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何捷《桥》(六上13课)课堂实录及视频

更多语文名师精彩课例,

请点击阅读
小学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238节)
初中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66节)

小语各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名师经典课例(视频、设计、课堂实录)

小语各年级上册前两单元名师经典课例(视频、设计、课堂实录)

小语各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师经典课例(视频、设计、课堂实录)

统编教材中的革命传统教育精彩报告及经典课例

小语各年级下册一至八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小学各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至八单元名师经典课例(视频、设计、课堂实录)


何捷《桥》(六上13课)

课堂实录及视频

(来自我是奥特曼老师)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桥》,课文读过了吗?
生:读过了。
师:老师教过了吗?
生:教过了。
师:既然教过了,那么就用考核的方式来学习好不好?这个单元啊,有一个很重要的学习目标,一二读。
生: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生读)
师:读得非常好。就一句话你们能读成这样,这三个词你们能读成什么样呢?第一个词——
生:情节。(生读)
师:要铿锵有力。第一个词——
生:情节。(生读)
师:第二个词——
生:环境。(生读)
师:第三个词——
生:人物。(生读)
师:从小到大,我们对人物最熟悉,对不对?一直到六年级,我们第一次看到所谓的情节,于是,我们的学习顺序颠倒一下,先来关注小说中的——
生:人物。(生读)
师:非常好。既然你们已经学过,何老师就不再卖关子了。这是一部非常典型的微型小说,全文634个字,却分了27个自然段,而且,最短的一段只有7个字。就这样短短的一部微型小说,其中有一个非常鲜明的人物,是谁?
生:老汉。
师:行,是老汉,还可以怎么表述他?
生:是他们村的党支部书记。
师:行,老汉、党支部书记,还可以怎么表述他?
生:他是一位父亲。
师:行,父亲、老汉、党支部书记,一人有三重身份,第四个——
生:他是全村最勇敢的人。
师:行,第五重——
生:是一个老太太的丈夫。
师:行,你很早暴露了他和老太太的关系。第六重——
生:他是党员心中鲜明的形象。
师:谢谢你。这个同学回答得非常具有正能量。第七重——
生:是人们获得希望的靠山。
师:是啊,老汉是一座山,是一座靠山。第八重——
生:是一心只为他人的代表。
师:行。第九重——
生:我觉得他是党员的榜样。
师:行。第十重不说了,圆满了。你们比何老师厉害,因为我只说了两重,那就是——
生:那位老汉,村党支部书记。(生读)
师:这部微型小说非常厉害,除了鲜明的主角之外还有一些模模糊糊的群像,你在故事中读到哪些人?他们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只有一个代号。
生:党员。
师:有一群党员,非常好。
生:有一个人。(众笑)
师:到你发言我都很纠结哈。行,每部小说中都有一些人嘛。
生:小伙子。
师:是的,有一个小伙子。还有一批人叫什么?
生:村民。
师:是的,那还有你说的那个身份——
生:老太太。
师:对了,老太太。
师:同学们,一二读。
生:村民、小伙子、老太太……(生读)
师:厉害的6年3班,居然说出了九种身份,那么这个问题不是问题了,请问:在你们读了这么多遍之后,那位老汉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单说出你的判断。
生:他是村民心中德高望重的人。
师:她说了一个关键词,什么词?
生:德高望重。
师:3班厉害,会听课。再来,你请。
生:他是一个称职的人。
师:行,第二个关键词是什么?
生:称职。
师:非常好。
生:一心为他人着想。
师:好的。还可以怎么说?
生:善良的人。
师:同学们,你们说了这么多,在何老师心中都没有“善良”这个词来得朴素。掌声鼓励。还有要说的吗?
