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松建《在柏林》(六上15课)教学实录及视频
更多语文名师精彩课例,
请点击阅读
小学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238节)
初中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66节)
小学各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至八单元名师经典课例(视频、设计、课堂实录)
于松建《在柏林》(六上15课)
教学实录及视频
第三届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活动
示范课 教学资源
课题:《在柏林》
年级:六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北京 于松建
实录与评析:广州市越秀区教师进修学校 黄莉莉
设计精妙展新意,阅读策略巧渗透
——《在柏林》(拟统编版六上)教学及评析
【教材分析】
《在柏林》是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篇略读课文,作者是美国作家奥莱尔,这篇微型小说堪称战争题材小说名篇中的精品。它以二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反映出战争对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文章在构思、表达上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选材视角,独具匠心。作家避开了枪林弹雨、战火纷飞的血腥战场,独具匠心地用“微镜头”从战争的后方截取了一个令人刻肌刻骨的场景,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带来的肉体痛苦和对心灵的沉重打击。读后使人心有余悸,深刻认识到战争在剥夺人生命的同时也无情的将人们的灵魂摧毁。第二,情节构思,拍案叫绝。作家前写车厢整体环境,制造氛围;中写老妇人数数、小女孩笑,引发质疑;后写老兵解释说明,车厢一片寂静,一脉相承。老兵的话语将故事的发展推向高潮,使一切的发展既感“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将悬念设置运用得恰如其分。第三,结尾戛然而止,意味深长。小说最后车厢内陷入寂静,这种可怕的寂静比振奋人心的呐喊更触动人心。车厢中人以及读者对战争灾难的深思,发人深省,回味无穷。第四,主题鲜明,呈现角度多元。文章从独到视角、鲜活形象、情节构思等多个角度呈现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苦难,读后无人不在强烈要求和平,但这一切的完成只用了360多个字,惜墨如金。综上所述,读懂小说,感受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和难以弥合的创伤是本课教学重点所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为“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小说,学生此前学过单元第一篇小说《桥》,能够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对人物的描写方法、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对《在柏林》这篇小说所描述的战争背景缺乏了解,战争远离孩子的实际生活遥远,同时,学生阅读微型小说少,对于微型小说的构思等了解不多,预计学生阅读本文时,在感悟作者多元呈现战争主题的手法,以及体会结尾处“静”的内涵方面会面临困难。因此将“关注情节和环境,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感受小说构思的巧妙”作为本课教学难点。本课通过学生自学交流,以单元中《桥》已有学习能力为支点,以《学习单》为抓手,帮助学生感受作家安排情节之“密”,选材视角之“微”,构思之“奇”,继而达成对本课教学重难点的理解和突破。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读小说,感受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和难以弥合的创伤。教学难点:关注情节和环境,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感受小说构思的巧妙。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环节一、激发兴趣,揭示主题
【设计意图】
建立阅读期待,同时为学生感悟作者构思,埋下伏笔。
环节二、自读发现,感悟主题
(1)梳理《在柏林》的情节。(2)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是什么?参考《桥》的情节梳理:
师:文中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的画面是什么?看看大家碰撞后是否有新认识。生1: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密密麻麻”。师:什么意思?哦,你是说这里的情节很密集?(生点头)生2: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妇人数数“一二三”。生3: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车厢里没有健壮的男子。生4: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车厢的寂静。生5: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兵走之前要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师让生把关键词语板书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
