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于漪《春》课堂实录(第二课时)

更多语文名师精彩课例,请点击阅读
小学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238节)
初中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66节)


于漪《春》课堂实录(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上课]   


师:现在我们分析第四节。XX X同学,[指定学生]请你讲讲看,这一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大家听仔细。   

生(1):这一节先描写树,然后描写花,再描写蜜蜂、蝴蝶和野花。   

师:怎么具体描绘的呢?   

生(1):描写树是:“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描写花是:“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描写蜜蜂、蝴蝶是:“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飞来飞去。”描写野花是:“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把“眨(zhǎ)”读成“zǎn"]   

师:还什么?“zǎn”呀“zǎn”的?

[学生低声笑。教师微笑]

眨(zhǎ),“眨(zhǎ)呀眨(zhǎ)的”。注意呀!好,请坐。她刚刚说的,你们看:这个程序对吗?

[生(部分):对。]

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很清楚。写树、写花,漏掉了一个——花以后是写什么呢?   

生(部分):果。   

师:对了,写果。看到了没有呀?她把果漏掉了。对吧?“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就是写果。然后呢,就是写花下的蜜蜂、蝴蝶,遍地的野花。她讲得好,就是漏了一个。另外具体描绘的时候,她把有关的语句读了。你们分析一下看,写树,满开着花,写了它的什么?——“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是写了什么?   

生(部分):争春。   

师:对了,争春的情况。

[板书:争春]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大家都要怎么样?“赶趟儿”,而且是开满了花,“赶趟儿”。这就写出了热闹的情景,——   

生(部分):繁花似锦。   

师:好,很好。繁花似锦。

[板书:繁花似锦;并展示繁花似锦的彩色图片]



大家都挤着,大家都要开,都要开得满树——繁花似锦!开得——你看:满树都是桃花、梨花,繁花似锦!你数得清吧?多少朵花呀!先写它争春。接着就写它什么?   生(部分):色。   师:色。怎么写的?   生(部分):“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师:是写颜色,大家都很清楚了。像火、像霞、像雪。接着,还写什么?我请一个同学讲得完整一点?从哪些角度写的?别人补充,好吧?——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学生举手]   XX,讲讲看。   生(2):先写树,开满了花,接着写颜色——花的色,味,再写果。   师:先写花的色,味,再写果。[板书:色、味、果]   生(2):接着写花下的蜜蜂,蝴蝶。[学生举手]   师:好,你说。   生(3):遍地的野花的姿态。   师:花下的蜜蜂,蝴蝶。[板书:花下……]然后,再写遍地野花的姿态。[板书:野花姿态]好,坐下。还有补充的吧?对不对?[生(集体):对。]好,基本上我们分析出来了。写树的争春。写开花嘛,繁花似锦嘛,写它的颜色,这个颜色——色彩怎么?[学生举手]X X X。   生(4):鲜艳。   师:鲜艳。再换。[学生举手]好,X X X。   生(5):艳丽。   师:艳丽。[板书:艳丽]再换。[学生举手] X X X讲。   生(6):绚丽。   师:绚丽。[板书:绚丽]艳丽、绚丽,色彩呀非常鲜,非常美。然后呢,写这个花呢,还有什么?   生(集体):味。   师:味。这个味道是什么呢?   生(集体):甜味。   师:甜味——“甜味儿”。你看:笔笔扣住春天!这个时候,结果了没有?[生(集体):没有。]所以,用了个什么词语来表达呢?   生(集体):“仿佛”。   师:“仿佛”——满树已经是结了果。“仿佛”,很重要,注意!如果说这时候已经结了果,那就不符合实际。所以一定要用“仿佛”。接着就写“花下”。花下写蝴蝶,蜜蜂。我说这   里,有个词用得非常好!一个词呀,就把热闹的情景写出来了!是什么呀?   生(集体):“闹”。   师:“闹”!这个“闹”字呀,本来在我们诗词里头就有:“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写了个杏树呀,“红杏枝头——”。[板书:红杏枝头春意闹]好,把这个句子记下来。噢,这是写杏树,“枝头春意闹”。杏树它会有声音吗?没有的。这个“闹”字,就把春天的什么——“繁花似锦”的热闹气氛都刻画出来了!   

