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郭明霞《我爱这土地》(九上2课)教学实录

更多语文名师精彩课例,请点击阅读
小学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238节)
初中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66节)


郭明霞《我爱这土地》(九上2课)

教学实录


【教材分析】

《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诗人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满含着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和对祖国深沉的爱写下了这首诗歌。诗人巧妙的借助意象来形象的表现这种情感,如他把深沉的爱寄托于一只饱受磨难的鸟的形象,以鸟儿的三种行为:歌唱、埋葬和含泪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再如通过鸟儿歌唱的对象“土地”“风”“河流”“黎明”,通过一系列修饰语的运用,用极富画面感的形象来表现复杂深沉的情感。象征手法的运用让诗歌既具有朦胧美、多义性,又浅易形象,极富感染力,达到意会神传的效果。

为了突出强化诗歌的情感,诗人通过运用关联词和准确的动词、副词等来强化对祖国深沉的爱。如诗人用一组假设关联词“假如也”开头,强调即使是一只微不足道的鸟儿也会为了祖国而歌而战,其中“嘶哑”一词突出了鸟儿爱的程度,至死不渝。类似的还有“连也”,强调鸟儿对土地毫无保留的爱;“腐烂”一词极为准确,为何用“腐烂”而不用“埋葬”?因为“腐烂”比“埋葬”更能强调鸟儿为祖国献身的程度。再如“常含”的“常”字,突出了作者痛苦的程度,更是为了突出爱的深沉。其他还有诸如“永远汹涌”“无止息的吹刮”“无比温柔”等,可以说,这首诗的每一个字词都值得推敲,都能品出诗人内心浓烈的情感。

基于上面的教材解读,我把这首诗歌学习的重点定为“理解作者情感,体会情感的深沉浓厚”,方法是以诵读为手段,从字词和意象入手,以诵读技巧的指导为助推,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感受作者深沉的爱。诵读是学习诗歌最好的敲门砖,只有反复地诵读,才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才能逐步感受到诗人深沉的爱。但对诗歌的进一步的解读,无论是从意象入手还是从字词入手,泛泛的读都是不能做到的,只能借助有指导性的诵读和品读来让学生读得深入,读得动情,读进诗人的心中。所以,在学习时,我会以诵读为手段,通过字词的品读与分析,揉入诵读技巧的指导,在自读、仿读、指导读、比较读、配乐读的方式中深入文本,一步步的将重音、节奏、语调的高低和语速的快慢等技巧教给学生,让他们感受诵读的美,感受诗歌的美,感受语言的美,从而在读中品,在读中悟,真正走进作者心灵。


【教学目标】

1.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从语速、重音、语调、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朗诵并背诵;

2.掌握通过分析字词和意象来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能力;

4.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深沉的爱国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抓住重音、通过语调的高低和语速的快慢来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通过重点字词的品析来体会作者通过准确用词所传达的深沉的爱国情。

【教学难点】

掌握通过分析字词和意象来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策略】

教法:欣赏法、诵读法、启发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感知文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探究文本,以比较阅读、营造情境、重音助读的手段来深入文本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深情导新知

(播放歌曲《多情的土地》)这是著名歌唱家廖昌永先生深情演释的《多情的土地》,一曲讴歌,唱出了多少人对土地的深深眷恋。它给予我们生命,抚育我们成长,赋予我们荣光!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的灵魂。

首先,让我们走近作者,请齐读作者介绍。(屏示“作者介绍”,学生齐诵)

[设计说明]

《多情的土地》是一首深情优美的歌曲,它能使学生感受到歌者对于土地深深的眷恋,激发起学生内心对土地的赞美与向往之情,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到课堂氛围中,从而为下面的诵读奠定情感基调。


二、曲径通幽花木深——初读知情感

1.自读。

师:“读”是学习诗歌最好的敲门砖,我想请同学们花几分钟时间读一读这首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利。(屏示要求,学生自读)下面请大家一起读一读吧。(学生齐读)

2.听读。

师:同学们不仅达到了老师的要求,而且声音洪亮饱满,听来心旷神怡。大家知道吗,这首诗歌历来是朗诵的名篇,许多名家都曾经朗诵过它,接下来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名家的朗诵,看看他们是怎样朗诵的。听读的过程中,可以小声地跟读。(播放朗诵视频)