生:我感觉他是为了自己心中的一种执念而敢于大义灭亲的人。
师:来,转过来。两个不理解,一,执念。
生:就是他心中觉得自己是党员就应该为人民服务。
师:很执着的信念对吧?大义灭亲这个词,褒义还是贬义?
生:我觉得应该是褒义。
师:我觉得是贬义。(众笑)
生:因为那位老汉觉得人民的生命比任何都重要,他把人民看得比亲人还重要。
师:同学们转过来,我料定你们班没人说得过她,因为这个孩子说得非常高级了。大义灭亲这个词无所谓褒义贬义了对不对?关键看对象是谁,倘若单纯说大义灭亲,褒义贬义?
生:贬义。
师:倘若和人民的利益放在一起,褒义贬义?
生:褒义。
师:掌声鼓励。
师:好的,6三班水平太高,何老师有点为难。接下来,我来考核6年3班的朗读水平。我来领读,同学们注意一边听,一边跟着我来读。那你们注意读什么呢?你们只读好整部小说中老汉说的几句话,但是你们之前要听何老师是怎么读小说的,全班的读法要和我融为一体,像是一个人读的,听明白了吗?好,我读的时候你们静静听,你们读的时候就发力,好吗?准备。
师生共读小说。
师:小朋友,我对你们的朗读并不是很满意,因为你们没有把握住这里所有提示语给你们的提示,按照自己的节奏去读了,还没有进入这个文本,不过,我相信经过这一轮的学习可能能行。请读一读这道题,一二读。
生:这篇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找出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结合相关细节说说你的理解。(生读)
师:你看,找的是哪三方面?
生:动作、语言、神态。(生读)
师:孩子们,这部小说很奇特,人物的动作、神态基本融合在他说的这五次话中,唯独有一处独立对老汉外形的描写,请你找出来,就那么一处。
生纷纷举手
师:很好,这才是读过了的状态。第几自然段?能为我们读一读吗?
生:生读文中自然段。
师:同学们,这个时候,你心中对老汉的形象是否更加丰满更加明确了呢?我们再来读一读,我相信你会更加明晰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汉。请看,我们来朗读老汉所有的发言,请特别注意提示语,请看第一处的提示语,叫什么?
生:沙哑地喊话。(生读)
师:怎么处理?怎么读才能模拟出当时的真实?
师:我非要请个女生不可,因为女生能攻破这个难关,男生不在话下,这是我的想法。
生:……(生读)
师:掌声鼓励,不错,有一点喊话的状态。注意,这句话要从桥头传到桥尾,要从村头传到村尾,所以声音要有穿透力,明白了吗?这样的喊话略带沙哑,压低声音,听明白的请举手。我们全班试一试。
生:……(生读)
师:不满意,还是没有进入当时的情境。不过经过这几轮指导,你们没有进入何老师不怪你,因为你坐在安稳的环境里,你很难体会。来吧,第二句,这一句该怎么读,你看提示语,一二读。
生:冷冷地说。(生读)
师:我相信这句非常适合你们,本色朗读。预备。
生:……(生读)
师:你们就适合读这样的话。(众笑)
师:第三句,我相信第三句朗读你们会进步,因为这次的提示语非常简单,只要进入情境理解这个词,就能读好,请看提示语,心中有数了吗?
生:……(生读)
师:非常好。对比读“冷冷”和“吼道”,你们又进步了。后面还是一句吼。
生:……(生读)
师:同学们,看来关注小说中语言描写的提示语能帮助我们树立人物的想象,那就请问:到底老支书在你心中留下了什么形象?现在语言已经读完,他的形象究竟怎样?
生:我觉得他很正直。
师:行,正直这个词越来越明晰了。还有吗?
生:他是一个很沉稳的人。
师:行,沉稳。同学们,有了提示语,人物的形象会不会更好理解?
生:会。
师:确认吗?没有疑问吗?那我们来看一看这课——《穷人》。好奇怪啊,整页整页的对话,几乎没有提示语,你还记得你当初读《穷人》时桑娜的品格,你应该记得吧?也是那样的正直,也是那样的善良,对不对?没有提示语,人物的形象为什么也在你心中立起来了呢?
生:因为她的语言能表现她的特点。
师:那么请问提示语重要还是语言本身重要呢?
生:应该都重要。
师:你越来越会说话了啊,其实,你说的正是我想说的。谜一样的提示语啊,一二读。
生:靠语言描写树立人物形象,写好对话不简单,几乎没有固定的规律。(生读)
师:有提示语好不好?
生:好。
师:没有提示语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师:关键看你写的是什么人,用的是什么样的语言,对不对?
生:对。
师:所以提示语怎么用?谁来总结一句话。