这里是写蜜蜂的“闹”。蜜蜂是怎么样呢,“嗡嗡地”——“嗡嗡地闹着”,就是写这个热闹的情景。蝴蝶怎么样呀?花下大大小小的蝴蝶在穿梭,“飞来飞去”。我们再看下面讲的野花。野花遍地都是,满野都是。对这个野花是怎样写的?“杂样的,有名字的,没有名字的”——叫不出来的。对吧?我们校园里头花虽不多,但有不少是叫不出名字来的“杂样儿”。这里头是怎么来写花的姿态的呢?请同学们注意:刚才有个字读错了,要纠正,不是“散(sàn)”应该读什么?   生(集体):“散(sǎn)”。   师:“散(sǎn)”,第三声。注意呀!给它注上音。“散”,“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呀的。”这个意境有吧,你们想一想看?[生(部分):有。]为什么会眨眼睛,像星星?[学生举手]好,X X X,你讲。   生(7):风吹了,野花就像摇头一样。   师:喔,他说:风吹了,野花就像摇头一样,因此就“眨呀眨的”。对不对呀?[生(集体):对。]好,请坐。理解得对的。所以这里有一种写法,我们又可以学习的,没有明写风,但是写风了没有呀?[生(部分):没有。广风轻悄悄的”——没有写?有风无风呀?[生(集体):有。]   有风了,风的描写就寓在其中了。——没有明显写风,但是,这个风的味道呀,已经寓在其中了。为什么呢?你们想想看,怎么会眨呀眨呀的?风吹过来吹过去。你们再想一想,这个时候,天上有什么?   生(部分):太阳。   师:噢,有太阳。阳光照着的时候,这花怎么样?   生(集体):很亮。   师:噢,很亮,“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风吹的时候呢,一会儿看见了,一会儿又看不见了,因此,“眨呀眨的”。写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我们就知道了。没有明写阳光,但是,阳光写了没有?也写了,也寓在其中了!所以这个写法很高明。不仅“像星星”,而且这个比喻跟上头的什么是呼应的呀?你们看野花怎么样?   生(部分):“遍地是。”   师:“遍地是。”天上的星星怎么呀?   生(部分):数不清。   师:数不清,对吧。这野花遍地是。所以这个比喻是很确切的。一个写其多,“像星星”,对吧?还有一个写其亮,“像眼睛”。我们基本上能够分析出来了。我说这样写还有一个特点,它的层次很清楚。你们看这幅景色呀,层次很清楚。你看看是怎样的层次?[学生举手]X X X讲。   生(8):先写高的地方。写树:桃树、杏树、梨树。再写中间的。   师:喔,再写中间的。——中间的是什么?   生(8):中间的花、果。   师:再写呢?   生(8):花下的蜜蜂,蝴蝶。   师:花下的蜜蜂、蝴蝶。   生(8):地上的野草。   师:地上的野草呀?   生(8):野花。   师:地上的野花。好,请坐。你们看对吧?她分析得很好。这里写的景很有层次。它先是写整个树的情况,然后写树上的花;然后写花下的蜜蜂、蝴蝶;然后再写遍地的野草——不,讲错了,遍地的野花。所以,在我们面前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有声有色!对吧。声音是什么?生(部分):“蜜蜂嗡嗡地闹着”。   师:“嗡嗡地闹着”。有声有色!我们理解了。这写得多细!而且多有层次!——就好像画画一样,前头画什么,后头画什么,高的画什么,低的画什么,当中又怎么画?都应该笔笔交代清楚。现在,自己读,读得把它背出来。   [学生各自轻声朗读第四节;教师巡视、指导。]   我们试试看。梨树、杏树……预备——起。 

