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1'"
3
1'
4
123456
5
kN
6
朱令
7
@调研纪要
8
张靓颖
9
抖音
10
鱿鱼游戏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1'"
3
1'
4
123456
5
kN
6
朱令
7
@调研纪要
8
张靓颖
9
抖音
10
鱿鱼游戏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鱿鱼游戏2》今天下午四点开播,网友无心上班了,导演悄悄剧透
人民日报征集“中美友好合作故事”,令人感奋
刘恺威近况曝光,父亲刘丹证实已分手,目前失业在家,没有资源
紧急通告!三高的“克星”终于被找到了!!不是吃素和控糖,而是多喝它....
话费充值活动来了:95元充值100元电话费!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寻找那个让自己目瞪口呆的“我”——读李镇西老师《教师的解放与超越》随想(1)
Original
追梦教师袁建国
追梦教师袁建国
2024-03-18
寻找那个让自己目瞪口呆的“我”
——读李镇西老师《教师的解放与超越》随想(1)
元月4日上午,在微信群里看到一则消息,是2023年大夏书系读书节1-2月线上主题共读活动,阅读书目是李镇西老师的《教师的解放与超越》,想着自己近来疏于阅读,便欣然报名参加,当日便开始了阅读“打卡”。
今天分享前两部分【观念】【突破】的阅读打卡,前两部分目录如下:
自序:“掏出心来”
【观念】
教育的“初心”在哪里
教育要有“儿童视角”
无论什么高科技手段,都不能取代教育中“人”的气息
考试分数是不是学生的隐私
学生需要尊重和保护的不仅仅是分数
“人”才是最终的目的
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做到了吗
只要“目中有人”,就是素质教育
教育,请撕下眼花缭乱的标签
急功近利是教育的天敌
未来,教师会消失吗
【突破】
做一名“肢体”健全而精神饱满的教师
老师你也许不知道,有时候恰恰是你追求的“可操作性”害了你
几十年来,我一直喜欢“非课题研究”
当老师可能是需要某些天赋的
下面是每日“
打卡”的文字
实录
(本文标题就来自元月8日的打卡):
元月4日:掏出心来
李镇西老师“掏出心来”与我们交流,我们也应该“掏出心来”与这本书交流,与教育交流,与学生交流,与自己的内心交流,让教育见天见地见学生,让自己真心真意真性情!
元月5日:儿童视角
今天,我们的教育缺乏的不是“教师的大脑”,而是“孩子的心灵”,因此,“儿童视角”是多么宝贵呀!
元月6日:教育,离不开“全过程深度浸润”
最近清华大学的“全过程深度浸润”火出圈了。其实早在几十年前,李镇西老师就是这么做的。如果还需往前追溯的话,这也正是孔子的做法。
可见,“全过程深度浸润”只是一种教育常识。
关于这种理念,李镇西老师是这么说的:
教育者更应该有充足的精力对准学生及其父母的精神世界——面对面的谈心、家访,还有手拉手的远足,甚至完全融为一体的摸爬滚打……这些“古典”的方式永远不会过时,而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教育还原成“关于灵魂”的事儿。
——何其朴实,又何其深刻!
元月7日:教师应该有“请向我看齐”的底气
教师应该有“请向我看齐”的底气,如果没有,那真是应了网络上流行的教师痛斥家长的一句话:“自己是一摊烂泥,却恨铁不成钢。”不过这时的教师,已经变成了被“痛斥”的对象。
只要我们具有了这种底气,那么优秀会离我们越来越近,按照李镇西老师的话说:“别说学这个学那个,我们就做一下让孩子做的事,好好想想给孩子们提过的做人要求,然后认真做到,那么,我们每个人都堪称圣人。”
是的,李老师没有说错,我们都将“堪称圣人”,但前提是敢于对学生说:“请向我看齐!”
元月8日:寻找那个让自己目瞪口呆的“我”
半生蹉跎,值得自己“目瞪口呆”的事情也经历了一些——这里的“目瞪口呆”,按李镇西老师的文章原意,当指令自己骄傲的成绩或者成长。其实即便是“居功甚伟”,也不应该躺在所谓的“功劳簿”上度过余生,何况我一个籍籍无名的草根教师?草根校长?
一个不想浑浑噩噩度过余生的人,当如李老师所说的,要“寻找那个让自己目瞪口呆的我”,只要不懈努力,每一个人都会找到!
加油!
元月9日:做一名“肢体健全”“精神饱满”的完整教师
李镇西老师说:爱心是灵魂,实践是双腿,思考是大脑,左手“阅读”,右手“写作”——这就是一个“肢体健全”而精神饱满、完整的教师。
与这个标准相比,我是一个“不完整”的教师,因为我有许多“短板”,特别是教育实践。
新的一年应有新的目标,我的目标便是本文的标题。因此在新的一年,我要保持一个爱心,争取多一些教育实践和思考,多一些阅读和写作。
加油!
元月10日:如何看待“可操作性”?
在李镇西老师《老师你也许不知道,有时候恰恰是你追求的“可操作性”害了你》一文中,李老师指出“有时候恰恰是你追求的可操作性害了你”,对这个观点,我深有同感。
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可操作性”呢?我想说明两点。
第一,我们自己的具体工作必须具备“可操作性”。如果“不可操作”,工作仅是停留在思考中、字面上,工作将不会取得任何进展。
第二,学习专家的专著,聆听名师的讲座,也应该落实到“可操作性”上。当然绝不是照搬照抄,而应该将专家们的理论和实践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结合起来,寻找那些适合自己的“可操作性”的东西。这种“结合”应该有取舍,有借鉴,有创新。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结合”呢?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考量:
一是从案例本身考量。那些可以拿来就用,一用就灵的具体做法,我们为什么不拿过来直接用呢?
二是“道理”的角度考量。某件事专家是这样做的,我们要思考他为什么会这么做,想明白其中蕴涵的道理,这样我们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
三是从“人性”的角度考量。我们在从“道理”上考量的同时,不妨从“人性”上进行深度思考:为什么我没有想到这一步呢?为什么我没有这样做呢?有没有个人内在的问题需要解决?如此,我们的思考就会更加深入。
个人所思,敬请指正!
(未完待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轻触阅读原文
追梦教师袁建国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