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明英《沁园春·雪》(九上1课)课堂实录

更多语文名师精彩课例,请点击阅读
小学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238节)
初中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66节)


朱明英《沁园春·雪》(九上1课)

课堂实录

注:本文发表在2018年3月《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半月刊),执教/整理:朱明英(湖北省荆州市沙市第一中学)


一、入课

师: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请大家看大屏幕,读起来。(显屏)

生:齐读。

师:这则资料我们能大致了解毛泽东其人、其诗词风格以及他在历史上和文学中的地位。

师:继续读!(显屏) 

生:齐读。

师:这则资料我们能了解毛泽东写《沁园春·雪》的背景。

师:接下来我们随作者的脚步走入课文。首先请大家齐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就朗读评价)音准把握不错,句子读得也顺畅,有一个地方老师要作一下说明。最后一句话,是读huán 看今朝,还是读hái看今朝?这两种读法各有说辞,老师更倾向于读huán,为了避免后面读课文时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我们暂时统读为huán。

师:像这样的豪放之词,还要读出情感和气势。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一遍。

师:(播放视屏背景音乐)范读。

(读完,台上台下掌声雷动)

师:谢谢!诗词的朗读关键在一个“情”字,诗词的学习无非一个“读”字,读到深处意自开,读到真处情自浓。老师的朗读正是渗入了对词内容的理解,触摸到了作者内心真实的情感,才感染了大家。反言之,理解了课文内容,把握住了作者的感情,再施以适当的朗读技巧,我们的朗读也一样会具有感染力。所以这堂课我们从朗读开始。

二、第一个教学内容:朗读技巧一:断与连

师:我们先来探讨一下第一个朗读技巧——断与连。请大家看例句,(显屏)

师:你们能从断与连的角度读一读这个句子吗?(生小声读)谁能试一下?

生1:(读)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师:(微笑)女儿有男儿的豪迈!请大家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

师:(读)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师:老师读的和这位同学读的有区别吗?

生2:老师您读的时候是把“千里冰封”的“封”和“万里雪飘”的“万”拖长后连在一起的。

师:嗯!听出来了。老师为什么要这么读呢?老师这样处理,在于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你们是否能从结构作用和修辞手法的角度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呢?

生3:首先这两句都是描写的雪景,这两句连在一起,是可以构建一种壮观的情景的;然后修辞手法的角度,都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师:运用了夸张,结构上面实际上都是在写雪景......

生3:它是有关总写的雪景。

师:非常好!总写,总领上片,所以我们要读得大气。

生4:我觉得修辞手法还有互文。

师:(惊讶状)哦!

生4:我觉得是雪绵延千万里,而不仅只是千里就冰封,万里就雪飘。

师:说得精准!实际上是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千里、万里这样的词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5:我觉得千万里极言了范围之广,写出了空间的旷远,还有范围很大,很壮观。

师:视野开阔,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壮阔的意境。

师:句断意连,读出壮阔的意境(显屏)。

师:你们再试着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师:视野不够开阔,再来一遍。

生:(再次齐读)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师:气势出来了,请同学们试着用句断意连的方式读读下面四句话。(显屏) 

师:一句话请一位同学朗读。

生6:(读)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师:漏气了吧!句断意连实际上是气息不中断,再来一次。

生6:(再读)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师:老师有一个感觉,好像望到的并非是长城内外,而是我们会场的内外,视野不够开阔,再来一次。

生6:(第三次读)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师:(微笑、点头)嗯!到位!

生7:(读)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师:是大河的上上下下,还是我们荆州护城河的上上下下?

(众生笑)

生7:(再读)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师:老师感觉不到奔涌的黄河上游下游突然被冰冻住了的气势,再来一次。

生7:(第三次读)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读完,众生爆笑)

师:老师示范一下(师范读)。

生7:(第四次读)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读完,掌声响起。)

师:嗯!黄河的上游下游顿时失去了汹涌的气势,泛着白光的坚冰茫茫一片。

生8:(读)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师:继续!

生8:(读)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师:老师没有“穿越”的感觉,再来!

生8:(再读)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师:老师这次似乎从秦朝穿越到汉朝,又从唐朝穿越到了宋朝。有一种气贯古今的感觉,这是何等的豪迈!谢谢你,请坐!

