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冯晶晶《京剧趣谈》(六上24课)教学实录及评析

开门送红包,不抢白不抢
——双十一京东大礼包来啦!

更多语文名师精彩课例,

请点击阅读

小学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238节)
初中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66节)

小语各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名师经典课例(视频、设计、课堂实录)

小语各年级上册前两单元名师经典课例(视频、设计、课堂实录)

小语各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师经典课例(视频、设计、课堂实录)

小语各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名师经典课例(视频、设计、课堂实录)

小语各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名师经典课例(视频、设计、课堂实录)

小语各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名师经典课例(视频、设计、课堂实录)

小学各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至八单元名师经典课例(视频、设计、课堂实录)

统编教材中的革命传统教育精彩报告及经典课例

小语各年级下册一至八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冯晶晶《京剧趣谈》

教学实录及评析

(来自杭州市卖鱼桥小学)

特邀专家










王自文,浙江省特级教师。拱墅区教育研究院教学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评价部主任。

许珂,拱墅区小学语文教研员。

王红霞,拱墅区小学语文教研员。


张迁,杭州市卖鱼桥小学语文教师。个人教育箴言:愿我是那盏小小的橘灯,虽不明亮,却燃烧着星星之火,温柔地照进你的生命。


冯晶晶,杭州市卖鱼桥小学语文教师。个人教育箴言:多一份赏识,就多一份成功的希望。





教材简说





《京剧趣谈》选自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语文要素为“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作为一篇专业性和文艺性都很强的略读课文,文章不仅介绍了京剧的常识,还用到了一些“陌生化”的表达。本设计旨在通过“研马鞭”、“研亮相”感受文章的内容之趣,通过“研语言之趣”品味文章语言,并在“京剧趣谈”中运用习得的表达介绍京剧。




课堂实录





《京剧趣谈》教学实录 

冯晶晶




情境导入





师:展示中国风采,讲好中国故事。欢迎来到亚运学生记者训练营活动。如果让你向世界介绍中国,你会介绍什么?

生:介绍美食。

生:名山大川。

生:好玩的。

师:除了,好吃的好玩的,我们还可以让文化成为一张对外交流的名片。有一位老先生,他就以京剧为名片,向世界介绍了中国,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京剧趣谈,学一学如何介绍京剧。

师:通过预习,大家知道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京剧——

生:马鞭和亮相

师:让我们先一起去了解马鞭。





研读“马鞭”





师:根据步骤,完成任务一

(交流)

生:实在的道具有马鞭、鞋底、酒壶酒杯;虚拟的道具有马、针线、饭菜酒水等。好处是给演员无尽的表演自由,十分符合中国的美学以及马鞭本身具有装饰的美。

师:不错,看似不起眼的道具,却有极大的作用。接下来请你选择一种你喜欢的道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演一演,说一说。

(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纳鞋底、骑马、饮酒等场景)

师:这样的表演,让你有什么感受?

生:好玩。

生:有趣。虽然没有道具,但是我还是感受到了骑马驰骋的场景。

生:随便怎么演都可以,不用担心被针扎到,表演很自由。

师:是啊!这就是文章中所说的——“无”远远胜过了“有”。凭借我们的联想和想象,这虚拟的道具反而给我们创设了更多的精彩场景,这就是京剧表演艺术中的虚实相生。(板书:虚实相生)

师:舞台是有限的,但是京剧表演者的智慧是无限的。这种时空处理上的虚拟性和灵活性,正是京剧的艺术特色之一。





研读“亮相”





师:京剧的魅力可不只表现在道具上,还表现在——亮相。请同学们根据任务二的要求,研究亮相的奥秘。

师:请你根据表格内容,介绍亮相。(生交流)

师小结:我们发现,亮相分为两类——动态亮相和静态亮相,看来,在京剧表演中,也十分注意动——静结合的表演艺术。(板书:动静结合)

师:亮相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观看一段视频,感受一下。(出示视频)

师:这样的亮相,让你忍不住感慨——

生:太精彩了!

生:这棍子耍得密不透风,演员武艺实在高强!

生:京剧很有趣。

师:此时此刻,你是不是已经忍不住想把京剧介绍给大家了呢?那我们先看看作者是怎么把京剧介绍得这么有趣的!