生:我觉得可以在特定的环境中先写出一段环境,再写出他的语言然后配合着环境。
师:相当厉害。请问这个同学为什么这么厉害?是不是班上的语文高手?高手为什么一个人坐在最后?(众笑)我很少见到坐在最后一排的女生有这种状态。
师:她提到了一个词——环境,在这节课中环境非常奇怪,总共才600多字,开篇就写了环境,总共有这么多段,作家写的环境,语言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吗?
生:都是拟人的写法。
师:很难说,未必都是拟人。
生:语言基本上用很短促的,这样的话就可以烘托当时紧急的环境。
师:是的。这段语言为我们带来了恐怖的感觉,最恐怖的不是让你感觉灾难已经来临,而是让你感觉灾难即将来临。同学们,再好好看看这段话,你能不能读出那种灾难即将来临的恐怖感,有没有把握?
生:有。
师:来,请听音乐。
生读文
师:这段的环境描写是不是非常有助于你们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受啊?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出现的人物他一定是怎样的人物呢?就像刚才那位同学说的,我们未来写人不要单纯写语言,我们先要营造一种环境,然后再写,你觉得这个环境对人物形象有什么帮助?
生:我觉得描写这样危险的环境就可以反衬出人物的勇敢。
师:相当好。环境越危险,说明人物越勇敢。
生:就是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
师:这是我们二年级三年级就会的那个套路,必须要写,人必须活在一定的环境中。还有吗?每个问题都有不同的答案,我非常喜欢
生:还能烘托出当时环境的一种很紧张的气氛。
师:是的,整个气氛都不好了。
生:就是这个环境非常紧急,所以可以衬托出老汉的沉稳。
师:也是一种反衬。还有要说的吗?
生:在这么焦急的情况下,老汉还可以把自己的孩子留到最后,说明他没有私心。
师:来,你有什么想法?我特别想知道你的想法。同学们转过来,高手在这里。
生:我觉得这个环境烘托的也许不仅是当时情况的危急,可以体现出人们都是普通的表现,但是老汉表现的特别的特殊,他顾及到所有人的生命安全。
师:掌声鼓励。同学们照过相吗?那个相机有对焦的功能,所以当时所有的环境主角一出场,环境就淡化,主角未出场,环境就很鲜明,你会不会觉得写作文和拍电影是一个样子的啊?所以后来这部小说被拍成了电影。好的,同学们,环境重要吗?
生:重要。
师:短促的描写好不好?
生:好。
师:气氛照得行不行?
生:行。
师:请看《穷人》,好像有意来作对一样。中西双方,同样是小说,同样是环境描写,同样放在开篇,列夫托尔斯泰的环境描写却如此的绵长,从屋外写到屋内,写到每一个细致的角落,有影响你对人物的了解吗?
生:没有。
师:那么请问:环境描写到底是绵长好还是短促好?
生:我觉得这个要看实际情况吧,《桥》里面是要烘托出紧急的环境就要这么写,然后《穷人》里面就要烘托出另外的环境。
师:是不是我上完课你就学会说中间话?不过我觉得中间话说得很好。还有吗?
生:在《桥》这一课里面时间特别紧迫,所以环境描写得比较短;《穷人》里面这个桑娜焦急地等待她丈夫回来,所以时间过得很漫长。
师:太棒了。当你心里很急的时候,时间过得越慢,你很想熬过这个时间的时候,时间就跟你作对,对吧?你在享受这个日子的时候,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对吧?还有谁要说?
生:我觉得环境描写有利于衬托人物品格。
师:说来听听。
生:《桥》这课是为了衬托老汉的品质,《穷人》这课是为了衬托虽然他们很穷却很温馨的场景。
师:于是根据写作的需要,环境描写可以短促,也可以绵长。
师:有一个著名的武侠人士叫金庸,请看这样一句话。
生: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生读)
师:孩子们,记住这句话很简单,但把这句话迁移到写作中你可能要花一辈子,就是你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时而短时而长,短的时候就特别短,长的时候就特别长。现在只剩最后一个了。
生:情节。(生读)
师:这个是你们第一次遇到,请看我为你们摘抄的概念。
生:情节:通常由若干具体事件组成。小说中的“矛盾冲突”是形成情节的基础,也是情节发展的推动力。(生读)
师:情节中最重要的是——
生:矛盾冲突。(生读)
