山西村》(七下21课)
教学实录及讲座纪要
内涵解读:学习者基于自发自主的内在学习动机,有学习的欲望和期待;过程是基于本质的理解,而不是单纯的接受;将来可以批判和运用到实际生活;以高阶思维(分析概括创造想象)为主要认知。 二、关键词:学习方法;基于问题的学习;教育技术;评判性思维;教学策略。 DLN制定的深度学习六大目标:掌握核心知识;批判性思维和复杂性问题;有效沟通;合作学习;学会学习;发展积极的学习心智。 三、影响深度学习因素:有学习的动机和个人的要求;宽松的和谐的氛围;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形成链条性的问题;小组学习的互推互助互辩。 四、需要辨析的几个问题 1.深度不等于知识的艰涩和高难度。这个深读是获取知识的方式,自己个人的思考。 2.批判性思维不是否定,也不是批倒,而是一种思维的品质。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它的过程是通过反思自己现在获得的知识,从知识中自己去进行分析、追寻、质疑,然后用自己得到的材料来进行评估,重新进行逻辑的推论,最后得到有价值的结论。(质疑和论证有机统一,是科学的精神和理性的精神的外在表现) 3.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思辨性学习,深度学习的关系。 创新能力是最核心最高端的是一种素养的体现,是我们最终极的目标。 批判性思维是达到创新能力的一种外在表现,是一种思维品质,一种手段。 思辨性学习,深度学习是提高创新能力的过程。 文化自信和辨析性理解 四、深度学习研究的意义(为什么) (一)时代对“人才”要求的诉求催生了“深度学习”的研究 美国深度学习发展历程: 布卢姆:学习目标分类 1976马顿、萨尔乔提出:“深度学习” 1995年 赫尔提出“高阶思维” 发展期:詹森、尼克森提出“思维导图” 深化期:2013年实践探索DLN六大目标 (二)各国的“核心素养”体现了对创新能力的共性要求 (三)我国教育的现状凸显了“深度学习”研究的迫切性。 关注知识、进度。育人不足,育分有余。 五、走进古诗词,寻找遗憾。 读背始终式;男生读女生读男生女生一起读老师读学生读老师学生一起读。每次朗读没有目标。 结论先入式;读范仲淹《秋思》要读出苍凉的意味。 逐句授受式;如《钱塘湖春行》讲什么是孤山,什么是贾亭西。 离体问答式:完全忽视了古诗文应该培养的鉴赏能力,讲成了论述文。离开了篇体,古诗词应该讲出古诗词的特性来。 六 深度学习的意义 1.符合学习科学的基本原理。产生、发展的过程需要刺激学习者的动机 2.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 3.有利于培养全面的均衡的德智才情能的人才 七 古诗词如何进行深度学习? 1.在情景创设中,撩拨阅读期待,引发阅读期待和兴趣——引趣 有问题就好奇,有好奇就冲动,有冲动就有向前发展的可能。 2.在互动赏析中的过程中,有效刺激思维,发展联想想象能力,提升审美情趣——激思 3.在环环相扣中,层层推进的品读过程中,提升“涵咏吟诗,入境背诵”的学习能力——导习 4,在发问平台的搭建过程中,激发质疑热情,发展批判性思维。——出问 发问方式;时间发问;整合方法。 5.在合作解疑的交流碰撞中,领悟诗词情感,提升合作素养。——工学 6.在回顾反思的过程中,生发“乐学”情趣,习得“善学”的方法教师帮助学生积累方法,但要记住方法是生成的,不是灌输。——积法 7.在把握心理流向的过程中,调节学习情绪。——读心 8.在课下链接及比较阅读中延展赏诗热情。比较阅读,群诗阅读。——续思。 最后,我们教师一定要提高教师自己的核心素养,学习名师,要把: 把理念转变为行为 把思想转变为方法 把知识转变为智慧 把技术转变为艺术 让我们的教学再上一层楼,成为一名快乐的研究型的新型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