  生(集体):[齐背第四节:“桃树、杏树、梨树……”]   师:哦,我讲错了。噢,重来。“桃树、杏树、梨树……”预备——起。   生(集体):[齐背第四节]   师:这里有一句,读的时候,背的时候注意:“花里带着甜味儿。”好,我们再背一遍。“桃树、杏树、梨树……”,预备——起。   生(集体):[再齐背第四节]   师:好,接下去,我们看第五节。第五节是写什么的呢?   生(部分):风。   师:写风。一开始呐,写风的时候就引用了——   生(部分):宋朝志南和尚的诗句。   师:噢,志南和尚的《绝句》。我们背背看,志南和尚的《绝句》。预备——起。   生(集体):[背诵]“古木荫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师:好,我们过去在早读课上读了他的《绝句》,讲这里有一句名句:“吹面不寒杨柳风”。你看呀,今天碰到了!这里运用进去了!“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儿写风了。我们看,这里怎样写风的呢?这里写风呀,是写风的姿态,[板书:态]然后再写风里夹着很多味道。[板书:味]请同学看看,写风的姿态是怎么写的?请同学们找出:写风的姿态的关键的词。[学生举手]X X X。   生(9):“抚摸”。   师:“抚摸”是什么意思?   生(9):抚摸就是吹到脸上。   师:“抚摸”就是吹到脸上?[学生轻笑声,教师微笑。]他这样说是有道理的,但是,“抚摸”不能直接解释吹到脸上。对吧?想想看,谁帮助他一下。[学生举手]好,X X X,[指生  (9)]请坐。X X X你说。   生(10):[腼腆地]轻轻地摸着。   师:没有什么难为情;讲错了也没有关系,你看,脸也红了。轻轻地摸着。风吹的时候,你用另外的词讲讲看。[学生轻声议论]   生(10):“清风拂面”。   师:“清风拂面”。可以吧?可以的。“拂”,轻轻地擦过。请坐。好,写姿态是“抚摸”,是“清风拂面”。风里带着哪些味道?看清楚,是哪些味道?[学生举手]X X X。   生(11):“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师:你能不能讲一讲,这个风里头有怎样的泥土气息呢?   生(集体):新翻的。   师:新翻的。混着青草味儿,还带着各种花的香味,你们能用一个词,来说明风里是什么味道吧?这大概比较难了!想一想看,各种花的味是很香的,青草味是很香的,新翻的泥土味也是很香的。   生(部分):芬芳。   师:好,芬芳。还能够想得出来吧?芬芳,这香味很浓的,各种花的香,有人能够想得出来吧?[学生低声议论]芬芳——有一个人讲出来了:“芬芳馥郁”。[板书:芬芳馥郁]很香,各种各样的香:那么多花的香,春天青草味儿的香,新翻的泥土的香。——芬芳馥郁!好像风也是香的,充满了芬芳。这个味儿,就是充满着芬芳馥郁的味,“它们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酝酿”本来用在什么地方的?   生(部分):造酒。   师:嗯,造酒,酿酒的过程。这里——什么意思?[学生低声议论]就是各种香混合在一起,飘过来——随着风飘过来;飘过去——随着风飘过去,而空气呢,又是润湿的,不像冬天那么干燥。作者抓住春风的特点来写。而且,写春风特点的时候,把别的景物都带进去了。花呀,草呀,泥土呀,都带进去了!这个写法很高明。接着,我们看写鸟,在我们眼前又是另外一幅情景。你们看看,“巢”是什么意思?“巢”?   生(部分):鸟窝。   师:鸟窝。鸟儿把窝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我们看:写鸟,着重写什么?   生(部分):嗓子。   师:对,写它们的嗓子。你看,前面是写颜色。刚刚上节课一开始,X X背的“两个黄鹂鸣翠柳”,写黄鹂的什么?黄颜色。还写了什么?呜叫——这里主要是写它们的什么?   生(部分):声音。   师:鸣是声音,是叫。写鸟呢?主要是写声音。请同学们看,作者是怎样细致生动地描绘鸟的声音的?[学生低声议论;举手]好,X X X。   生(12):“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把“应和(hè)”读咸“应hé”]   师:“应和(hè)着”。一起读:“应和(hè)着”。   生(集体):“应和(hè)着”。   师:“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写清脆的喉咙,宛转的曲子,注意呀,你们看,这里写一只鸟的声音,还是好些只鸟的声音?[生(集体):好些只鸟的声音。]