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厚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九下24课)课堂实录、评析及讲座

更多语文名师精彩课例,请点击阅读
初中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66节)

初语各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初语各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初语各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初语各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初语各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黄厚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九下24课)课堂实录、评析及讲座
(时间:2013年4月26日上午;地点:苏州中学)
     师:大家预习了吗?你们老师给你们说了预习要求了吗?
     生:我们不知道。老师也没说预习要求。
     师:大家能背了吗?我请三位同学上来默写,每人六句。其他同学在下面默。可以六句,也可以从头默到尾。有没有不想默的,(有一位学生表示不愿意)那你就负责找黑板上同学有没有默错的地方。
     师:在三位学生默写完后,表扬第一位男生:能自己想到把题目、作者也写上。
     师:逐一请三位同学朗读自己默的部分,并指正了“薄”、“着”、“散”、“掣”等字的读音。
     师:请刚才负责盯的同学也说说,黑板上的默写是否有错。
     生:没什么大问题,小问题也没有。
     师:第三位女同学默的,有点小问题。指出她的标点都写成了小圆点。
     师:我们再换个角度来看三位同学的默写。看看三位同学的默写,从书法角度看,哪个更好。
     生:第三副。
     师:我也觉得是第三幅,有行楷的味道。但如果上面有些留白,就更好了。
     【评析】黄厚江先生的课向来直接导入,不玩虚的。一上课就让学生来默写,多少出人预想。基于应试需要具备的默写要求,并着力在让学生默写时不能出错,不回避应试,实诚。语文课应该以语言为核心。语言积累,容易被我们所忽视。但是,不教这个,能教什么?余映潮的语文课上常有“美词积累”这个板块。看似不奇,但于学生,大有裨益。说实话,教室里总有一两个语文素养还很糟糕的学生,能让他们掌握几个词语,也是语文老师能做的一点好事。注意到一些细节:黄厚江先生对匆忙下去的男生说,你拿着粉笔下去,可以留做纪念。对读错字的女生说,你其实没有错,是口误。多音字的读法,是一门学问,我们都会出错。这三位同学留在黑板上的默写,也为下面的教学环节埋了伏笔。
 
     师:大家看看,这首诗歌是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生:雪、送。
     师:你能看出哪些句子是雪中有送,送中有雪?
     师: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很快找到,并言之有理。
     师:有人说:王维的诗歌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歌也是。请同学选择其中的一联,说说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生:最后一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副画大致是这样的:万里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有个人的在风雪中越走越远,这个人的影子也越来越远,唯一留在眼前的是走过后留下的马蹄印。这个画面动静结合,很有意境。
     师:问你个细节:这两句里,能看到人吗?
     生:不能。随即又说:其实还是有人的。
     师:比我高明,我不能再教你了。你坐下吧。是的,无中有人。画面中没人,但我们读者心里是知道有人的。
     师:还有没有同学来说说由诗句想到的画面?
     生: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我看到:一阵风吹来,地上的草向一边倒。在八月的时候,就飘下了鹅毛大雪。
     师:这个同学很不错。因为我们一般从这两句中看不出画面的。
     师:大家觉得“一阵风吹来”,能不能这样说?
     生:不行。风特别大,把草都吹折了。
     师:对,这不是一阵风,是狂风。可能已经吹了很多天了。
     生: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我来说。营帐外面,漫天飞雪,有些雪花飘入营帐里面,即使穿了狐裘,还感到寒冷。
     师:有两句特别难想像: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我来说,你们看我说的好不好?
     师:一望无际的沙漠上,都是干裂的河谷。一朵朵的愁云在天上飘,让我心生愁绪。
     生:不太好。百丈冰,没提到。怎么能说一朵朵的愁云在天上飘呢?万里凝,应该是白茫茫的一片。
     师:对,他对。
     【评析】这个环节。我以为是黄厚江先生在践行他的一句话:以语文活动为主体。在想象画面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黄厚江先生曾经说过古诗欣赏教学的关键有二:一是读,二是想象。读是为了更好地想象,想象是为了更好地读。这也和他教文言文的方法一脉相承。我在亚马逊上购得《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典型案例》一书,看过《黔之驴》实录。黄厚江先生革文言文逐字逐句讲解之弊,通过让学生讲故事的方式,来疏通文意。教白雪歌,如果用白话去翻译,那不是符合诗歌规律的教法。以诗译诗,还不错。黄厚江先生的方法,更胜一筹。学生在描述画面的时候,读通了诗意,兼有了审美的过程,也提升了审美品位,磨砺了表述能力。本色语文,绝不是不讲技巧,是无招。更智慧的招式。更高明的招式。是更高境界的语文课堂。
 
