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乐芬《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三上4课)课堂实录

王乐芬《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

(三上4课)课堂实录


(来自琳侃侃 董琳是我)

课程记录




01

直接导入知诗人

1、指导朗读:不拖音

2、解释题目:《山行》在山上走,《赠刘景文》送给刘景文的一首诗。

3、读诗歌内容。

(1)诗中三个人物——杜牧、刘景文、苏轼

(2)学生说已知

苏轼:号东坡居士,发明了东坡肉、1000年前的西湖文化大使(特殊场景下的特殊巧合)、赞颂西湖的诗——水光敛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是晚唐的诗人,他和李商隐在一起,就叫小李杜。

教师引导“李杜”:李白和杜甫

刘景文:大将军的儿子、苏轼的好朋友。苏轼称他为无双国士、慷慨奇人。

教师引导从评价猜一猜他是个怎么样的人?——大方的人、独一无二。

理解“国士??——终南山就被称为国士,一国之中最有才华的那些人。

02

引导发现观诗景

1、指名读课文,指导朗读”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2、整体感知:你有没有发现他们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秋天

3、自读文本,从哪些景物中发现这是秋天的呢?把那些景物圈出来。

教师要求:自己放声读先读再圈,按照自己的节奏读,才有自己的思考。

3、做阅读小侦探,说发现:

出示第一首《山行》,说发现

(1)霜叶红于二月花。

——叶子的颜色——红色

——霜——生活经验、《百科全书》——深秋

(2)停车坐爱枫林晚,

——秋天的枫树是最好看的。教师引导到秋天的霜叶那么美,

(1)教师引导看注释——注释可是一个宝,千万不要忽略它。引导学生说不一样的发现

注释一:寒山是深秋时节的山,

秋时节的山才叫寒山。

教师总结:古代的语言到今天很多时候发生了意思的变化,要学会读注释。

教师引导想象画面”寒山“,这座深秋的山是怎么样的呢?山形、山色,跟我们平时的春天夏天一定有不同。——秋天,草木凋零,这就是秋天的景色。

齐读前两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4)这座寒山之上,还有什么景物?弯弯曲曲的小路,都结上了霜,山腰上面有白云,白云后面还有人家。

教师总结:这座秋天的深秋时候的山,它既有秋的寒气逼人,又有缭绕蒸腾的白云,所以他还有几分生机勃勃。

教师补充板书”秋景“

出示第二首诗《赠刘景文》

(1)你又在哪里发现了秋的景色?

”荷尽已无擎雨盖“

——想象荷花凋落的荷塘,理解擎雨盖

——图片对比夏日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总结:挨挨挤挤的荷叶却已经凋零,变成了”荷尽已无擎雨盖“,这就是浓浓的秋色秋景。

”菊残犹有傲霜枝“

结合孟浩然写菊花的诗句——待到重阳日,还来旧菊花。理解深秋时节。

“最是橙黄橘绿时”

秋天就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所以橙子黄、橘子绿也是秋天的景色,

男女生分组齐读两首古诗。

03

不断追问悟诗情

默读古诗,思考哪些哪些才是作者的最爱?

(一)理解《山行》

(1)学生指名回答:“霜叶红于二月花”,齐读。

(2)教师追问:这霜叶真的比二月的鲜花更美更好看吗?出示二月桃花、迎春花、山茶花的图片,带动学生思考——跟这二月的鲜花比,为什么诗人却觉得这霜叶比它们更好看?

感受里边蕴含诗人特殊的心情。——写诗就是在写自己的心情。——教师板书“情”

学生:高兴——教师补充:走在这清冷的秋山之上,忽然眼前出现了一片红艳艳的枫林,

我给你一个更好的词惊喜。

学生:喜悦——教师补充:白云缭绕的寒山中,突然出现一片枫林,世人心情喜悦。白云缭绕,枫林似火,这一白一红,形成了一副山水画。

教师引导:秋天百花凋零,二月的鲜花你还能看到吗?

学生回答热烈。

(3)教师总结:热烈这个词好,红的那么热烈。秋天本来是百花凋零的季节,但是你看这里却有热烈的像火焰一样的枫叶,

这些枫叶是怎么变得那么红的呢?——霜叶。

引导对“霜叶”的赞美,这就是他最爱霜叶的缘由,不怕霜冻,不怕严寒。却在百花凋零的秋天,绽放出自己生命最美的红色,它不就像是我们心中的一位英雄吗?

——砥砺前行的英雄。

(4)理解诗情再读全诗。

(二)理解《赠刘景文》

(1)苏轼眼中最美的秋色又在哪里呢?——最是橙黄橘绿时。

结合图片理解秋天的收获,积累词语“五谷丰登 春华秋实 瓜果飘香”——齐读词语,学生改编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五谷丰登时。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瓜果飘香时。

(2)一首赠诗,作者到底想说什么?

古人以诗交友,诗中饱含着浓浓的情意。他到底想跟刘景文说些什么呢?

教师引入刘景文人生经历:刘景文是大将军刘平之子,他爱书成痴,满腹的才华。所以苏轼才称他为慷慨奇人,无双国士。但是刘景文这一生的命运可以说是极其坎坷,他一直得不到朝廷的重用。直到他跟苏轼相遇的时候,已经58岁啦,却只当一个小小的地方官。58岁对古人来说已经进入了人生的秋天甚至是冬天。面对这样的刘景文,苏轼到底想借这首诗告诉他什么呢?劝慰他什么呢?开动你们的聪慧的大脑。请你在这张小练笔上写几句,苏轼到底要劝慰刘景文什么呢?他要勉励他什么呢?写一写。

课件出示开头:刘兄呀,刘兄。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教师点评——苏轼的知音,对刘景文的劝慰。

(4)教师总结,全班齐读两首诗。——去掉两句,学生齐读背诵。

教师总结

我的收获




景中悟情,这是一场秋天的发现之旅

古诗和文言文因为篇幅简短,所以常常成为一线教师公开课的首选。我也曾经上过古诗和文言文教学,遵循“解诗题——知诗人——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的经典五步法,大概率上不会出错。但是同时教学两首诗,确实是一个创新和挑战。

一、寻找共同点

首先两首诗都是描写秋景,都是由景到情。王老师抓住了两首诗中的“霜”字,联结深秋之景,带领孩子们走进了一场深秋的探索之旅,在这场探索之旅里,不仅有诗中的“霜叶”“寒山”“残菊”,更有孩子们结合生活经验,发现的五谷丰登、瓜果飘香,孩子们感受到秋天的凋零之外,更感受到秋天的喜悦和升级。

二、引导悟诗情

领悟诗歌中的情感对孩子们来说难度稍大,也能够看出来王老师在教学之中循循善诱,在这一部分花费大量时间和经历,巧妙的对比和比较引出杜牧对秋天的喜爱以及苏轼赠别刘景文的真实心意,在教学中深刻阐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