师:我们的词作全文就被这样一种壮阔的意境充盈着。正如我国著名的剧作家吴祖光先生所说的那样(显屏):师读。

师:请大家做笔记!(显屏)

(学生做笔记)

三、第二个教学内容:朗读技巧二:拖与顿

师:接下来我们研讨第二个朗读技巧——拖与顿。(显屏)

师:请大家看看屏幕上的这句话,你们是怎么读呢?谁来试试?

生9:(读)望长城内外……

师:老师能清晰地感受到,你在“望”字后面作了一下停顿,能说说你这么处理的原因吗?

生9:“望”字是来写长城内外的,长城内外是关于“望”的。

师:只是望到长城内外?(生摇头)望到哪里?

生9:一直望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师:(面对学生)很好,也就是说,这个“望”字有一个领起的作用,领起了下面七句话,是不是?

生9:对。

师:这个说法老师非常赞同,但是老师对“望”的朗读处理和你有一点不同,听听看区别在哪里。

师:(读)望——长城内外……

生9:我觉得老师读得更有气势,并且“望”字拖得也长一些。

师:老师将“望”字拖得长长的,那是因为“望”字意味深长。它的背后还有什么含义呢?请大家读“望”所包含的七句话,思考:“望”字背后的含义?

(学生思考,老师点拨)

师:诗人望到了哪些景象?

生10:从句中可以看出来,望到了长城,内外景物包括例如黄河,还有山,还有那个高原……

师:绵延的长城,奔涌的黄河,巍峨的高山,广阔的原野,这些都是诗人用眼睛望到的吗?

生10:我觉得不都是,因为他是站在一个制高点,有些事物我觉得他可能望不到,但是他可以通过自己想象联想的到。

师:哦……想象,他是用这里(师手指心口)在望,用心在望,心界即眼界,眼界实为心界。我们有些人,心眼比针尖还小,这样的人一定是目光短浅之辈;可是有的人,心可以与天地同宽,这样的人,一定是能够高瞻远瞩的,看得高,看得远,看得深。毛泽东是属于前者还是后者?

生:(齐答)后者。

师:毛泽东有着伟人的胸怀,他没有那样博大的胸怀,是没有那样宽阔的眼界的,也就望不到那样妖娆壮美的景象的。

师:领字拖音,读出博大的胸怀。(显屏)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将望的部分朗读一遍。望的部分包括哪些内容,一直到哪里?

生:(齐答)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师:谁来试一试?

生11:(读)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欲与天公试比高。

(读完,下面掌声涌起)

师:长得是婉约派,朗读是豪放派,跟朱老师有点相似。

(全场会心的笑声响起)

师:下片当中也有一个词,和“望”字有着同样的作用,是哪一个词呢?

生:(齐答)“惜”字。

师:(点头)你们也能从结构、内容、情感的角度来品读一下“惜”吗?给你们三分钟的时间讨论一下,以一排四个同学为一个小组讨论,可以站起来讨论。

(学生分组小声讨论、交流,老师巡回或参与,或点拨。)

(三分钟后……)

师:时间差不多了,我们来听听同学们的意见。

生12:从情感上说的话,“惜”有惋惜的意思;从结构上看,它和上阕的“望”字一样,起领字的作用,领到“只识弯弓射大雕”;然后内容上……

师:(微笑着征询意见)你……可以把机会留点给其他同学说吗?

师:结构上说,“惜”领评论,“惜”字也是一个领字,领起了下面对历代帝王的评论。

生13:我觉得“惜”字还表现出作者对祖国未来的信心,还有自豪的感觉。

师:对未来的信心,也是对自己的信心,诗人有一种后来者居上,想要超越古人的自信,也就是“惜”中寓志。

生14:我觉得这个“惜”字褒中微贬,就如刚才这位同学所说,他不仅是一种惋惜,我觉得更多的是对我们这一代人的赞美和强烈的信心。

师:“惜”有褒贬,同时他对自己和下一代有信心,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惜”中寓志。好,谢谢!请坐!

生15:我觉得“惜”包含一种大气,因为作者是站在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他们之上的角度来评价他们的。

师:“惜”写出了一个伟人的气概,一种傲视群雄,想要超越古人的气概。请坐!谢谢!