     师:这首诗总共十八句。有人说,保留两联四句就够了,大家来试试。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师:大家的看法一致。的确,这两句是全诗的诗眼。顺势把黑板上其余的诗句擦去。
     师:千树万树梨花开,能看到梨花吗?
     生:不能,是雪花。
     师:看到的是什么样的雪花呢?
     生:是六角形的。
     生:是一大片,一大片的。
     生:是梨花一样的雪花。
     师:地上全是雪,树上全是雪。一堆堆,可能是最合理的。
     师: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两句如果转化成画,写画成长方形框,还是竖窄条框?大家觉得可以画上哪些内容?
     生:竖窄条框。画上将军、山、营帐、惨淡的云、漫天的雪。
     师:我也觉得竖窄条框的好。可以画上凸现边塞特点的事物。如:辕门,小旗。师自然地在黑板上描上大致轮廓。
     师:如果给这保留的四句,分别作画。并取名,该怎么取?
     生:前面两句,“白雪歌”。后面两句:“送武判官归京”。
     师:那其他的十四句不写,好不好?
     生:太突兀,不连贯。
     生:内容太单薄。
     师:换个角度问,其他诗句有什么作用?
     生:写其他诗句,可以体现边塞的特点。
     师:同意。大家可以从哪些诗句中找到边塞的特点。
     生:胡天、都护、瀚海、胡琴、琵琶、羌笛。
     师:换钢琴行吗?换笛子行吗?
     生:不行。体现不出边塞的特点。
     【赏析】语言为核心,莫过是语言的鉴赏。黄厚江先生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处大为着力。“梨花”一词,讲得透彻。孙绍振先生说,应该在学生一望便知之处讲出学生的一无所知。学生在几经思考后,认可了黄厚江先生“一堆、一堆”的说法。这期间,学生有疑惑,课堂一度有些拖沓。相比我们通常听到的那些行云流水的课,颇令人沉静。是的,本色的课堂,是更真实的课堂。本色语文,绝不是简单,是简约。是不断等待学生。是不断唤醒学生。是一种简单下沉淀的厚重。
 
     师:最后,我们再来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情感。谁来?
     生:读。较平淡。
     师:大家觉得她读出感情了吗?
     生:没有,应该读出凄凉。
     师:那你来试下。
     生:读。似乎不凄凉。
     师:你分析得凄凉,但读得不凄凉。那我来读,大家看凄凉不凄凉。
     师:读。凄凉。尤其读到千树/万树/梨花/开。几乎是一字一顿。
     师:大家觉得能不能读得这样凄凉?
     生:不能。
     师:要凄凉,但不能太凄凉。送别的诗歌,不一定凄凉。诗人生活在盛唐。当时的男儿自愿到边塞,建功立业。应该有豪迈的情怀在里面。大家到字里行间去找一找?
     生:春风。
     师:还有吗?
     生:风掣红旗冻不翻。
     师:对。冰天雪地,红旗飘不飘?
     师:不飘。红旗。带来一抹激越,一抹豪迈。读的时候,应该读出一种豪迈激越。
     师:下面,我请一位同学和我合作,以同学为主,我来配合。读出感伤中有豪迈。
     师生读。效果可以。
     师:全班同学,跟着这位同学一起读一遍。
     结束。
     【赏析】我一直在等黄厚江先生讲这个“红”字。讲这首诗歌,这是绕不过去的。在最后朗读时涉及,奇。知人论世后用“红”字印证,妙。文章紧要处,无一不及。一堂课,先默后读,拉拉扯扯。不变的是:语文的元素。不变的是:听说读写。不变的是:师生共长。上黄厚江先生的课,学生是幸运的。听黄厚江先生的课,我也是幸运的。我相信:不上课的时候,黄厚江先生,在虞城小巷子,和我偶然瞥见的一个藤椅上欲睡的老人无异。但,走上讲台,他是另一个人,一个需要抬头,才能仰望的教者。


附另一版本:

听黄厚江老师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检查预习:
     师:你们预习了吗?知不知道黄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预习古诗首先要会默写。
     找三名学生上黑板默写。
     古诗看到标点就是一句,黑板同学分工默写。底下同学想默多少默多少。
     师:学生读一遍自己默写的内容。“散”怎么读,应读成四声。“狐裘不暖锦衾薄”中的“薄”应读成bo,因为古音里只有一个音。百草折应该读“zhe”。锦衾容易写作,但是同学写的很对。中军置酒饮归客中的“饮”应读四声。自己喝是三声,给别人、给马都应该读作四声。
     风掣红旗冻不翻,中的“掣“是拉的意思。
     二、入课:
     师:这首诗十八个句子,有人认为就是围绕两个字展开的,你认为是哪两个?
     生:雪、送。
     师:先写雪还是先写“送”?那么诗里怎么分层的?
     生:写到“愁云惨淡万里凝”。
     师:前面主要写“雪”,后面主要写“送”,但是雪中也有送,送中也有雪。请看哪些词可以体现呢?
      生:前文中的“愁”可以看出送,后文中的“纷纷暮雪下辕门”也在写雪。
     师:读诗最重要的一点是读出画面。
     生: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就有画面感。
     生2:忽如一夜春风来,有画面。
     师:诗的理解较好,但是画面还不清晰。
     生3:瀚海阑干百丈冰,两句,可看出悬崖边上结满了冰,云凝结着,好像很愁。
     师:在北方的荒凉的大地上,有一片干枯的海已经结了厚厚的冰冰,能看出云好像在翻滚搅动,让人感到愁。你们觉得好不好,为什么?
     生:瀚海应该是沙漠上
     师:理解诗要结合诗意。刚才描述里还有错误,你们发现了吗?
     生:理解“纷纷暮雪下辕门”两句,
     师:不仅要会描述,不要分析,应说什么时间,什么情景。起始句充满了画面感。
     还有哪两句充满了画面感?
     生:最后两句。
     师:擦掉其他内容,准备构思画图。是不是梨树?整齐好还是杂乱好?带着学生理解前后两句。最后两句的画面里应该有什么?
     我感觉这首诗只需要前后两联就好,其他都可以删掉,你们读读怎么样?你们同意吗?
     生:应该要,其他句子能渲染冷的气氛。
     生2:不能删,因为能强调雪大。也能突显送的人的情绪。
     生3:写景中可以写情。
     生4:景是静态的描写,后面的送别的画面热闹,更能体现送的悲情。白雪红旗衬托了文章内容的丰富。
     生5:还交代了送行的环境地点。
     师:读书就要读出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这是一首边塞送行的诗,只有这四句,没办法充分表现其是边塞诗。那么,你们觉得哪里可以看出是边塞诗?
     生:中军、轮台、东门、天山路、胡琴、琵琶
     师:再读一遍诗,你们读还是我读?集体读还是个别读?
     一女生读全诗,缓慢,语调到位,很有画面感。
     生二读。(读得更棒!)
     男生读。棒!
     师:大家说我还要读吗?一起读一下下课。
     生齐读这首诗。
     师再读!
 
附黄老师的微报告:
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
——语文课最主要的看什么
      语文课的价值最主要是语言运用。语言运用、综合性、实践性是三个关键词。语文课就是玩语文的。只要语文课时玩语言的,中考、高考都不会差,语文课要以语言为核心,在玩语言的过程中玩其他的东西。
      我的课特别真诚。课前不用预习,第二,能体现我的主张。
      我的第一个环节就是默写,就是以语言为核心,古诗能背会默才有基础。不要搞得太专业,欣赏都是常识性的,不是专业性的。接着看十八句诗围绕哪两个字写得,理解文章要从关键词展开,接着就是品味诗句,理解画面,通过想象,理解内在的情感,最后诵读
      课堂的每个活动都应着眼于语言,注重语言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去玩味品味语言,更重要的是根据文本的情境,去理解运用语言的活动。最重要的,就是语言的积累。揣摩语言、解读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如果课对学生更有帮助,就应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从常规课堂看,很多人 课内贩卖参考书是目前常规课的问题。还有部分是老师问答案,学生找答案,找出来眉开眼笑,找不出来死不瞑目,口口声声考试就是找答案。没答案老师就不敢讲答案,天天讲答案最终还是找不到答案。
      考试是收庄稼,平时是带着大家种庄稼,如果平时就是收庄稼,老不种就有问题,如果不喂小猪,天天吃小猪,就是天天讲答案。
      还有一种课是ppt课堂,就是骗骗他。这种课停电了就不会上。所以语文课应该是活动组成的。课堂应是动态的活动过程,是教学环节的合理组合。是教和学的高度统一,只有学生叫有学无教,只有教师叫有教无学。
      好的语文课是简单的。最理想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差的是什么的都有,就是没有语文。应该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读中写,写中读,讲中读,读中讲,讲中说。让学生有思考的梯度,傻听,老师错了还在傻听,要让学生思考着听。让学生有要求的说,现在课堂上胡说的多,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要区分。让学生有发现。进进出出几个来回,每次都有发现。哪怕是一个错误。有的老师自己都没进去,或者老师自己去,学生没进去,或者进入淹死了,或者出来再不进去了。
      要有形式多样的写。比如描写画面。语文课要让学生写。要加强!动眼动耳动口动脑,要让不动脑的学生动脑,动着脑子去听说读写。怎么玩,我起什么作用。互动应有整体性,要有层次性,强调交互性。活是内在思维的活。多次的交互往来。

贾玲评课
      黄厚江从个人主张出发,洗尽铅华成素姿。本色语文有效素养。本色: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就是最好的语文教学。强调诵读、想象、理解。诗歌是个难点。多年来考试是个难点,学生不能走进美妙的诗歌世界,不能理解语言的美。本课没有更多的花样,文字疏通后的画面景象,黄老师耐心细致引导交流。语文:要培养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交流中有碰撞,碰撞后有思考。很多课堂都是引君入瓮。老师真诚地带着学生走进文本。不能满足这节课我教完了,要看学生学会了没。有效:让学生走进文本,主动质疑。会背诵,导入是展示自己还是带领学生进入,用活动带着学生走进去。有自己的语文课,每个环节都不是刻意的。素养:语文的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发现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课堂如何落实,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包括语文能力的综合提高,要有思维品质的提升。有价值有意义。踏踏实实教语文,探索语文的本质规律。学会在鉴别中成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