研语言之趣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可了不得。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生齐:徐城北。

师:他可是京剧研究的专家,宣传介绍京剧的大咖。

呈现资料:徐城北,多年专注京剧艺术研究,著书40多本,被译为多国语言,他介绍京剧通俗易懂,深受大家喜欢。他的作品成为对外宣传京剧艺术的通俗读物。

师:请大家快速读文章,发现他介绍语言的有趣之处吧!

小组汇报1:(分角色朗读)我们小组感受到了一问一答之趣。作者假设小孩子或者外宾提问,然后再回答解惑。不仅能引发读者的思考,而且给人感觉很活泼有趣,有一种变化感和幽默感。让人愿意读下去,听下去。

师:你们的朗读和点评真精彩!作者的这一问一答真妙!我们一起读一读,体会一下。

(男女生合作读。)

小组汇报2:(合作朗读)第一段“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运用了排比,例举了很多种马鞭的使用方法,又简洁,又直观。

小组汇报3:(合作朗读)《亮相》的第一段,不仅描写了具体的情景,还写了观众的紧张反应,让人身临其境。我觉得我们在介绍的时候,也可以用上这样侧面的描写方法。

师:看来大家都已经学到了介绍京剧的妙招!有趣的介绍对象,有趣有味的介绍方式,怎么能不让我们成为一个宣传介绍的高手呢?


京剧 “趣”谈





师:了解了京剧,学了介绍方法,我们训练营的同学们,是不是也能试试把京剧介绍给大家?

小组1展示:(学生分别表演了骑马、纳鞋底、饮酒等动作)在京剧表演中,通常会采用一些虚拟道具来进行表演,并且一点儿也不影响观众的理解。

小组2展示:(小组合作汇报)我们介绍的是京剧中的脸谱。京剧脸谱,是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特殊化妆方法。京剧脸谱色彩十分讲究,不同含义的色彩代表不同的性格。你们知道红脸代表什么吗?(其他生答)对的,红脸表示忠勇侠义。比如《单刀会》中的关羽,其脸谱为揉红脸,表示忠勇,“红脸忠勇”说法即由关羽脸谱而来。

小组3展示:(小组合作汇报)对于脸谱我们小组有补充介绍。京剧脸谱以“象“夸张性”著称。黑色一般表示直爽刚毅,勇猛而智慧。白色一般表示阴险奸诈,刚愎自用。紫色一般表示刚正威武,不媚权贵。听了这样的脸谱介绍,我不禁还想起了一首歌——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全场掌声)

师:同学们的介绍实在太精彩了。你们都是王者小记者!宣传京剧的任务就交给你们了!




全文总结




师:京剧作为我们传统戏曲的代表,它在艺术表现上有许多高妙之处,也承载着前人的智慧。这种虚实相生和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在我的诗词文章等很多地方也出现过,是否符合中国的传统美学。京剧,本身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生齐读,结束课堂:

呈现课件: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习近平







专家点评





王红霞,拱墅区小学语文教研员





接过许老师的话茬,我也跟大家聊一聊今天观课的一些感受。喜欢到卖小来,有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因为卖小的老师和学生有一种魅力和活力,深深地吸引着我。上个礼拜的杭州市赛课活动,放在卖小文汇校区举行。我相信整个杭州市在看直播的,或者是现场的老师都能够感受到卖小孩子在课堂上的那种自信、大方,那种思维的敏捷,这跟我们老师平时课堂中点点滴滴的教学是分不开的。第二个原因是我总觉得到卖小来就是赴一场学习的约会,因为我们卖小的教研主题或是教研的内容总是走在课改的前沿。第三个原因是我觉得来卖小参加教研活动总会引发我的很多思考。罗校上个星期在杭州市赛课活动后做了一个短报告,里面说到了一个词——“深深卷入”,我觉得我也有一种被“卷入”的感觉。所以,非常高兴能够来卖小跟我们语文组的老师面对面地聊聊课。今天冯老师的这堂课,板块是非常清晰的,紧扣卖小教研主题“任务型学习”。从任务切入,我觉得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讲。 



