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九上6课《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更多语文名师精彩课例,请点击阅读
小学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238节)
初中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66节)

小学语文各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名师经典课例(视频、设计、课堂实录)

统编教材中的革命传统教育精彩报告及经典课例

小语各年级下册一至八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小学各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至八单元名师经典课例(视频、设计、课堂实录)



九上6课《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来自海宁初语,作者:孙远帆 李春暖)



【学习目标】

1.运用略读的阅读方法,借助思维导图理清文章脉络。

2.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从内容和语言等方面归纳演讲稿特点。

3.精细研读揣摩作者的态度和倾向,联系实际形成学生自己对“有业”、“敬业”、“乐业”三者关系的辩证认识。

【学习重点】

反复朗读、深入探究演讲者使听众信服其观点的多种方法,从而体悟演讲稿的文体特征。

【学习难点】

有选择地浏览课文,学习运用思维导图快速梳理文章脉络,体会演讲稿观点鲜明、思路清晰的特点。

【学习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上网搜集观看各类演讲视频片段,做好推荐、交流;

2.教师课前制作课件、网页,准备电子白板、mindQ思维导图软件、实物投影仪。

【学习流程】

★开门见山,背景导入。

早在八十多年前民主革命先驱者黄炎培创办了一所享誉海内外的学校——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它以“敬业乐群”为校训。黄先生曾邀请学者梁启超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做一次演讲。(板书:课题、作者及听众——中华职业学校毕业生)★学习任务一

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预设学习步骤:

1.自主浏览课文,筛选信息,提炼内容要点。

2.小组交流,梳理内容要点。

3.小组合作,使用mindQ思维导图软件画思维导图理清文章脉络。

4.小组展评,了解演讲稿观点鲜明、思路清晰的特点。

★学习任务二

反复朗读,揣摩演讲稿的特点及作者的态度和倾向。

预设学习步骤:

1.学生归纳演讲稿语言的特点。(文白夹杂、引经据典、多使用设问)

2.读、品、评、演重点语句。

(1)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①字词辨析:“骛”与“鹜”的比较;“骛”本意是马儿纵横奔驰,现在泛指追求;强调心无旁骛的意思。

②作者引用朱熹的话,解释“敬”的含义:主一无适。又用通俗口语解释“敬”的含义: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

③组内男、女同学读。

(2)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①朗读指导:“凡”音节拖长,“没有”加强音量,重一些,响一些,“神圣”语调上扬,“逗号”的停顿时间相对较短,“可敬”读重音,节奏语势要沉缓。②晓之以理。作者认为,不管你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神圣的。为了说明这一观点,他还用了举了“大总统”和“拉黄包车的人”的例子,论述了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③同学领读。

(3)“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

①结合情境,语言通俗,如话家常。

②动之以情。从司空见惯的叹气声谈起,拉近与听众距离,动之以情。

③句式特点:两个“难道”领起的反问句,增强了辩驳的语气。强调了苦乐全在主观心。

④同学演读。

★学习任务三

联系实际,观看视频片段,提升对“有业”、“敬业”、“乐业”三者关系的辩证认识。

预设学习步骤:

1.梁启超先生的演讲已经过去了八十多年,但对我们还有许多现实意义。通过刚才的读、品、评、演环节,哪一点对你的触动最大?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用文字或画面在小黑板上呈现出来,谈谈你们的感想。

预设: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尽力而为,就是“天地间第一等人”。只要满怀热忱地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脚踏实地、干一行爱一行,怀有敬业精神,就是值得敬佩的。

2.视频:斯科特·丁斯莫尔的演讲《如何找到自己钟爱的工作》★课堂小结:

演讲者斯科特说:“做自己钟爱的事,我们要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们要扪心自问,用心寻找,为它奋斗。”这正印证了梁启超先生演讲中的总结词(生读最后一段)。为我们钟爱的事奋斗过程中,更需要我们具有敬业(即责任心)和乐业(即趣味)精神。同学们,对于我们来说,这个大大的业字就是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以后一定会敬学、乐学。


★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胡适先生的《致毕业生》;

2.演讲比赛:敬业乐业之我见;

3.推荐演讲网站:TED演讲网址  https://www.ted.com/



★教学反思:


每一篇文章,都是带着生命的,都是富有生命艺术气息的。当作者把内心的想法与思想,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便富有一种令人琢磨的味道,便真正地插上了灵性的翅膀,成为了传达信息与传递力量的媒介。读者一旦走进,便会尝到不同寻常的味道,细品,更现独到之处。

上课,更是一种艺术。什么文体,有什么文字,什么课型,有什么方式,而能够指导学生,深入到文本,指导一种真正的学习方法,不用“高雅”而“望尘莫及”的方法,贴着地面行走,简朴而真实的,让学生真正地学有所获,得到一种知识的收获,领悟一种学法上的提升,那就是回归到了课堂的本真上去了。

