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艳华​《虽有嘉肴》(八下22课)教学实录


《虽有嘉肴》(八下22课)教学实录
南京市伯乐中学  李艳华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成诵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学习重点】1、2
     【教学思路】“言”→ “文”,“文字”→“文本”。
     【课堂实录】
     学生课前5分钟演讲
     演讲者:七(7)班 季思雨 
     题目:《闲时的遐想》【俄国】克里别里
     师生点评:先后由2位同学打分,总评91分。

     一、预习检省 ——读读 写写
     师:这个演讲给我们的启发是,工作着是幸福的。没错儿,萧伯纳的幸福是工作,是创作。其实,学习着也是幸福的。你看,《论语》中的颜回学习起来快乐不?
     生:快乐。
     师生(齐诵):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师:同学们,学习了第十课《论语十二章》,我们知道了——“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可以想见,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影响是多么深远。四书外,你可能也知道另一部儒家经典——
     生:《礼记》。
     师:正是。今天,让我们走进《礼记》中的《学记》,探寻其独特之美。
     板书课题 虽有佳肴
     (ppt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生:读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成诵课文。
      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生:齐读课题一遍、两遍、三遍
     师:有没有问题?
    生:老师“嘉肴”的“嘉”字,不是“上好佳”的“佳”,应该是“王嘉婧”的“嘉”(众笑)。
     师:呵呵,你看书很仔细。这是读书的好习惯。可以写一写吗?
     生:一笔一划写“嘉肴”二字。
     师:写得时候,请同学们特别注意“嘉”字,上边“一横“长,下一横短;“嘉肴”两字都是上下结构,注意结构要匀称(师示范)。谁能试着讲讲课题“虽有嘉肴”的字面意思?
     生:虽然有好的饭菜?
     师:你是说“虽”的意思是“虽然”?
     生:“即使”。
     师:对。“即使”更契合文意。
     生:合起来意思是“即使有美味的菜。”
     师:之前同学们,都作了预习,请介绍一下作家作品。
     生:读课文下注①
     师:结合下注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知识,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好方法,好习惯。有人说,读书的妙处在于“把厚书读薄”,同时也能“把薄书读厚”。哪位同学可以补充一下
     生:《虽有佳肴》出自《学记》,《学记》出自《礼记》。
     师:谢谢。你梳理了三者的关系,且准确清晰。
     生:我补充一下《学记》的介绍: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生:据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生:《学记》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师:好。你们预习充分,值得全体同学学习。那么,我们怎样“读懂”、“读厚”《虽有嘉肴》呢?这节课后,便可知晓。
     Ppt展示:读的三个要求
     读清楚、读得好听、读得有味
     (6个同学范读文,每人一句话)
     师:读清楚,就是要读准确,看看下面字音,你能都读对吗?
     生:4位同学分别板书,错一,自强的“强”错为二声调。
     明确:嘉肴  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师:这样,我们可以更好的读课文了。要“读得好听”。
     生:朗读课文,注意节奏的美感。
     师:注意停顿自然、适当
     (此环节:结合课后练习“一”,意在让学生,在品读中体会古文的韵律之美)
     生:(边读边做记号)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二、学习交流——比比 说说记记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一起疏通一下文章的意思。
     生:先逐句翻译课文。再梳理字词:
     生:分组演示,明确:
     1.通假字
     《兑命》曰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古今异义
     A 虽有至道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B 不知其旨也   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
     C 教然后知困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D 教学相长也  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3.词类活用
     A 不知其旨也   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B 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4.一词多义
     学  学学半音   xiào,教
     学学半     向别人学习
     其  其此之谓乎  表推测。大概,恐怕
     不知其旨也  它的
     5.文言句式
     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