你怎么知道?   生(部分):“呼朋引伴”。   师:什么叫“呼朋引伴”?[学生低声议论;举手]X XX,讲讲看。   生(13):叫朋友,引伙伴。   师:叫朋友,引伙伴。对吧?就是叫着,叫了很多鸟一道来,这个叫“呼朋引伴”。这里面写声音,就是写鸟鸣吗?写了多少种声音?[学生低声议论]看看,写了多少种声音?找找看,找正确了。[学生举手]有的已经找到了!好,X X X。[指定学生]   生(14):写了三种声音:鸟的——鸟的歌声,轻风流水声。还有牛背上牧童的短笛声,  师:他说写了三种声音。[一个学生举手]你有补充吗?好,X X。   生(15):写了四种声音:鸟的歌声,风的声音,水的声音,还有牛背上牧童短笛的声音。   师:喔,他把轻风、流水的声音分开来,好的。   师:你看牧童笛子的声音怎样呀?   生(集体):嘹亮。   师:鸟的歌声和轻风、流水的声音怎样呀?   生(集体):应和。   师:应和。“应和”是什么意思?[学生举手]X X X。   生(16):声音和声音相应。   师:声音和声音相应,就是此唱彼和。这里唱,那边和。[学生举手]X X。   生(17):此起彼落。   师:此起彼落,是可以呀。但是,“应和”的意思呢——唱与和。X X [指生(17)]讲了,“此起彼落”。X X X[指生(16)]唱了,X X[指生(17)]和了,[学生笑声]此唱彼和,此起彼落。这里有鸟的声音,有轻风的声音,有流水的声音——丁丁冬冬,对吧?那么还有牧童的短笛所吹的声音——响亮的声音,我说这些声音应和着,就构成了一首非常动听的——   生(部分):交响乐。   师:噢,好的。什么交响乐?   生(部分):自然交响乐。   师:什么交响乐呢,自然交响乐啊?   生(部分):春天的交响乐。   :对,春天的交响乐,构成一首春天的交响乐!理解得很好。鸟呀,风呀,水呀,牧童的短笛呀,[边讲边板书:鸟、风、水、笛]这些声音非常和谐的,此起彼落的,此唱彼和的,就交织成一曲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好,理解得很好。这里写得很细致,很生动,很生动![板   书:生动]从风写到味;从味写到鸟;从鸟写到轻风、流水、短笛。现在请X X把这节朗读一遍。[指定学生]   生(18):[朗读第五节]“‘吹面不寒杨柳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把“抚摸着你”,读成“抚摸着我”。学生笑声。]   师:[微笑]重来,重来。“‘吹面不寒杨柳风’,……”   生(18):“‘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师:好,请坐。有字读错吧?[学生举手]好,X X X。   生(19):“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她把“卖弄”读成“买弄”。   师:“卖弄”,不是“买弄”。[微笑]卖买不分了。“卖弄”什么意思?[学生举手] X X。   生(20):显示自己。   师:喔,显示自己。对了,XX[指生(20)]讲得很好。显示自己——“卖弄清脆的喉咙”。好,我们自己读两遍。[学生各自轻声朗读第五节;教师巡视、指导]好,我们再看下面第六节:“雨是最寻常的……”这儿是写雨了。写雨呢,着重是写形态。你们看看,这雨的形态是什  么?[学生低声议论]你能不能找一个词或两个词,把这个雨的形态讲出来。看谁找得准![学生举手] X X X。   生(21):“像细丝”。   师:“像细丝”。好,请坐。看,“像细丝”,这是写“细”。[学生举手]X X。   生(22):“密密地斜织”。   师:“密密地斜织”,这是写“密”。你们看看,这个雨的形态,把两个人[指生(21)、生(22)]讲的综合起来,X X X,你讲。[指定学生]   生(23):细和密。   师:细和密——写它的细和它的密。对吧?密得多得像什么?   生(集体):“像牛毛。”   师:细得像什么?   生(集体):“像花针。”   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为什么“斜”?   生(部分):有风。   师:“密密地斜织着”,这是写雨的形态。接着就写雨中的房屋,雨中的树,雨中的草,雨中的人,——呀,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这个我们容易理解的。现在我们请一个同学,把这一节朗读一下,你们看,雨中屋子是怎么样的?雨中的人是怎么样的?雨中的树和草是怎么样的?好,谁来读?[学生举手]X X X来读。 