师:老师再补充一点。“惜”有照应,惜和前面登高望远,是一脉相承的,上片望的部分,侧重从空间的角度写景,下片用惜,侧重从时间的角度写人。

师:一个“惜”字给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历史画卷,作者纵观史事,选取五个极具代表性的帝王,我们犹如在翻阅一部史册,作者他是表现出来一种气贯古今的气概,我们读的时候一样要读出伟人的胸怀,伟人的气概。

师:谁能再将惜的部分朗读一遍?

生16:(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只识弯弓射大雕。

师:你的声音很好听,只是少了一点气势。我们全班将惜的部分朗读一遍。

生:齐读惜的部分。

师:作者望雪景,纵横几万里;惜英雄,上下数千年,是因为他心中有乾坤,这个乾坤就是指胸怀。(老师一边讲解,一边在黑板上板书:望雪景  惜英雄)诗人胸中怀有江山,怀有天下,怀有抱负,怀有自信。如果没有这样的胸怀,那么他的视野不会那么开阔,他的视角就不会那么巧妙;如果他的视角没有那么巧妙的话,是写不出这样的千古绝唱的。正如有句话说得好!(显屏)读一遍。

生:齐读

师:请大家再做笔记。(显屏) 

四、第三个教学内容:朗读技巧三:抑与扬

师:我们进入第三个朗读技巧的探讨——抑与扬。(显屏)

师:听老师把这句话读一遍,你们仔细听辨,老师在读第一小句和第三小句的时候有什么不同。

师:(读)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生17:“俱往矣”是抑下去的,因为在作者的词里面“往矣”是代表上面这些人物,对他们是褒中微贬的;然后,读“还看今朝”, “今朝”老师是扬起来的,因为这首词传递的是对革命、对现代的自信。

师:抓得好!第一句话抑,第三句话扬。你们能从这三句话中找出一对写时间的词,说说作者抑和扬各指的对象是谁吗?

生18:表示时间的词是“往矣”和“今朝”,“往矣”写的就是上面这些帝王,他们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过去了的人物,然后“今朝”是指现在的我们新一代的革命战士和革命斗士,就是毛泽东主席这一代的人。

师:好!请坐!抑往扬今,刚才这位同学把握得非常准,“往”就是指前面所说的那些历史和英雄人物,不管是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还是成吉思汗,这一切的一切,人、历史都成为了过去;作者要扬的是今朝的“风流人物”,风流什么意思?

生19:能建功立业的人。

师:这是课下注解里的意思,也是词典里的意思,那毛泽东心中的风流人物是指什么人呢?谁呢?

生20:像他这一代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师:是的,开国大典的时候,他在天安门城楼高呼了一句口号:人民万岁,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他所认为的风流人物就是指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人民大众。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他就是要带领革命群众,开创更高更大的业绩,走向解放,走向和平,走向繁荣昌盛。

师:抑古扬今,要读出激越豪情。(显屏)

师:请同学们一齐读一遍。

生:(齐读)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没有抑下去,没有扬起来,再来一遍。

生:(再齐读)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朝”字力度还不够,再来一遍。

生:(第三次齐读)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最后三句话,作者从评判历史人物到赞美今朝的风流人物,(老师黑板上板书:赞风流)既是深刻的议论,又是豪壮的抒情,表现出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伟大胸怀,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正如刘体仁所说的那样。(显屏)

师:(读)“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

生21:(续读)“须结得有‘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之妙”。

师:我们结尾三句话,正有这等妙处。请再做笔记。(显屏)

五、结课

师: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三种朗读方法读起来,(显屏)

生:齐读

师:学习了三种赏析角度(显屏)  

生:齐读

师:这三种欣赏角度,不仅仅适用于这篇课文,对于所有的诗词赏析都可以借用,甚至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可以从这些角度赏析,希望同学们能学以致用。当然赏析的角度,远远不止这三种,朗读的方法也远远不止老师今天所说的三种,还有待于我们以后自己去探讨。

师:最后,请同学们调动本节课的认知和体验,将今天所学的内容,用我们的声音传达出来,和老师一起将这首词激情演读一遍。(显屏) 

师生:激情演读。

师:(微笑)毛泽东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老师偷偷问一句,你们认为今天的风流是谁?(众生小声笑称是自己)

师:是的,是你们,我可爱的孩子们,当然也包括朱老师及下面在座的所有语文人、语文精英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