3.仿读。

师:请同学们自己在下面模仿朗读这首诗歌,要求:抓住重音,读出节奏。(屏示要求,学生仿读)请一名同学起来为我们展示一下。

4.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读得这样好,我想同学们应该对这首诗歌有一定的理解了,那么,谁能告诉我,你觉得这首诗歌主要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生:表达了作者对土地的热爱。

师:从题目我们可以知道,作者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土地的挚爱之情。那么,是否仅止于此呢?让我们看看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它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诗歌(屏示写作背景),请一位同学为我们大声诵读出来:

诗歌写于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刚才我们说,作者用这首诗歌抒发了对土地的挚爱,那么,在了解了写作背景后,你能告诉我,作者究竟是想表达什么情感吗?

生齐:对祖国的热爱。

师: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生:象征。“土地”在这里象征祖国,诗人其实是借一只鸟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设计说明]

这个环节我通过自读、听读、仿读等多种多样的诵读来让学生感知文本,体会情感;为了避免盲目的读,我提出不同的诵读要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引导学生走进诗歌,感受诵读的美。在听读环节,我精心选择了中央电视台《新年诗会》中的名家配乐诵读,深情的诵读能够激发起学生诵读的欲望,使他们自然而然的调动情感,在深情的朗读中充分地感知诗歌。而情感的激发与反复的诵读也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诗歌。


三、嘈嘈切切错杂弹——精读悟深情

1.师:那么,诗人是通过鸟儿的哪些行为来表现出这种热爱之情的?

生:嘶哑的歌唱、连羽毛都腐烂、常含泪水。

2.小组合作探究。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细品诗歌,以小组为单位,认真思考并讨论:这三种行为中,你认为哪一种行为最能表现作者对于祖国的热爱或最能打动你?为什么?小组内最好统一选择一种,将理由汇总到小组长的纸上,一会儿由小组长或者组内推举一名同学发言,当然,如果你有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自己举手发言。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3.分组展示。

师:请同学们分组展示讨论成果。

生1:我们小组认为嘶哑的歌唱最能表现,这句话说明鸟儿即使喉咙嘶哑了也愿意为土地而歌唱。然后我们从中体会到:作者认为自己即使力量微薄,也愿意为祖国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小结:即使势单力微,即使我只是一只微不足道的鸟儿,但我仍然要拼尽全力为祖国而歌,为祖国而战。这是一种义无反顾、毫无保留的爱!

生2:我们组选择的是最后一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我们认为这句话体现出了鸟儿对土地的沦亡倍感痛心;而且这个“常”更能体现出它的程度之深。

师:好,我们把前后的逻辑关系理一理,为什么爱得深沉眼里就要常含泪水呢?你能说得再具体一点吗?

生2:联系这里的时代背景,祖国的华北已经沦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诗人对此感到非常的痛心和不甘,所以“眼里常含泪水”。

师:正是因为爱得深沉,所以才会格外痛苦。请坐下来。可能是因为1938年的中国距离我们都太过遥远,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1938年的中国是一个怎样的中国吧?(播放配图朗读: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拥兵50万的东北边防总司令张学良不战而退,日军强占我国东北,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所到之处横尸遍野,三千多万名同胞沦为日军铁蹄下的奴隶。

1933年,日军占领热河、察哈尔、河北省北部大部分土地,进逼北平、天津。同年,日本成立731细菌部队,用中国人进行鼠疫、霍乱、毒气等活体试验,并大量制造鼠疫、霍乱等各种细菌,用飞机播撒在中国各地,残害中国人民。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22天后,北平沦陷,天津沦陷;11月,上海沦陷;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在6周内杀死30多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军民,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师:这样触目惊心的图片你们看了有什么感受?悲愤吗?痛苦吗?难过吗?炮火纷飞,亲人同胞的惨叫在声声震耳;国难当头,亡国灭种的危险在步步逼近。这饱受摧残的祖国母亲啊,这被践踏被侮辱的父母兄弟啊,怎么不叫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我有多爱你们,我就有多痛苦,我有多少泪水,我就有多少愤怒!

