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爱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七上4课)教学实录
(注:本文选自《中国教师》)
一、比较诵读:初步领略诗歌情感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这是余光中先生的诗句,今天让我们沿着诗歌的河流上溯,欣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送别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在解题后先让学生试读,然后指名学生朗读,再播放配乐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讨论:结合录音范读以及同学的朗读,你认为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生:我认为应该读出李白、王昌龄分离时的不舍,要满怀深情,读出他们真挚无比的友情。师:你能否读出这种深情呢?(指名该生再读,然后引导评价。)生:我认为前两句应读得缓慢一些,体现出“凄凉”;后两句应富有感情,表达出作者对好友的关切之情。生:我认为语速应稍慢一些,并且富有感情,把自己想象成李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读好这首诗。师:现在你就是李白,在皎洁的月光下,请你将这首诗吟诵一遍。(该生倾注感情诵读,全班学生深受感染。)[设计思路]
“吟和唱都将文章音乐化,而朗诵和诵读却注重意义,音乐化可以将意义埋起来,或使意义滑过去。”(朱自清语)因此,诵读是解读诗歌的基本方式。
为了让学生充分领略诗歌的意境,我让学生结合注释,整体感知诗意,然后进行创意设计。师:如果将此诗拍成MTV,你来做导演,将选择哪些景物,设计怎样的场景表现此诗的意境?(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再推选代表发言。)生:杨花纷纷飘落,杜鹃在枝头悲伤地啼鸣,皎皎明月悬挂空中,月光下,李白在吟哦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师:你即兴朗诵一下,把这首诗送给好友。(学生诵读。)生:我会选杨花、子规、月亮等景物,设计的场景是:夜晚,杨花凋落,子规立在枝头鸣叫,皎洁的月光下,李白手捧酒杯,一边饮酒,一边高声吟诵此诗。生:我们小组认为,在拍摄时将远景和近景结合起来,远景拍摄自然环境:一轮明月当空高照,杨花飘零,杜鹃鸟啼声响起;然后拍近景特写:李白站在书桌前,桌上铺着刚刚写好的诗歌,仰望明月轻声吟诵……[设计思路]
理解诗意一味按照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方法,讲究字字落实,那样味同嚼蜡,将诗歌的意味丧失殆尽。唐诗虽写作年代久远,但诗人抒发的诸如离别、失意、思念等情感却是千古相通的。如何让学生知“唐人的需要”,懂“唐人的得失”,“真切”地感受到诗歌的原生态情感,需要我们打通古今隔膜,进行心灵之间的对话。
三、情境悟读:设身处地读得真切为了让学生深入情境,我设计了两个问题。生:王兄,你过得还好吗?你知道你的好友李白多么牵挂你吗?他托我带来了他的问候,在此,我要深深祝福你!生:昌龄兄,李兄与你深厚的情谊我都看在眼里,他让我捎去对你的祝福,虽然你现在被贬为龙标尉,但是,只要你能为官造福,就是一个好官。生:昌龄,别难过,不管身处何地,身兼何职,只要有一颗报效国家的心,那就是一个好官,为民服务,你就会感到快乐,振作起来!师:如果你就是王昌龄,读到这首诗心里会怎么想?生:李白不愧是我的朋友,他这样关心我,我虽然被贬异乡,但收到这样的诗,心里十分温暖,我为有这样的一个朋友而自豪。生:李白兄,多谢关心,小弟不胜感激,有你这么一个朋友,是我一辈子的福呀!生:李白,我的好兄弟,谢谢你的关心,我一定会做好工作,不辜负你的一片心意,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设计思路]
解读诗歌时,我们可以设置情境,让学生体验角色,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诗歌理解可以“不求甚解”,但前提是读者不仅理解了诗歌,而且把握了诗歌的神韵,达到了“通透”的境界,所以不拘泥于字面的理解。
生:不可以,因为桃花、喜鹊是喜事的象征,李白与王昌龄的分离是忧伤和不舍的。生:“桃花盛开”是粉红色的,很喜庆;“喜鹊鸣”有一种热闹的气氛,而首句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生:这句话使月亮拥有了像人一样的思想,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诗人把对友人的满腔热忱托付给明月,带给千里之外的人。生:这句话将明月拟人化,将“我”对王昌龄的祝福寄托在这轮明月上,将明月比作知心人,十分形象生动。生:作者运用的比喻十分巧妙,把“愁心”比作一封信,把它寄出去,而且把“愁心”托付给“明月”,明月成了知心人,十分巧妙。[设计思路]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需要“求甚解”,通过对具体字词、语句的再三玩味,细察其质地,估摸其分量,体察其状态,感受其温度,方能悟得其中三味。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增删换调的方式咀嚼语言,也可通过对名言佳句的多向度赏析,充分领略语言的魅力。
