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洁:做班主任30年却热情不减,只因我牢记这3串数据
于洁:
做班主任30年却热情不减,
只因我牢记这3串数据
好多人问过我一个相同的问题:你做班主任30年,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是啊,大家都有点避之不及呢。学校、家长、学生,千头万绪的事,这班主任工作呀,还真的不好干。
我怎么坚持下来的?如果我回答“情怀”“热爱”,你一定叹口气说:算了,不想听了。
那我要是说点别的呢?比如“我在教育中牢记的3串数据让我不怕做班主任”,你想不想听听?
第一串数据:52%+48%
第二串数据:20%+80%
第三串数据:55%+38%+7%
心理学教授艾伯特·麦拉宾通过10年的系列研究,分析口头和非口头信息的相对重要性,得出麦拉宾法则:
人们对一个人的印象,只有7%是来自于你说的内容,有38%来自于你说话的语调,而55%来自外型与肢体语言。
说话时,“说了什么”只能传达7%的信息,而其他的“语气、声调、速度、外形、肢体语言”却能传达93%。
你想到了啥?比如你苦口婆心指责一个学生的犯错,你嘴巴里滔滔不绝的都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和校规校纪,可学生似乎没有什么反应。
现在你明白了吧,你一箩筐话只有7%进他耳朵了,他更多的是听到你的愤怒的语气语调,看到你紧缩的眉头、严厉的表情、指手画脚的动作。
心头一惊对吗?难怪青春期的孩子会对父母说“你好烦”,难怪学生听你的话这个耳朵进去那个耳朵出来,他已经很耐住性子听你啰里啰嗦了。
难怪你觉得你复习的时候冷饭炒了一遍又一遍,结果考到一模一样的题目学生还是错了一大片。你以为你讲的他们真的听进去了吗?
那怎么办呢?科研成果表明,在人类所有的感知信息中,视觉信息占到了83%以上。那就充分利用这一个数据,与其让学生坐着听,不如让学生边看黑板边动笔写。这才是老祖宗说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正确打开方式!
我想起魏书生老师当年让学生写犯错说明书,把自己犯错时内心世界的矛盾斗争进行描摹剖析,越细致越好。这样的自我复盘、剖析、自省,远远胜过老师的千言万语。
和自己孩子、学生讲道理时,先不要急着张嘴就来,更不要引经据典滔滔不绝,你需要经过深思熟虑,再用最干脆利落的话表达,写在纸条上留言板上更好。
看到学生犯错,想喊过来要开始说教时,你可以先深呼吸6秒,去倒杯水、批几本作业,等自己的火气平静下来了再好好说话。可以让学生坐在身边,拿张纸把自己想说的写给他看,让他也在纸上写自己的话,就像面对面发微信一样,无声无息却又把该说的都说了。
这个方法估计能让他消停个三四天,下次如果犯错可以再来,磨呗,坚持到他毕业的那一天。此处适合吟诵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下半阙: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我把教育中熟记的三串数据告诉您啦,您曾经沮丧的困惑的心情有没有好一点呢?估计20%的老师会好一点了,可能还有80%的老师看了没啥感觉。
您可以把那三串数据写一写,估计以后遇到事的时候会念念有词、心态平和很多哦。要是真遇到油盐不进的,你就举手投降说:48%遇到52%了,输了输了。默默疗伤、再悄悄努力呗,还能怎样呢?
不知不觉间,你就会从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变成一个沉稳平和的老教师了~
于洁老师专著《我就想做班主任》,全网最低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