师:这个小说中有矛盾吗?
生:有。
师:什么矛盾?
生:老汉把所有党员排到最后,但是有人说党员也是人,在反对老汉。
师:这个矛盾还不够剧烈。
生: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一般人都会让自己的亲人先过去,但是老汉却把儿子留在最后。
师:这叫大义灭亲对吧?孩子们请看,非常意外,当你第一次读小说的时候,你读到结尾会不会意外?你第一次知道这是一对父子的时候,你会不会意外?直到今天你无数次读到这篇文章你依然感到意外,对不对?但是,所有的意外能不能改变这是一对父子的现实?
生:不能。
师:行。这么写,我来改一改,一开篇就亮明他们的身份。这个村子里的党支部书记,他有一个孩子也是党员,他们一起在这乡村里安稳地生活了半辈子,然后后面的情节都一样,怎么样?
生:如果一开始就亮明身份,我们的落差就没那么大了。
师:行,落差,追求艺术效果。
生:留到最后写可以给人一种悬念。
师:行,悬念。还有要说的吗?
……
师:同样的素材可以有不同的安排,但是,请看情节——
生:情节,展示着作者的构思;情节,影响着小说的品质。(生读)
师:倘若像何老师那么写,这部小说还有的看吗?倘若像何老师那么写,这个老汉的形象还能在你心中立得那么牢吗?
生:不能。
师:这都是情节安排的妙处。你们六年级了,不能再像小时候那样平铺直叙了。你们到现在读了这么多书,课内课外的,你们要学点本事走了,听懂了吗?
到了初中,你们所学的根本不够用,记住了吗?请看。当我们知道真相后,读起来完全不同。我们再来读一读结尾。
生读结尾,师指导朗读。
师:其实啊,不仅是这段话,就连刚才何老师读得很生猛的一段话你此刻再去看,都会读到落泪啊。你看,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个时候你再读这一段,你会不会读出泪来?因为你已经知道了他们的关系,所以当我们不知道的时候会把这句话读得异常生猛啊,是不是这样?孩子们,上过这样一节课,我也不求你们有多大进步,我希望你们在朗读优势上更进一步,好吗?好的,来吧,一二读。
生:情节、环境、人物。(生读)
师:其实啊,小说说白了就是在说人,情节、环境、形象都是为了在读者心中立人。我最后问你个问题:这么多的描写用一个词来形容老汉,你会用哪个词?因为我今天为你们准备了作家本人用的词,我看你们是否足够敏感。
生:善良。
师:行。再来。
生:不徇私情。
生:大公无私。
生:正义。
师:这些都是教参中的词语。同学们请看,这就是作家谈歌,他用的词是神圣、伟大。谈歌说啊,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则才够得上神圣?怎么样的人格才能称得上伟大?也许正是那种以群体利益至上的原则,把他人的生命凌驾于自己之上的人格,才能触及“神圣”和“伟大”吧!他笔下的老汉正是这种人,两个词,请铿锵有力地读。
生:神圣、伟大。(生读)
师:同学们,这是何老师送你们的离别赠言:走出《桥》,走进生活——依然会遇到那位“老汉”。无论是在汶川地震、新疆雪灾,还是南方洪水……自然灾害来临时,无助的苍生总能与伟大相逢!我们会看到普通却神圣的灵魂,那是“人”应有的模样!好了,这节课上完了,一个人的形象在你心中定格了吗?有样子了吗?那就再见吧,下课。
教学简案
一、目标导入
1. 认识单元导读
2. 认识小说学习目标
【解析:单元导读为我们确定了学习目标,让学习变得简洁、明确、有序。】
二、阅读,感受“人物”。
1. 畅谈,初谈“形象”。
2. 朗读,关注语言中的“形象”。
【解析:关注小说中的人物,从语言的角度入手,在“提示语”的把握中,触碰人物的形象。同时,通过互文对比,让这一方法不被学“死”。开放式的教学思路,为学生学习小说留下活路。】
三、阅读,关注“环境”
1. 小说开头的环境。
2. 关于“长”与“短”的辨析。
【解析:学习方法,又不把方法僵化。本环节教学,通过对比,让学生不断体验环境描写的方法、作用,不断只想小说创作的主旨。】
四、阅读,关注“情节”
1. 整体感知情节。
2. 借助朗读回到故事现场。
3. 集中指向对“人”的认识。
【解析:从人物形象到环境描写,再到情节把握,最后回到对人物精神的认识,本案的学习过程,是在小说故事中走了一个来回。】  
注1:了解和学习何捷老师的精彩课堂,请点击下面图片阅读:  

                  

注2:欣赏何捷老师《桥》教学视频,请点击下面“阅读原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