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各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小语各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小语各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小语各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小语各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朱煜:长篇童话阅读指导的四个策略
——以《宝葫芦的秘密》阅读指导为例
随着阅读整本书的要求进入了教材,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实践、研究整本书阅读指导方法,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比如,导读课、推进课、交流课、拓展课四种阅读指导课型已经被广大教师同行认可,并运用于教学工作中。不少学校、阅读推广机构已经研制出比较成熟的推荐书目。各类大型教学展示活动中,也可经常见到高质量的整本书阅读指导课。不过,由于小学整本书阅读指导工作起步较晚,因此在不同种类书籍的阅读指导策略研究上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本文以《宝葫芦的秘密》阅读交流课为例,谈一谈长篇童话的阅读指导策略。《宝葫芦的秘密》是张天翼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57年。故事的主人公王葆听奶奶说起宝葫芦的故事,就渴望自己也能拥有一个宝葫芦,为自己实现各种心愿。果然,宝葫芦出现了,并愿意让王葆做自己的主人。于是,王葆想钓鱼,水桶里就出现了各种活鱼。王葆肚子饿了,他的手中立刻出现了美味的食物。王葆想看《科学画报》,宝葫芦就将其变到王葆的书包里。王葆与同学下象棋,心里想着要吃掉对方的棋子,那棋子就飞进王葆的嘴里。面对宝葫芦的神通广大,王葆一开始还有些得意,可后来就高兴不起来了。因为宝葫芦变出来的东西都是偷来的,这让王葆数次在同学老师面前尴尬万分。最后王葆再也不能忍受宝葫芦了。他醒了——原来是个梦啊。《宝葫芦的秘密》故事情节起伏,语言充满童趣,很适合中高年级学生阅读。我在阅读指导中使用了以下四个策略:《宝葫芦的秘密》这类作品大都篇幅较长,当学生读完整本书后,教师需要了解学生阅读情况。组织学生交流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较为简便有效的方法。通过谈论人物,串联起书中的主要情节,为学生提供一个内容复现的过程。教师可以出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或者次要人物,让学生漫谈分享,分享中一定要做到言之有据,即说清楚为什么该人物让自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交流中,教师要仔细听取学生的发言,及时发现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比如,交流《宝葫芦的秘密》时,我发现没有一个学生说到王葆和宝葫芦,学生印象较深的都是王葆的同学,甚至是小偷杨拴。当学生交流结束后,我问,为什么大家没有提到王葆和宝葫芦?你们对他们印象不深?学生回答说,整个故事因为有了那些旁人才得以展开,所以不觉得王葆和宝葫芦是故事的主人公。这个理解当然不准确。我记在心里,在后面的交流中进行了引导点拨。帮助学生复现故事内容,是开展后续交流的基础,如果能有效使用这个策略,教师就能较为全面地了解学生阅读之后的想法,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后续交流话题。一个故事如果吸引人,故事情节中必定有矛盾冲突之处。提取出矛盾冲突点,然后进行比较探究,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之前得认真阅读作品,充分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故事内容、主题内涵。然后用适切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思考。我在指导阅读《宝葫芦的秘密》时,列出了宝葫芦为王葆变出的一桶鱼、电影票、象棋子、《科学画报》、数学试卷,请学生讨论王葆得到这些东西后的感受。然后将讨论出来的结果写在黑板上,请学生观察思考:得到心里想要的东西,本该开心才是,为什么王葆的感受都是不开心的呢?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理解作品的主题,而不是由教师直接说给他们听。教师示范提取、比较信息,然后在组织学生操练,让其获得高阶思维能力的训练,这对学生未来的阅读以及学习生活会产生很大的正面影响。经常有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喜欢读书,读书也多,可就是不见他们把读到的东西在自己的作文里呈现出来。我一向认为,不会写往往是因为不会读。小学生读课外书,常常只关注情节,浮于表面(这是正常的)。因此,读完一本书,留在脑海里的就是一些故事情节。时间一长,甚至连故事情节都会忘记。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读进书本?最好的方法就是带着学生去品味琢磨文字。一个精彩的故事里必有经典的人物形象,经典的人物形象一定是靠着各种细致的描写来呈现。教师要从中提取出一部分典型的句子,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感受人物特征。紧扣文字讨论人物、情节,才能让学生从读到会读,一旦会读了,就意味着词汇句式完成了内化被积累下来。当学生有了相似的生活经历或者感受,自然就能用合适的表达方式写出来。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华丽的辞藻不一定是典型的句子。我在指导阅读《宝葫芦的秘密》时,出示了宝葫芦提出的约定:约定三:你知道,我既不是工人,也不是农民,也不是艺术家,又不是园艺家——我只是一个宝贝。我当然做不出这些个玩意儿来,我只会把别人做好了的给你搬来。我该多么惊讶呀。我只知道我自己有这么一种特殊的幸福,要什么有什么,可我从来没研究过这些东西究竟是怎么来的。反正这是宝葫芦的事:它有的是魔力,难道还变不出玩意儿来?这些句段里没有所谓的“好词好句”,全是平实的叙述,但它们却是引导学生感受立体丰富的人物形象的重要素材。世间本没有固定的“好词好句”,用得合适准确的词句就是最好的词句。阅读别人的作品,最终是为了读出自己。也就是说,读书不能“忘我”。对于小学生而言,更要努力培养其在阅读中关联自身的习惯和能力。《宝葫芦的秘密》是部童话,梅子涵先生说,相信童话。有的时候想想这话,真对。如果对“相信童话”无感,那么读《宝葫芦的秘密》,估计只能读出说教——宝葫芦是假的,不要幻想不劳而获。当然,读出这个,也是正常的。只是,如果只读出这个,那就有点可惜了。在我看,《宝葫芦的秘密》有点像成长小说。一个小孩子希望拥有一些神奇的物件,很正常。当王葆得到了宝葫芦,宝葫芦接二连三地满足了他的心愿,他很开心。可是当宝葫芦用偷的方式变出更多的东西时,王葆犹豫了困惑了,最后他决定不要宝葫芦了。这个变化过程,不是一个儿童成长的隐喻吗?其实,即便儿童长大了,依然幻想自己有个宝葫芦,也是很美妙的事情啊,只要这不是一只偷东西的葫芦。以上这些想法,张天翼先生可能未必同意。不过,没关系。按照现代文学鉴赏理论,一部文学作品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好的文学作品应该可以多元解读,让不同的读者读出不同的感受,才能显示出作品的张力。所以,我在指导阅读《宝葫芦的秘密》时,特意设计了一个话题:如果你有一只宝葫芦,会让它为你做什么?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阅读经历出发,分享交流。不论是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还是现实生活中能够实现的期望,都讲得非常好。引导学生养成在阅读中或者阅读后,联系自身的思维习惯,能给学生带来更多阅读的快乐,亦从阅读中得到更多的滋养。导读课是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推进课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自主有效阅读,交流课是为了让学生将阅读感受分享出来从而获得阅读快感,拓展课是为了用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将阅读感受运用于生活中。四种课型中,最需要花时间设计的是交流课。几乎可以这样说:交流课上的话题设计和教学策略的运用决定着整本书阅读的质量。因此,根据学情和书籍的具体情况,不断摸索出有效可行的阅读指导策略是当下很迫切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