第一,开始就创设了一个大的任务情境——“杭州市2022年第19届亚运会双语学生记者训练活动”。创设这样一个情境的目的是什么呢?我想她的目的就是要激活学生对于今天这篇课文学习的一个意义的认知:学了这篇课文,我就可以来介绍。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意义。

第二,通过四个任务板块来推进学习过程。第一个任务是“研马鞭”,第二个是“研亮相”,第三个是“研语言之趣”,第四个是来展示“京剧趣谈”。通过这样四个任务环节,一环扣一环的推动,让孩子们从简单的“从文本中直接提取信息”,到品味文章言语的形式特点,体现出由浅入深的课堂学习路径。我觉得这个想法非常好,课堂的实施也具有一定的效果。

第三,评价的及时呈现。我们的孩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老师都会有评价的跟进,特别是到最后“京剧趣谈”这个环节的时候,老师出现的“青铜小记者”“黄金小记者”“王者小记者”,三个等级都有不一样的评价标准。“青铜”要讲清楚;“黄金”要讲具体;“王者小记者”要讲生动。这样的一系列评价细则的制定,我想一定是出于对全体学生都能去“够一够,摘到桃子”这样一个想法的最终落实。

整堂课听下来,我觉得总体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我在课堂上看到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身份表现。

首先,课堂有非常多的学习空间。因为每一个任务的推进,老师都不是自己先讲,而是让孩子们根据这样的一个任务,先去复习,先去讨论,先去研究。然后,通过汇报,通过交流,老师随机地、及时地跟进点评,这就让学生有了一个比较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再是,老师创设了一个比较宽松的,充满弹性的展示空间。今天我们卖小六年级这个班,应该说呈现出来的学习状态是非常棒的。刚才许老师讲到,汇报时学生表现出一定的范式:我们小组怎么样?接下来由谁来汇报?这就看出老师在平时的课堂中是有在落实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文化的。而这,在评价过程中也有表现。

还有,卖小的孩子,个性非常凸显。今天最后那个孩子他唱了一曲“蓝脸的窦尔敦”,获得了我们的满堂彩,这就是学生学习的状态。我觉得我们的课堂就应该是这样很宽松的,让孩子们能够展现他们个性特长的地方,学生敢说、敢想、敢表现。所以,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从学习的表现来说,我觉得今天这堂课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那么接下来,我们谈谈怎样把课堂的细节处理得更好。我想跟老师们先回到我们这一组课文来。

这个单元是我们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我把它定位成“审美单元”,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我去理过我们的统编教材,关于审美的专项单元不是很多: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可爱的生灵”,语文要素是“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自然之美”,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自然之趣”,下册第七单元“异域风情”,要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再就是我们六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艺术之美”,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老师们,我们说语文的核心素养有四个领域,但其中“审美的鉴赏和创造”往往是被我们忽视的。我们去观课,去听课,可能更多地关注语言和思维,审美往往是作为一个附庸存在。我们的审美当然不能够离开思维,离开语言,但当我们进入审美单元的学习过程时,我们能不能把“审美鉴赏和创造”再做得足一点,再想得多一点呢?




1

第一个思考,我们能不能在细节或者任务布置上做一些调整,让孩子深度体验艺术之美?




比如今天开场的时候,老师创设的情境大任务是“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双语学生记者训练营活动中,你要介绍中国的什么?”老师们还记得孩子们的回答吗,第一个孩子站起来说美食,第二个站起来的学生说旅行,我好像没有听到孩子们马上就能够点到介绍中国的国粹——京剧,感觉回答在外围绕圈。那我们的情境创设能不能更聚焦、更直接呢?

“同学们,2022年我们杭州要承办亚运会,卖小接到了一个上级部门布置下来的任务,我们要介绍中国的国剧——京剧。”

直接进入任务情境。

“如果你想要介绍我们的国剧京剧,把它介绍清楚,你觉得应该怎么介绍?”等孩子发表看法后,老师小结“看来京剧真是博大精深啊!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京剧艺术的研究专家徐城北写的《京剧趣谈》。大家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就可以从一个京剧的门外汉成为一个初级的京剧戏迷。”