  生(24):[朗读第六节]“雨是最寻常的……可别恼”。[把“恼(nǎo)”读成“nào"]   师:恼(nǎO)。重来。   生(24):[再朗读第六节]“雨是最寻常的……在雨里静默着。”   师:好。刚刚讲雨的形态的特点,接下来写雨中的屋。屋,首先是屋顶上。刚刚有个同学提出了个问题:“全笼着一层薄烟”,什么意思?——“一层薄烟”,什么意思?   生(部分):像云雾一样。   师:为什么像云雾一样呢?  [学生低声议论:有的说,雨下得紧;有的说,写雨中屋顶的情况。]   对,雨下得紧,是写雨中屋顶的情况。细雨蒙蒙,所以,屋顶上好像有一层薄烟。我们再看,雨中的树叶有什么特点?   生(集体):“绿得发亮”。   师:对。写得好!“绿得——绿得发亮”!树在雨中洗了以后,叶上什么没有了?   生(集体):灰尘。   师:对。好,我们再来看,草呢,雨中的草呢?   生(集体):“青得逼你的眼”。   师:哪个词用得好?   生(集体):“逼”。   师:对。这个“逼”字说明什么呢?   生(集体):刺眼。   师:喔,很刺眼,“逼你的眼”。大家理解得很好。大家想一想看,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诗中有一句话,记得吧?   生(部分):“两山排闼送青来”。   师:喔,对,已经想起来了,“两山排闼送青来”。这两座山好像把门逼着推开以后呀,把“青”送来了。清楚了吧?“逼你的眼”,大家理解得很好。接着我们看,写雨中还用什么来衬托呀?灯光呢,“黄晕的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雨中还有人。这些人是怎么呐?有的是——   生(部分):“慢慢走着”。   师:慢慢走着。有的呢?还有——   生(集体):工作。   师:工作。那么,雨中他们的房屋怎么样?   生(集体):“稀稀疏疏的”。   师:“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前面是写的“闹”呀,这   里是写的——   生(部分):静。   师:对吧,绘声绘色,还加上绘动绘静。[板书:声、色、动、静;并在前面板书:绘]我们刚刚讲了很多的,是描绘的声音,描绘的颜色,写了动态;这里呢,又写了静态,“安静而和平的夜”。但是路上、桥边,还有慢慢走着的行人;地里,还有在劳动的农民。安静和平的夜。雨中的房屋呢,是“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有静有动,笔笔都是紧扣春天来写的。好,现在我们一齐来朗读一遍。“雨是最寻常的……”预备——起。   生(集体):[齐读第六节]   师:这第二到第六节呢,都是着重写景,当然在写景里也写了人,对吧?可是到了第七节,着重写什么?   生(部分):人。   师:人。在春天是百花争春——百花争春,万象更新。[板书:万象更新]我们从二、三、四、五、六节里都看到是万象更新。这前面是写大地回春。回春以后是什么情景,不管是山呀,水呀,草呀,树呀,花呀……大自然的一切情景,都是万象更新——万象都披上了新装。在如此细致地描写景物以后,就着重用一节写入,写入在春天的情景。那么我们看看,这里写了只几笔,就天上、地上都写到了。   好,请一个同学把这一节读一读。[学生举手]X X。   生(25):[朗读第七节]“天上风筝渐渐多了……有的是希望。”   师:好。你们看看,天上,放风筝了,是春天了;地上,人也都是争春的,也是“赶趟儿”的。从哪些角度来写人争春?   生(部分):“一个个都出来了”。   师:一个接着一个出来了。   生(部分):“城里乡下”。   师:对,“城里乡下”。   生(集体):“家家户户,老老小小”。   师:[朗读]“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在这里就点出了一句话——   师、生(集体):[同声]“一年之计在于春”!   师:什么叫做“一年之计在于春”?   生(部分):一年中最好的是春天。   师:一年中最好的是春天。这个“计”怎么解释?   生(部分):计划。   师:计划。一年中要做的事情,一年的计划,在春天怎么样?要好好地打算打算。这就告诉我们:干事情要抓紧什么呢?   生(部分):时间。   师:抓紧时间,抓紧开始。“有的是工夫”,这“工夫”是什么意思?   生(部分):时间。   师:时间。注意呀,它是没有一个“力”的,看到吧?这个“工夫”是时间。有的是时间,“有的是希望”。这儿只是寥寥几笔,也就描绘出了人们在春天生机勃勃的情景。前面细致地写出了春光无限好,万象更新。这儿几笔呢?写出了人们在春天的神情,有景有人,勾出了一幅春光无限好的美景!这一个部分:绘春,[指板书“绘春”]是全文的重点。你们看,对吧,描绘春天是绘声绘色,绘动绘静,而且呢,细致描绘的时候,还绘了什么啦?   生(部分):情态。   师:还绘神绘态。所以这个描绘非常细致,而且语言非常生动。譬如说,写草的生命力,用什么?   生(部分):“钻”。   师:“钻”。写热闹的气氛?用——   生(部分):“闹”。   师:“闹”。写小草的青用什么?   生(部分):“逼”。   师:“逼”。这都是用得非常好的,很准确的。细致的描绘来源于什么?   生(部分):观察。   师:对,细致的观察。如果我们视而不见,写得出这么细吗?[生(集体):写不出。]还有一个原因,观察细致以后,还要怎么样?   生(部分):表达出来。   师:还要表达。那么,就要积累什么呢?   生(部分):词语。   师:词语,积累词语。所以平时要很仔细地读书,积累词语,描绘起来就会生动了。写草的生命力,一个“钻”字就会蹦出来。对吧?在写静景的时候,写房屋,“在雨里静默着”就会出来。用词非常确切、生动,很值得我们学习。   (以上44分钟)   

