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厚江《出师表》(九下23课)教学艺术例谈(附教学实录)

更多语文名师精彩课例,请点击阅读
初中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66节)

初语各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初语各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初语各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初语各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初语各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牵 一 发 而 动 全 身
——黄厚江《出师表》教学艺术例谈
      文言文教什么?怎么教?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难题。
      20年前,钱梦龙先生曾提出这样的看法:“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文。”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所以,挖掘文言文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才是文言文教学的核心价值。从今人此岸到古人彼岸之间,横亘着一座桥梁,那就是“言”,如果我们偏废“言”,那么古人的彼岸世界,我们永远只能隔海相望;然而桥梁并非我们的目的地,桥梁那头的彼岸才是我们诗和远方的田野,那里有古人的思想、文化、心灵、火花、智慧、情感、生活,“言”的尽头才是文言文的核心价值,它光耀千古,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近日,在六朝古都南京举办的一场“文言共生”初中古诗文教学专题研讨会上,黄厚江老师执教了新开发的文言欣赏课《出师表》,生动演绎了“文言共生”教学艺术和基本操作策略,他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艺术尤为精彩。
      “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喻牵动极小的部分就会影响全局,出自龚自珍的诗《自春徂秋偶有所感触》:“一发不可牵,牵之动全身”。在语文教学中,面对一篇课文,经常要寻找一个突破文本的切入口,文本解读如果切入得当,抓住“一发”发力,用“一发”来解构全文,往往会水到渠成,取得“四两拨千斤” 的效果。
      一、博观而约取
      师:同学们,课文《出师表》你们看了几节课?有什么收获?记住了几个句子?请同学上来写几个句子,一展风采——夙夜忧叹,庶竭驽钝,不宜异同,悉以咨之,临表涕零。
      生默写,“庶”写成了“凤”,“忧”写成“幽”,“庶”、“驽”不会写,“咨”写成了“资”等。
      师对“夙”、“忧”、“庶”、“异同”、“咨”、“涕”等字词进行释义纠错。
      【插评:约取有讲究,博观是前提,博观为首,观而有选,取而有择,有的放矢,唯真是取。黄厚江老师课前要求学生看书,看注解,用了两节课的时间初读文本、自我消化,课堂上,黄老师从文言文的“文词”出发,看似轻描淡写的几个句子默写,实际上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一贯主张——文言教学,言是基础。】
      二、厚积而薄发
      师:“出师表”的“表”是什么意思?
      生1:是臣子写给君王的奏章。
      师:请问这是一个怎样的大臣?
      【插评:“这是一个怎样的大臣?”这一问极为精彩!此问是“动全身”的“牵一发”。如何解构这640字的《出师表》,黄厚江老师的方法非常高明,这一问隐藏着他的教学“企图”:由言及文,由言生文。】
      生2:我觉得是一个忠臣。因为在我们的心目中,诸葛亮的形象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记得杜甫写过这样的诗:“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写的就是诸葛亮。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诸葛亮的“忠”表现在哪里呢?请找出相对应的文字。
      生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表现了诸葛亮勇于承担任务和责任,体现了忠。
      生4:“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体现了忠。
      生5:“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说明他有危机意识和远见卓识,忠。
      【插评:厚积而薄发。学生通过“言”的理解,很容易就找到了“忠”的句子,把握了“忠”的行为。】
      师:除了能够读出诸葛亮是一个忠臣之外,你还能读出其他的角色吗?请大家认真思考。
      【插评:此问出人意料,却更为精彩!如果说“忠臣”的“一发”之问,已经动了全身,那么“他还扮演什么其他角色”之问,就牵着学生又换一个角度去探究全文,掀起了又一个高潮。】
      生5:父亲的角色,像是刘禅的父亲。