     三、思考 总结 拓展——诵读 深思
     生:自由朗读、熟读课文。
     师:呵呵,这是咱班同学的墨迹,想看吗?有横幅,有立轴。为了同学更好的学习古文,他们花了功夫呢。他们一人挥毫一句话,只是李老师打乱了顺序。你能排除正确的顺序不?
     生:6位同学各自展示自己的作品。
     同学排序。背诵课文
     师: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呀,效果也不错。仔细请想一想,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生: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生:意思是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师:对。道理很清楚。这是课文的第4句话吧。文章总共6句话,言简意赅。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这个道理“抛”给读者呢?或者说,我们共同探讨下,本文说理的艺术。
     生:(分4人小组讨论、交流)
     生: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
     师:哦。是的。结合具体的语句,你能说得再详细些吗?
     生: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
     引出下文。
     师:引出下文什么?
     生: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师:事.或者说,由 “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
     生:“类比推理”
     师:好的。咱们回到文本的思路上。1、2句“佳肴”、“至道”作类比,引出第3句教与学的关系的具体阐述,再得出第4句所言的……
     生:“教学相长”的道理
     师:嗯,确切的说,是结论。细心的同学就会有发现了,这个说理,不只是“类比”,推理也很讲究,一句废话也没有。
     生:层层推进。
     生:1到4句.
     师:你很敏锐。我再追问一句:既然是结论,文章至第4句可矣。那么,何来5、6句的赘言呢?也请全体同学深入思考思考。
     (学生陷入思考,这个,对初一学生,确实有难度。但,这个班是千里马班。)
     生:(若有所思)不是赘言。
     师:那么,它的作用是?
     生:第5、6句用傅说的例子证明,前面的话。
     师:傅说的例子,哪里来的?
     生:《尚书》
     师:准确地说是:引用论证,补充说理。使说理更缜密。让我们理一理,课文说理的艺术:
     生:类比推理、层层推进、补充印证。
     师:是的。如此说理艺术,如此章法,也不过是为了让我们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再来看,行文语言的艺术吧。
     生:语言简洁
     生:对偶句,结构整齐。
     师:出示ppt
     生:理解体会明确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师:经典之所以成其为经典,就是因为其不朽的文学价值、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所以,我们要舍得花时间去学习,去体会,去践行呀。
     生:(悄悄地)对,《论语》中告诉我们要“学而时习之”嘛。
     师:很好。你们能把今天学习的方法与昔日的相互勾连,加以理解运用。那么,我们学习的语文,就是“活的语文”,真正的有用的语文。以文明之,文以化之。不亦乐乎?
     (以上环节老师和同学们重点学习思考的是“文”的理趣)
     生:谢谢老师。讲到“言”的艺术,我还有一个问题——关于文题,想起来了,记得我们小组,提出了:题目《虽有嘉肴》有什么内涵。
     生:即使有好的菜……老师,前面同学讲过了。
     师:呵呵,不急,不急。我们听他把话讲完
     生:之前早自习的时候,课代表傅渝舒同学,收集整理了咱班同学提出的12个问题。我归为三类:一是关于题目的,二是关于内容的,字音词义、句意以及文章讲了什么道理的。三是标点符号的,第6句怎么就是一个问号。现在,第二个问题解决了,第一个问题还有些不甚明白,第三个问题求教老师同学。谢谢!
     师:谢谢你!提问题条理清楚,而且实事求是,很有勇气。刚才您的意思是不是说,为什么以“虽有嘉肴”为题,这个是不是有什么讲究?
     生:嗯
     师:我们先来看看:
     Ppt展示 “名曰《学记》者,以其记人‘学’、‘教’之义。”
     ——汉代的郑玄对篇名《学记》的解释
     生:这是对题目的直接解释。刚才我们也对《虽有嘉肴》做了这样的解释了呀。
     师:那,我们不妨试着在“字理”上做些推敲。也有些意思呢。边讲解边板书:
     生:边听边记边体会(不少同学翻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1)“嘉”:形容词。形声。《说文》,美也。从壴(zhù),从加,加亦声。“加”意为“用呐喊声助力”。“壴”为“鼓”省。本义:呐喊声伴随鼓声。引申义:齐心协力,结局完美。《尔雅》,善也。
     (2)“肴”:名词。从乂(yì),从有,有亦声。“有”为“以手持肉”之形,意为“生鲜肉食”。“乂”即“又(右手)”。本义:做熟的鱼肉和猪牛羊肉。
     《说文》肴,啖也。
     《广雅》,肴,肉也。
     师:再有一个,关于文章的题目,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也是文章的第一句话。
     师:然也。正是这样。就是古文常以第一句话为文题。在以后三年的古文学习中,我们会慢慢发现更多的例证。
     生:像《陈太丘与友期》
     生:像《学而》
     ……..
     师:谢谢,同学们。时间关系,正确与否,以后再做深入讨论吧。这里,推荐同学们看些相关的书:
     Ppt展示
     1.《学记》全文,摘抄名言。
     2.《礼记,观其大略。》
     3.了解《尚书 兑命》及傅说其人。
     生:(朗读)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道:古今异义,指儒家之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yuè“说”)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2.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坚强的意志)而不反,谓之大成。——《学记 名言》
     (以上环节重点是借“嘉肴”字理解析,引发拓展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初步感知“言”的理趣。)
     师:同学们,作为初中生,我们未必对每一个汉字,都要知之甚深。同样,我们一节课,我们也不可能穷尽每一个问题。但是,学习古文,了解汉字,热爱汉字,古为今用,汲取母语文化的精华,提升我们思维的品质,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这对我们是极其重要的。读书、质疑、思辨、明晰——这样,教学相长,我们学习的语文,就是“活的语文”,真正的有用的语文。以文明之,文以化之。不亦乐乎?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