在绘春之后,就颂春了。[指板书“颂春”]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但颂春的话只有三句。请一个同学读一读。[学生举手]X X X。   
生(25):[朗读第八、九、十节]“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领着我们上前去。”   师:请坐。作者用的什么手法来写的?   生(有的):比喻;生(有的):拟人。   师:比喻还是拟人?[生(集体):拟人。]   请同学们考虑一下。这里,第一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这里是写出春天的什么?——春意盎然[板书:春意盎然][生(有的):生意盎然。]生意盎然,好的。[板书:(生意盎然)]都可以,春意盎然,生意盎然。我们同学的作文里就可以用嘛。  [下课铃响]   (以上1分钟)   

好,还有几句话,我们把它看完。接着写它的花枝招展,写它的什么?   生(26):写春天的美。   师:是写它的美,千姿百态。我们同学的作文里,不是写“姿态万千”吗?就是这个词语,对吧,千姿百态。[板书:千姿百态]   最后,写春天像青年一样。XX,[指定学生]健壮的青年是怎么样?写它的——   生(27):青春活力。   师:对,讲得很好!青春活力。[板书:青春活力]因此我说,这三个比喻呀,它是各有自己的内容。但是,又是互相联系的。   你们看看,它有区别又有联系。你们看区别和联系在什么地方?一个是写生意盎然,另一个写千姿百态,再一个写青春活力——有区别吧?[生(集体):有区别。]有区别。但是,它们又是有联系的。你看看,它先写春天像什么?   生(部分):娃娃。   师:娃娃。然后呢?   生(集体):小姑娘。   师:小姑娘。然后呢?   生(集体):青年。   师:青年。这个联系很清楚的。对吧?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另外呢,它是从春天本身的怎么样来写的?   生(部分):成长。   师:春天本身也在成长。因此,春天从“刚落地的娃娃”,成长为“小姑娘”,再成长为——   师、生(集体):[齐声]“健壮的青年”。   师:这个比喻是非常确切的。这篇文章就是从带着十分向往的心情迎春,到最后,以十分喜悦的心情——   师、生:[齐声]颂春。   师: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春光无限好的景色!同学们回去背诵。开头背出来了,后面几小节还没有背出来。要把全文背出来,仔细地体会朱自清先生文章的用词造句的妙处。他写的这篇文章哟,很清新,就好像小河里的水流淌下来一样!这些词句都从他的笔端流淌出来,我们要好好地学习,怎么样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他是笔笔扣住春天的景物特点来写的。我们学完以后,要写一篇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的文章今天课后没有书面作业,全文要朗读背诵。  
[下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