      师:很好!刘备在临死的时候对儿子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出师表》哪个句子最能表现爸爸对儿子的深切之情的?
      生6: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师:诸葛亮的语气师循循善诱、语重心长的,和一个慈父无异。诸葛亮写好了这篇表,对着自己写的文章,哪个地方最能让自己自己流眼泪?
      生7:回顾和先帝艰苦奋斗的句子“先帝不以臣卑鄙,……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生8: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师:有没有同学还能读出第三个角色?除了忠臣、慈父,还是什么角色?
      生(思考)
      师:(提示)刘禅啊,你应该要扩大圣明的听闻,……不应该瞧不起自己,说话不恰当,……同学们想想,这像是谁对谁说话啊?
      生9:老师对学生说话,是一个严师的角色。
      师:文中哪个字最像老师?
      生10:“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这个句中的“宜”和“不宜”。
      生11:还有一个“愿”字,希望你怎么样的意思,老师的评语就经常是这样的,“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师:一个忠臣、一个慈父、一个严师的角色。
      ……
【插评:黄厚江老师抓住诸葛亮“忠臣、慈父、严师”三个角色持续发问,以“角色”这“一发”牵动了“全身”,体现了高妙的教学智慧。】
      师:那么,儿子是个什么样的角色呢?儿子叫刘禅,儿子在中国文化当中,还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生12:愚蠢的形象,扶不起的阿斗。(众笑)
      师:阿斗不仅智商低,而且情商低,你从课文中可以看出刘禅哪里不聪明?
      生13:“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连小事都要让刘禅去向大臣们询问,说明刘禅大小事都不能处理,表现他的无能。
      生14:“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表明刘禅经常说话不恰当,很不自信。不自信表现了他的懦弱。
      生16:我觉得诸葛亮说的“亲贤臣,远小人”“愿陛下亲之信之”都是有针对性的,是针对刘禅无分辨能力说的。
      生17:“陛下亦宜自谋”,说明刘禅没有主见,很不自谋,所以诸葛亮说你要“自谋”,要好自为之。
      师:很好。“不宜妄自菲薄”——不自信;“陛下亦宜自谋”——不自谋。诸葛亮辅佐的是一个既不自信又不自谋的君主,现在即将出师北伐,请你从忠臣、慈父、严师三个角色中任选一个,对刘禅说一段话。如:君主啊!……儿啊!……或刘禅同学啊!……
      生:……
      【插评:从刘禅的角度再牵“一发”,实现“文言共生”。】
      师:一篇《出师表》,两代老臣心,三个苦角色。什么样的情况叫辛苦呢?一个做大臣的遇到一个没志气的君王,一个父亲遇到一个没出息的儿子,一个老师遇到一个不上进的学生。诸葛亮的角色苦啊!
      【总评:初中文言文教学,要警惕只有“言”没有“文”和虽有“言”有“文”但“言”“文”脱离的“两张皮”倾向。“言”不是简单的“言”,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的串讲,文言知识泛滥、古汉语知识当家,读译文、放ppt,不是真正的“言”;“文”不是简单的“文”,“文”应包括文字、文词、文章、文学、文化五个方面。黄厚江老师的这一节《出师表》,诠释了“文言共生”的基本观点:一是以“言”为基,以“言”启“文”;二是以“文”为脉,以“文”解“言”;三是“言”“文”相融,“文言共生”。
达到“文言共生”的教学境界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致的教学艺术,作为初中语文的经典课文,怎么就诸葛亮的《出师表》“牵一发”呢?黄厚江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他以浸淫语文教学四十多年的深厚功力,寻找到了一个文言共生的原点:用诸葛亮的三个角色为突破口,文言共生,文言载道,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撬动了这篇经典文言文的内核,可谓四两拨千斤,这“一发”牵得令人叫绝。这节课启示我们:初中文言文教学要讲但不能串讲,讲要讲在当讲的重点之处,讲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分歧之处,要讲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之处。怎么去寻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之处呢?黄厚江老师说:课堂教学需要“抓手”,“抓手”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自觉的自我修炼,二是对教学文本的钻研。——这,或许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艺术的秘密所在。】


附:黄厚江《出师表》课堂实录

(点击图片可放大阅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