在学生组间交流中,发现小说运用紧密的情节来表现战争灾难主题的特点。
【设计意图】
在学生组间交流中,深度走进课文体会主题,在对比中感悟作者运用独特选材表现战争灾难主题的特点。
环节三、感悟起伏,体会寂静
生3 把“老夫扫视”放在最低点,把“车厢一片寂静”放在最高点。认为最低点是心情为之一沉,最高点是最让人心潮澎湃的地方。
【设计意图】
体会情节起伏,感悟读者心情与作者情节构思合拍,发现作者巧妙设置悬念,结尾戛然而止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板书
评析
广州市越秀区教师进修学校 黄莉莉
《在柏林》出自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略读课文,是一篇仅有360字的微型小说。可能是新入选的课文,新组合的小说单元,看起来特别新鲜带感。而且北京的于松健老师设计精妙新颖,兰州的学生聪慧善言,使得本课颇受赞誉,观后难忘。
一、教材解读见功力,目标定位促发展。
一堂好课首先得益于教师文本解读的功力。于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深刻而独到,抓住了选材视角独具匠心、情节构思拍案叫绝、结尾留白意味深长、惜墨如金呈角度多元这四大特色,把准了该微型小说的表达与创作奥秘。
一堂好课关键是确立恰当适切的目标定位。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两点:1.读小说,感受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和难以弥合的创伤。2.关注情节和环境,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感受小说构思的巧妙。这两个目标,遵循了小说的文体特点,聚焦于本文的表达特色,融合了单元的语文要素,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定位于学生的学习增长点,确实做到恰当,适切,且表述精准简约。
二、设计精妙展新意,阅读策略巧渗透。
要在阅读教学中教习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以促进阅读能力的形成,是统编教材最显著的特点。正如陈先云理事长所云,阅读策略不应该作为抽象的知识来教学,应该为促进阅读理解而教。于老师在引导学生读懂这篇微型小说的时候,有效地把连结、图像化、提问、找出重点、整合、推测、对比、理解监控等阅读策略渗透其中,由此培养学生“提取和整合信息”“进行推论”“形成解释”及“反思评价”的阅读能力,进而达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的教学目标。
其一,借助连结和图像化等策略,激活旧知,联系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启动先备知识,较好地理解小说关于二战的背景。(详见教学环节一)
其二,借助提问、整合和找出重点等策略,指导学生练习提取和整合文章的主要信息,监测和修正自己的阅读理解。(详见教学环节二)
其三,借助提问、推测、对比等策略,引导学生感受文章选材之独特,感悟读者心情与作者情节构思之合拍,从而深化对战争主题的认识,进一步体会微型小说设置悬念,结尾戛然而止的艺术特色。(详见教学环节三)
三、课堂生成有章法,阅读提升重构建。
于老师的教学精心设计,环环相扣。最难能可贵的是始终凸显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能把教师的所感所悟,通过词语表述、填写学习单、讲述最深刻的画面、摆放情节曲线等参与式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自然生成,在师生交流中共同构建,做到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提升阅读能力。
我以为,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至少有三:
其一,在梳理情节中,习得提取、筛选和整合重要信息的阅读能力。
其二,在提问对比阅读中,学会从选材、情节构思等表达的角度了解微型小说悬念设置的艺术特色,学会从多角度领悟主题的思路方法。语文阅读不能停留在读懂“写了什么”的内容层次或表层意思,要设法解码作者“怎样写”的表现形式的秘方,更要探讨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写作意图和艺术奥妙。
其三,通过摆放情节曲线的活动体验,深切体会到个人的阅读感受与作者设计情节的波折起伏密切相关;有意关注其共振曲线,能帮助学生细致体味文学阅读让人感动心动的审美感受,有利于培养敏锐细腻的语感。
当然,金无足赤,课无完美,本课还有几处值得商榷的问题,还有一些有待改善的空间。
其一,如果从略读课型来考量,我以为,该课的目标定位应增加体现略读课文要重迁移,重自主的教学元素。课堂教学也可以更加放手让学生对照《桥》,给更充分的时间,更开放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先学后教,在学生认知和理解的陌生处着力点拨研读。
其二、在学生梳理情节的环节中,我个人建议增加理解监控的环节,教师应及时反馈学生填写的误差,学生要有时间做好修改完善的功夫。整合信息的能力是学生必须过关的、最基础的阅读能力,也是小学第二、三学段的训练重难点,需要结合课文有机融合训练,需要加大力度反复练习,否则无法落实到位,扎实推进。
其三,有评论说不可忽略语文教学的情感熏陶。文道合一,以情动人,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征,如果本课教学能设法把学生带入对战争带来的苦难和伤害的沉痛和伤痛的感情氛围中,那么,学生对战争造成灾难的主题理解就会更有共鸣,对文本艺术表现力的感受就会更受震撼。我以为,基于文本对战争带来的深重苦难是以发人深省的微镜头小事件来表现,于老师以“寂静”来催发深思的感情基调是有依据,有分寸的,在看似波澜不惊的寂静沉默中思考感受战争的创伤,其情绪撞击并不亚于嚎啕悲怆。
总而言之,本课的设计与教学瑕不掩瑜,可圈可点处很多,值得推广学习。
本期资源转自人教网小语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