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何必钻《挑山工》(四下25课)教学设计

更多语文名师精彩课例,请点击阅读
小学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238节)
初中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66节)

小语各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小语各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小语各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小语各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小语各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小语各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何必钻《挑山工》(四下25课)

教学设计

     (注:本文作者为著名特级教师何必钻,文章发表于《小学教学设计》2021年第6期)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梳理信息,能说出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理解“挑山工路程比游人多一倍而走到游人前面”的原因。      2.联系上下文,结合情境,比对表格,理解明晰挑山工语言的隐含的深刻哲理。      3.借助画作内容想象、情境说话、诗句题名等,体悟挑山工向着目标,步步踩实向上攀登的精神的激励力量,并从中受到感染启迪。


教学过程


梳理感知:认识一种职业



1.出示名片,复习学法(1)出示“哈尔威船长”和“黄继光”的名片,学生介绍两位人物的事件与品质。(2)学法回顾:说说是如何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和《黄继光》这两课的。(回顾单元语文要素: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2.揭题导入:今天我们学着运用这种方法,把视角从大人物的身上转换到一位小人物的身上——挑山工(板题)(1)质疑:挑工山是指谁呢?从字面上看,“挑山工”难道是指挑山的工人?(简单的说就是因为交通不便利,通过人工将货物等从山下挑到山上,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就称之为“挑山工”)(2)资料补充理解

3.默读略读提示,说说本课的学习任务。4.任务构建:挑山工到底是个怎样的职业?他们又是怎样登山的呢?我们先来完成略读提示的第一个任务。5.出示名片,默读课文,根据课文信息,试着完善挑山工的名片。

6.独立阅读,梳理信息,在学生完成之后,展开集体交流,重点交流以下内容:登山动作:(1)圈画出挑山工挑货登山的动作,理解词语意思:“搭”“甩”“起步”“登上”“转身”“斜行”“换肩”等。(2)请学生演示挑山工走路的动作。(3)这些动作词语的顺序能不能换?(有条理地表达)(4)与原文比较句子:“挑山工挑着重物,一步一挨地使劲往上走。”这样写也是说明他辛苦啊,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描写?(分解、细化的动作让人有画面感;这些动作的描摹,才能让人感受到挑山工行走的特殊之处)(5)有条理地说说挑山工是怎么登山的?说清楚,说明白。行走路线:(1)什么是折尺形?学生动手画一画挑山工的行走路线。


(2)讨论: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有什么优缺点?(优点:能够使挂在前面的货物不会碰到台阶,可以省些力气,担着重物走直线,膝盖会受不了;缺点:路线曲折,路程加长,比游人多一倍)工作照片:(1)联结书本插图,丰富形象,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挑山工形象?(黑黝黝的皮肤,身材结实身负重担,埋头挑担)(2)品读文中的两处外貌描写,体味作者寥寥数笔,便刻画出挑山工健壮、纯朴的形象。(3)讨论把插图当作挑山工的照片。


      设计意图:本课是第七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应该要体现单元语文要素“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品质”的一贯性、连续性、渐进性和纵深化。从旧课的学法回顾,到本课的学用尝试,是从旧知到新知的联结,是阅读策略的迁移,这样就体现了单元整体教学的意识,而不是“孤篇”教学。挑山工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行当,教者设计了“职业名片”这一创意任务,既是对挑工山这种职业的信息梳理,为下文的感受人物品质做好铺垫。但更重要的价值是通过“职业名片”中的三项内容(登山动作、行走路线、工作照片)的填写,引导学生聚焦挑山工的动作描摹和行走路线的曲折上。通过动作细品、句式比较和画折尺形图,体会挑山工负重登山的劳累辛苦和行走路线的曲折漫长,从而对外貌形象的感受就更加的立体丰满了。


聚焦体悟:对话一个人



1.对于挑山工的特别表现,我们很自然会产生一个与作者同样的困惑,那就是什么?(挑山工走得真的比游人快吗?为什么这样?)2.寻找答案,聚集语言:出示挑山工的第5自然段的挑山工那段朴素的话语。3.多形式地朗读句子(个别读、齐读、转换成“游客”角度,转换人称读)4.提取信息填表比较:


5.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挑山工的表现。6.联结前文第2-3自然段,找到对应语句的之处,理解挑山工的这段语言。7.小组讨论略读提示二:“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包含着怎样的哲理?8.交流理解:抓住“我跟你们不一样”“不能耽误工夫”“一步踩不实不行”“一个劲儿往前走。”“走长了就到前面去了”等词语谈理解,说含义。9.整合观点把理解的哲理写在段落边上:


10.像这样在普通话语中饱含哲理的描写有很多。联结许地山的《落山生》选段,讨论发现在写法上的相同(都借人物的语言说道理,都是表面意思与深刻含义的结合,都是对比描写)



设计意图:挑山工的这一段解释原由的话,是全文的“风暴眼”,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学难点就突破了。如何更好地有层次地深入体会,饱满性地理解感悟,而不是空洞地教知识,说道理,是教者应着力之处。本处设计,从教学层次来说,是分三步走:理解“话中之意”——咀嚼“言外之理”——揣摩“表达之法”,体现了层层递进的学习纵深感,从读懂文段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含义深刻的意蕴——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这样的教学就不是停留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这一层面,而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方面可以获得哪些新的收获和提高。从教学策略来说,教者通过多形式读、表格梳理比对、关键词句品析、联读相关语段等多种形式,这样的课堂实践能让学生通过对这个语段的学习,学会一些阅读方法和表达方法,这样的教学才能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


升华精神:欣赏一幅画



1.借助文字,想象画面内容,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      2.讨论:为什么要画的是背影,而不画正面形象?为什么画的是上山路,而不是下山路?  3.朗读描写画作的语句,该用什么语气读?(画作包含着作者的几多感动,几多钦佩,要读出来)     4.有人给泰山的挑山工写了一首诗,齐读:“稳挑日月历沧桑,万古登山涵意长。沧海横流天欲堕,东天一柱看脊梁。”讨论:如果让你选取诗句的词语作为画作名,你会选哪个词句? 说说理由(稳挑日月图、脊梁图、登山图……) 还可工整地将诗句抄在画作的题图处。 5.“因为我需要它”是需要这幅图吗?“它”是指什么?(脚跳实地、坚持不懈、认定目标、勇往直前的精神)  6. “一直”、“挂”“书桌前”这几个词,可否去掉? 7.情境讲话:

8.小结:其实你、我、我们大家都需要挑山工这种顽强的毅力和向着目标不断攀登的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奋勇向前。    9.发现、讨论这篇文章为了揭示这个道理是采用了什么写法?(借人的故事来说理)10.拓展阅读林清玄的《桃花心木》,思考这篇文章在“借事说理”上跟《挑山工》有什么相同之处。

      设计意图:与其说是欣赏一幅画,不如说是赞赏一种精神;与其是赞美挑山工,不如说是汲取其力量,所以此处“画外音”的理解感悟就显得非常必要且重要。文章的结尾很短,寥寥数语,但寓意颇深,意蕴绵长。为了挖掘文本的丰厚意象,显化文本的表达效果,教者不是停留在“我需要它,指的是什么精神”这种空对空的搬运式的回答交流,而是着眼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采用了创作手法辨析、诗句联读、画作取名、关键词句品赏、情境表达和拓展联读等手段,对画作内容进行阐释、评价、鉴赏、创意表达、联结比较,这样的语文实践不但能让学生推此及彼,对“挑山工精神”有更深远、更广泛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就得原来的口号式学习、表层化学习和接受性学习,转化为真实学习、深度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极大程度地提升了学习的价值。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