这样一来,是不是把这篇课文的学习意义点明了?教学不要绕,等大任务提出以后,老师的整堂课推进都是为了介绍好京剧展开:学习文章怎么介绍的,然后让学生通过品读、通过想象,对京剧的亮相艺术、道具艺术有一定的感知,最后引导他们将课文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来介绍。这个时候,我们再来评选“青铜”“黄金”“王者”解说员。到这里,刚才许老师的点评也给我一些启发,因为任务情境要有真实性,那老师最后可不可以利用抖音、微信这种视频平台,将孩子的介绍登上去、发出去,让家长们、网友们来点赞,这样的话,可能我们大任务在任务情境之下的任务推进和最后的评价就能够实现一致。




2

第二个思考,我们的语文要素应该如何落实?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京剧艺术美,是我们这堂课的任务。但今天任务不少,我却一直没有感受到语文要素在哪个环节落实了。虽然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是我们说略读课文教学是“粗中有细,略中有精” 的。粗读以后,我们知道课文写了两大方面的内容,那其中的哪些内容是需要精读的呢?比如,第一个内容里面的“马鞭”。虽然这部分其实都在讲道具,但老师们有没想过为什么作者的取名就叫“马鞭”,而不是“道具”呢?今天孩子们填表格时,都关注到了“酒杯”,关注到了“鞋”,却很少有孩子关注到了“马鞭”,直到最后一个孩子起来,才终于说到了“马鞭”。但老师们去读课文,从详略来看,“马鞭”才是这个片段、这个篇章的重中之重。作者就是通过“马鞭”的介绍来引出其他道具的介绍,那么我们的重点研读是不是应该在“马鞭”上?

另外,在学习“马鞭”这个片段,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句子,我们需要抓住:这种尴尬——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这句话要牢牢地抓住,它的作用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这个句子,“马鞭”这个片段的研读就有了抓手,解决得彻底,解决得无比漂亮,那它是怎么解决的?无比漂亮又体现在哪里?孩子们通过研读就会发现:“马鞭”体现了中国的美学,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倾向;它的表演非常自由;它的本身具备装饰美。老师要让孩子们去读,读了以后还要抓住一个点,我们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这里有一个点就可以展开想象,哪里呢?“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台手就走了一百里。”今天课堂上孩子说到了这个句子,它用了排比的句式,把“马鞭”作用,或者说它在舞台上那种表演的效果表现出来了。那这里能不能这样引导:“孩子们,马鞭还可以干什么呢?”出现三条甚至四条横线,让孩子们想象着填。我觉得“趣”谈嘛,教学时老师也要有一些道具,比如拿一条马鞭来,让孩子们拿着马鞭演一演,甩一甩,拍一拍,挥一挥,甚至给他看一些经典的、京剧的片段。从语言学习到体验学习,“马鞭”虽然表演形式是虚拟的,但它这样的特点就到孩子们心里去了——真有趣,真好玩!而剩下的几个道具则可以略做,最后总结出道具的特点就是“虚实相生”。这样一来,我们的语文要素是不是就落实了? 




3

第三个思考,老师能不能提供多一点的资料、视频,让孩子们对京剧的文化意识有更深的了解呢?




这点今天晶晶老师也是有在做的,比如脸谱的出示。但我希望做得更加精准,特别是在“亮相”这个片段。记得我小的时候,电视机还是黑白的,里面有几个频道,一天到晚放戏剧,我记得《三岔口》这个片段是“亮相”非常经典的片子。他们(演员)在摸黑的过程中,两个人打来打去,然后突然停止,全场寂静。虽然我不是京剧爱好者,但这个片段我真是印象深刻。而《穆桂英挂帅》中,穆桂英就是拿着马鞭在英姿飒爽地跑的。所以,我们教学的支架要精选,让孩子们一拿到就明白:噢!原来这就是“亮相”!这是动态的亮相,这是静态的亮相。支架也可以更加经典一些,因为我们的京剧有那么多的唱腔和流派,老师可以从中挑选一些最经典的片段,进行文化熏陶和渗透。通过背景介绍,文化熏陶,再加上语言文字的琢磨,《京剧趣谈》的“趣”会真的到孩子的心里去,最后他就能把课文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进行介绍了。

最后是福利时间,最近各大电商平台大促,京东11.11红包发给大家,非常实惠,现在开始到11.11每天可以领3次,红包可以直接抵扣商品货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