听孙远帆老师的《敬业与乐业》,颇有感触,既有知识上的轻松传递,又有学法上的正确引领,更有思维上的恰当好处的提升,是一堂令人感到舒畅的课,是一种老师多年积淀的展示。在周侗艳老师先进教学理念与符合学情的指导之下,在陈永英老师精心思考与帮助下,在周老师、沈移老师专注的听课以及精致的再设计之下,在孙老师谦虚听取意见及反反复复的改动之后,终于有了不一样的课堂效果。听好课后,我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1.课是扎实的,是实效的。我们的每一堂课,都是带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带着重点与难点而行的。在《敬业与乐业》的课堂上,没有喧声夺人的哗众取宠,有的,是实实在在贴着地皮的教学过程,每一个过程的设计,都是一种引领。如让学生带着目的浏览课文,然后,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去完成自己整个教学过程的指导。学生读好一篇文章之后,对整篇文章,一定有了整体上的认识,如何巧妙地带领学生切入到文章的学习中去,然后,有一个愉快而理性的学习过程,这是至关重要的。而小组合作的方式,就避免了一个人进入学习状态的孤单与无助。在小组里,都是同伴,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意见,只要是正确的。这样既快速又目的性强的设计与过程,就是真正的语文教学的真谛,许多高效的结果,都是朴实的过程,极为欣赏这样的方式;而学生也一下子就进入了真正的学习状态里,不会去东张西望,更不会去左右摇摆,无所目的,而接下去的每一个任务的设计,也正是贴着文本的体裁与内容特点进行,由整体,再到局部,由大问题再到小问题,由粗到细,学生在慢慢的咀嚼里,逐步就领会到了学习的恰当方式。本课的朴实里,藏着大学问。

2.新意设计,实效保证。《敬业与乐业》是一篇演讲稿,演讲稿的特点,既有观点鲜明,又有鼓动性,而且,语言又十分讲究。而如何在短短的一课堂里,既让学生能够深入文本内容,又能理解体会演讲稿的特点,那就在于设计了。孙老师独特的课堂教学方法,在于他运用了思维导图的方式,一目了然,清晰简洁,这样的方法,当堂就可以学习。并不难的一种学习方法,一下子在有限的时间里,缩短了学习时间,每个小组都会把自己的设计展示出来,而且,简述自己的设计道理,如此一番,文章的内容,便一清二楚地摆在了学生的面前了。我们的课堂,是一种艺术,可是,就在同样的课堂里,如何达到最佳的效果,获得最有效的教学效果,引领学生走上一条属于自己并适合自己的学习道路,这就是老师的作用了。

因为是演讲稿,所以,课堂里,插入了适当的视频,让学生当场感受这样的情境与氛围。而且,这样的视频,自然是要选择与本文相契合的内容,与之匹配,不能随心所欲,文本言此话题,而视频却谈彼话题,这样就在内容上南辕北辙了。

任务单的设计,也是十分有讲究的,一项一项任务完成,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处到高处,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设计,就是带领着学生爬楼梯,爬到最顶端,就真正地把难点问题突破了。最后,上升到思维的最高层,让学生爬上了最顶端,一览众山小,这样的感觉,实在是美妙到了极点,凡是有收获的事情,都是美好的事情,凡是有感受的东西,才是真正的体验,因为整个过程,就是一个重要的经历,就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所以,学生的情绪是十分愉快的,是十分激动的。

3.紧紧围绕文体特点,顺利到达。本堂课的思路与重点,十分清晰,一是演讲稿,这主要体现在文体上,表现力是不同寻常的;二是确定了观点,就以此作为切入口,进入文本,初极狭,才通人,就是说,开始,学生感觉到文章是陌生的,是难以理解的,可是,在老师的引领之下,步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让学生感受到了柳暗花明的欣喜。背景导入里,便是这样设计的“民主革命的先驱黄炎培创办了一所享誉海外的学校——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它以敬业乐群为校训,黄先生曾邀请学者梁启超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做一次演讲”,这样,学生一听,当然就知晓了,本篇文章就是一篇演讲稿,加之上课之前,老师在前面放了一段演讲视频,学生很容易就进入到了情境里。而且,课堂的整个过程,一再地牵引着学生,学习演讲稿,不管是在整体感知里,还是对语言的品析上,都紧紧地扣住了演讲稿的特点,让学生慢慢地发现,具体地讲出。其中演讲方式的朗读,也是颇有特色的。学生个体读,因为演讲的感觉极为深入,所以,让学生带领着组内的同学齐读,这样的共同声音里,学生的力量便彰显出来;再由小组的同学带着全班同学朗读,更是声具震撼力,一下子,演讲的鼓动性,就显示出来了,整个课堂,似乎回到了现场,尤其具有了梁启超的感人肺腑的声势。

4.与现实相衔接,接地气。语文是来自于生活的,也可以这样说,凡是语文,都是生活的反馈,是生活的解读,是生活的味道,是生活的延伸,脱离了生活的语文,是空虚的,是荒芜的,是可怕的,是冰冷的,是高高在上的,是无法立足的。因为生活里需要演讲,需要鼓励,需要这样的语言与思想行为的指导,于是,便有了演讲。那么,文章中的演讲绝对不能只是为了学习它的内容,让它依旧停留在文章里,这成了形式,也可以说,是为了学语文而学语文,华而不实,于我们的生活,没有一点的亲切感。而本堂课中,不仅有来自于文本的,更有来自于生活的。如在联系实际,拓展提升一个环节里,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通过刚才的读、品、评、演环节,哪一点对你的触动最大?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用文字或画面在小黑板上呈现出来,谈谈你们的感想”,这样的一个设计,看似随手即来,其实大有深意,学习了,就要有生活的指导意义,就在继续品味,然后,看向自己的生活,不能只是成为纸张上的冰冷的东西。

学生的答案,令人欣喜,有的同学根据文中的句子,有了自己的感悟,有的同学还配上了图画,真正做到了图文并茂,而且,学生的理解与感受,超过了老师的预设与想象,这就是与生活接轨了,是不脱离实际的一种极好的教学方法。老师的小结里,也在引导学生,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尽力而为,就是“天地间第一等人”……学生收获了,学生有了真切的领悟,这就是课堂的胜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