在本课后环节,我让学生交流李白还写过哪些送别的诗,然后重点讨论《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三首诗写法的不同之处。投影显示下列诗句齐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学生从内容、写法、情感表达等方面作了周到深刻的发言。生:送的人不同。《赠汪伦》是汪伦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送孟浩然,《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送王昌龄。生:描写的景物不同《赠汪伦》写潭水,《送孟浩然之广陵》写长江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明月。生:写法不同。《赠汪伦》运用夸张手法借潭水写友情的深厚,《送孟浩然之广陵》借江水抒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运用拟人手法,借月亮抒情。生:感情不同。《赠汪伦》表达了不舍的感情,《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惆怅的感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了思念与关切的情感。[设计思路]
比较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但链接的文本要注意适量、适度:链接的文本过多,学生只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链接的文本过深,学生无法理解,更无法比较。
接着,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将语言表达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让学生放飞诗情,按照句式写一段话。投影显示:
古诗云:多情自古伤离别,让我们跟随李白的脚步,体验他与友人间真挚的友谊。在桃花潭畔, ;
在黄鹤楼下, ;
在杨花落尽的暮春时节。
生:多情自古伤离别,李白与友人的真挚情意流淌在他书写的诗行中。桃花潭畔,深深潭水见证了李白与汪伦永恒不变的友情;黄鹤楼下,滔滔江水凝注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深深祝福;在杨花落尽的暮春时节,片片落花体现出李白与王昌龄的伤别之情……生:多情自古伤离别,李白与友人的真挚情意流淌在他书写的诗行中。桃花潭畔,多情的桃花潭水映照着李白与友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下,滚滚的长江水流不尽李白对游人的绵绵思念;在杨花落尽的暮春时节,皎洁的明月送不完李白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教师小结:好诗不厌百回读。今天我们采用多种阅读方式,与李白对话,与王昌龄对话,与诗人笔下的优美的诗句对话,只要我们用心体察,亲身体验,我们就能走进诗歌的深处,走进诗人的心灵![整体思路]
如何让静态的文本复活并进而与读者的视野融合在一起,是阅读教学走向高效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目前机械单调的阅读样式与活跃繁杂的阅读图景杂陈在一起,干扰了阅读教学的路径,也很难让学生静心澄虑走入文本,体悟语感,陶冶情操,磨砺思想。我们需要探究一种有序深入的阅读路径,让学生步入文本深处,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并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朱自清先生在《<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一文中指出:“会读诗的人,多读诗的人能够设身处地,替古人着想,依然觉得这些诗真切。这是情感的真切,不是知识的真切。这些人不但对于现在有情感,对于过去也有情感。他们知道唐人的需要,唐人的得失,和现代人不一样,可是在读唐诗的时候,只让那对于过去的情感领着走;这种无私、无我、无关心的同情教他们觉到这些诗的真切。”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多向性对话,引领学生替作者着想,设身处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就显得尤其重要。上述“比较诵读——创意编读——情境悟读——探究精读——拓展连读”五个环节,从教学结构来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文本的外部形式的认识开始,再深入到文本的内部意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充分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让学生在螺旋式的变式阅读训练过程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从教学方法来看,既体现了中国传统语文重“整体感悟”的教学特点,引领学生涵泳体察、诵读欣赏,也吸收了现代阅读学的理论精华,从接受美学出发,强调读者意识,利用多向性对话,与作者、文本对话,师生之间对话,增强阅读体验,丰富阅读图式,培养阅读技巧。“变式阅读”实施的前提在于教师教学设计思路的明晰与简约。“多则烦,简则精”,不要过于追求多重“变式”,以致学生在反复多变的活动中失去语言文字实践的机会。在“求变”的同时也要注意“守恒”:“求变”在于阅读对话方式的多样性,学会立体地解读文本;而“不变”的是,一切活动应该紧扣“文本”这个中心,不能信马由缰任意拓展。如果一味“求变”,在活动的样式上不断翻新,却脱离了文本,这样的“变式阅读”只不过是应景式的表演活动,离语文学习的本意已渐行渐远,这也是我们需要警惕的一面!
来源: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