[设计说明]

学生对于当年的历史只停留在“知道”这个阶段,但并不能深刻地体会这种亡国灭种、遭人践踏的屈辱、痛苦与愤怒,这必然会阻碍学生理解体会作者这种深沉的悲愤与爱国情。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我设计了这个配图配乐朗读,通过展示日寇侵华图片、配上忧伤的图片和慷慨悲愤的诵读,来营造氛围,使学生沉浸在痛苦、悲愤的气氛中,与作者产生共鸣,促使他们对于诗歌情感理解的深入。


师:同学们,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诵读这两句诗吧,读出作者的痛,也读出作者的爱!(学生齐读)

师:诵读诗歌,如果能抓住重音,能更好地读出作者的情感。你们会重读哪些字记词呢?

生:常含、爱、深沉。

师:(示范读)让我们再试一试吧!

教师小结:祖国啊,我愿为你的自由而战,我愿为你的独立而战,我愿为你的繁荣昌盛奉献我的所有!这句爱的告白,是全诗感情的深华,是诗人感情的迸发,是那个年代所有爱国儿女们共同的心声!

生3:我们小组认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最能打动我们,因为我们认为这句话表达出的情感是想要为祖国为这土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这种献身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师:鸟儿愿意为这土地献出一切,这让我们想起了曾经学过的一句什么诗?

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师:这鸟儿的无私奉献其实正是诗人愿意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请坐。现在有一个同学说,老师,我想把这句诗改一下,那我们来看一看,改之前和改之后的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呢?

改动后:然后我死了,我要埋葬在土地里面

改动前: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生4:我认为改动之前好。因为这腐烂表达了这鸟儿要与土地融为一体,深深地爱着这土地的情感。

师:腐烂很明显要比埋葬和土地融为一体的程度更深。还有吗?

生4:“连羽毛也”更加能体现出我的奉献精神。

师:为什么“连羽毛也”就更能体现我的奉献精神呢?

生4:……

生5:我觉得“连羽毛也”应该是指我愿意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祖国。

师:强调一切,包括我的羽毛也一起腐烂。好,请坐。

教师小结:我愿生而为她而歌,拼尽全力,至死不悔,也愿死后埋葬于她的怀中,为她化泥,为我沃土,为她的繁荣昌盛奉献我所能奉献的一切。这是一种毫无保留、至死不渝的爱!

[设计说明]

诗歌是凝练的艺术,每一个字词都值得细细推敲,因而对于诗歌的品析,决不能脱离重点字词的品味与分析。在这里,我特意设计了“比较阅读”的环节,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凝练,体会作者通过这些字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的深度。


4.师:同学们刚才在分析的时候,好像有意无意地都把中间的这四句诗跳过去了,难道这四句诗就没有表达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吗?不如让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这四句诗。按照老师先前教你们的抓重音诵读的方法,同学们尝试着读一读这四句诗歌,看一看你们会重读哪些字词?

学生自己诵读。

师:同学们刚才已经读了这几句诗,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倘若让你来诵读这四句诗歌当中的一句,你会重读哪些字词,理由是什么。

[设计说明]

学生不太容易理解这几句诗中的意象,或者是有一个朦胧的答案,但说不清楚。作为一个难点,我采取了“抓重音,读中悟”的方法来进行突破,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抓重音的朗读,来感受重点字词准确而生动的表现力,感受重读后对于诗歌理解的促进作用,从而理解意象的内涵。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展示分享。

生1:我读的是“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读)

师:读得好!来点掌声!

生1:这里我认为应该重读“暴风雨”和“打击”,因为当时外来的侵略者正在践踏着中国。

师:外来的侵略者这一点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1:暴风雨。

师:“暴”字可不可以删去?

生1:不能,因为这里能体现出外国侵略者对中国的践踏之深之重。

师:分析得很好。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土地象征祖国,“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我们的祖国正在饱受蹂躏。

生2:我选的是第3句。(读)我觉得应该重读“无止息”和“激怒”。因为日寇侵略者正在侵略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愤怒是无止息的。“激怒”照应了前面。

师:那么激怒的中国人悲愤的中国人是不是仅仅就悲愤了呢?

生2:不是,我们想反抗。

师:对,那么“无止息”还可以表现中国人民的反抗是无止息、不屈不挠的。好,请坐,读得好,说得也好!

