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概念落地课堂的8个有效建议

大概念落地课堂的

8个有效建议

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伴随一生的能力,在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时代进退自如,这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所在。而培育核心素养的教学不是碎片化知识的死记硬背与重复刷题,而是注重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与迁移。

在此基础上,大概念的引入和应用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为转变知识本位的教学方式、架构学习内容及革新课堂教学实践提供了有价值和可操作的概念工具。

但老师如何充分理解大概念,如何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以大概念为核心的教学与学习等问题,成了当下教学行为转变的关键。

综合不同学者的观点,并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小学数学为例,我们总结了大概念提取的八条路径。



1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因此,原则上所有大概念的提取都要参照课程标准,不仅如此,从课程标准中可以直接提炼出大概念。
比如: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在提取大概念时,都非常具有指导性。

2
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科应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与课程标准一样,对教学具有指导性作用。因此,大概念也可以从学科核心素养中提取。

比如:我们可以根据学科素养提炼出小学数学“测量”板块的大概念——度量,总结出度量的基本框架,为小学数学“测量”教学中大概念引领教学提供思路。


3
专家思维

因为大概念是反映专家思维方式的,因此,专家思维也是大概念的直接来源。

比如长方体的棱长涉及长方体的特征,要引导学时思考点、线、面之间的关系,而正因为这样的特征,所以可以抽取“长+宽+高”作为长度单位……这样的思考,就体现了专家思维,并且构成大概念的网络,慢慢地,学生头脑中的数学抽象、数学建模等素养就能形成。


4
概念派生

大概念与大概念之间是相互关联和派生的,因此,也可以通过派生或总结的方式来产生大概念。

比如:如“认识厘米”“角的度量”等分属于长度单位认识教学和角的单位认识教学,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认识厘米”的本质、“角的度量”的本质;引导学生经历创造“厘米尺”“量角器”等测量工具的过程,让学生形成一种认识——所谓“测量”,就是看被测量对象中包含多少个测量单位。

学生有了这种认识,就能用“包含除”这样的一个大概念来进行数学新知的自主建构,如“长方形的面积”就是看长方形中有多少个面积单位,“长方体体积”就是看长方体中有多少个体积单位,“物体的质量”就是看该物体中包含有多少个质量单位,“时间的多少”就是看时间流中包含多少个时间单位,等等。借助于“大概念”,能将相关的数学知识关联起来。

5
生活价值

思考学校教学和真实世界的联通点。比如,在学面积和体积的内容时,发现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计算面积和体积。

比如房子的面积通常是被告知的。而不是自己测量的。而当我们置办家具时,厂商几乎不会标注床的体积,一般会告知顾客这是一米五的床还是一米八的床。因此,这里就涉及建模的大概念“根据具体的问题,抽取关键数学特征进行建模”。


6
知能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也可以向上提炼为大概念。

比如,“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的知能目标可以上升为“单位是将整体转化为部分,使之可测量和可比较的统一工具”的大概念。


7
学习难点

学习难点既包括学校中的难题,也包括未来生活的难点,学习难点往往是学生最难以理解的,也正因为此,剖析学习难点往往就能发现大概念。


8
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对学习行为和结果的反思,而这种反思也有利于发现目标出现的偏差,厘清大概念。

以上揭示了大概念提取的八条路径,需要指出的是,在很多情况下,大概念的提取是几条路径共同作用和验证的结果。因此老师们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提取学科的大概念。


2023小学课程周数学学科峰会以大概念与核心问题的提取、大概念与学习任务链设计、大概念与学习活动设计、大概念与表现性评价设计四个方面,帮助老师理解大概念落地的方法与策略。


(来源丨新校长传媒)

=======================================

特别推荐:徐洁老师力作
《基于大概念的教学设计优化》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