生3:我选择的是第4句。(读)我觉得应该重读“温柔的”和“黎明”。这里表现的是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中国最后一定会取得胜利的美好憧憬。

师:大家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这位同学读得这一句和前几句的语气是一样的吗?(不一样)前面两个同学明显铿锵有力一些,这位同学读得是充满向往的、温柔的。

生3:我选择的是第2句。(读)我觉得应该重读的是“汹涌”和“悲愤”。“汹涌”可以修饰“悲愤”,它表现了我们在面对残酷无情的屠杀的时候的悲愤之情,程度很深。

朗读指导:同学们分析得很好。那么我们来读这四句诗的时候,要注意,刚才老师教给大家的是抓重音,如果我们能够在朗读的时候把握语调的高低和语速的快慢,能够更好的诵读诗歌。这四句诗歌是用排比的手法,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势和情感,那么我们在朗读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让它步步增强呢?(示范读)

生齐读。

教师小结:我们的祖国贫穷落后,多灾之难,然而,即使为它痛苦到死,即使势单力微,我也依然要为它而唱,为它而战!这是一种不离不弃、生死相依的爱!

其实,不管是鸟儿的哪一种行为,它都饱含着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爱恋。这种热爱义无反顾,至死不渝,让人心灵震颤!感谢同学们的解读,你们让我对诗歌的理解更加深刻!

[设计说明]

对于诗歌的理解离不开诵读,只有通过不断地诵读才能让学生深入诗歌。但泛泛地阅读是不能促进对于诗歌的理解的,因而在诗歌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对于诗歌朗读技巧的指导,教学生如何去读,抓重音、抓语速、抓声音的高低,这些基本的朗读技巧都能让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感受到诵读的美,感受到对于诗歌内涵理解的逐步深化。当然,诵读技巧的指导肯定不能是单纯的、枯燥的,因而我将诵读指导与品析诗歌结合起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探究文本,通过比较阅读、营造情境、重音助读的手段来深入文本,以重点字词的分析来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爱国之情的深沉浓厚,让学生在品中读,读中析,读中悟。


四、大珠小珠落玉盘——再读促深化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应该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也掌握了诵读的方法,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老师教的方法自由的诵读。

2.请两位同学起来配乐朗读。

3.师:我们还可以巧妙的处理一下这首诗歌,这首诗歌的前八句是蓄势,最后两句犹如情感的闸门轰然打开,洪流渲泻而下。那么我们可以将后两句重复一遍,第二遍比第一遍要更强烈。

生齐读。

[设计说明]

通过前面的品读,学生对于诗歌的情感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与体会,朗读技巧的掌握也使他们感到诵读的成就感,他们迫不及待地渴望有一个机会,展示他们的所得与所学。在配乐的选择上,我挑选了大气磅礴的《我的祖国》经典乐曲,为学生的诵读更添渲染烘托之功。


五、千帆竞发万木春——升华壮胸怀

师:你们的朗读让老师非常感动!(播放视频)同学们,70多年前,祖国大地炮火纷飞,哀鸿遍野,是千千万万个像艾青一样的爱国志士投身革命的洪流,才有了今天这样强大的祖国,有了我们幸福快乐的生活!如今,70年过去了,忠魂不灭,英灵永存,山河犹在,国泰民安,身为后辈的我们又怎么能够忘记历史,忘记国耻,又怎么能够不秉承先辈的遗志呢?同学们,不要再把爱国当成一句口号,而要把它化成身边的每一件小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告慰那些永远不灭的忠魂!

送给同学们两句话,我们一起读出来(生齐读):勿忘国耻铭壮志,奋发图强扬国威!

[设计说明]

此时此刻,学生的爱国情已经得到激发,他们充满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对祖国深沉的爱。我趁热打铁,播放了中央电视台《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宣传片头,短短几十秒,却极震撼。学生从视频中可以感受到岁月的变迁、感受到当年战争的惨烈,感受到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借此良机,我告诉学生,爱国不只是口号,不只是今天感动一下过去就忘记了,而是要从身边小事做起,落实在自己的每一个言行举止中。至此,这堂集育才与育德教育于一体的课堂终于落下帷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