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望军《诫子书》(七上15课)课堂实录
卢望军《诫子书》(七上15课)
课堂实录
一、父亲维度——诸葛亮的国与家
师:我们对一个人的认识,经常是模式化和标签化的,比如说到诸葛亮,我们想到的永远是——
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生:胜……胜什么来着……决胜千里之外。
师: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生:三顾茅庐。
生:羽扇纶巾,雄姿英发。
师:在苏轼的《赤壁怀古》里,这句话是用来形容周瑜的。但是,也有人认为是形容诸葛亮的,其实,是用来形容当时一般儒将的打扮的。
生:神机妙算。
师:我们有没有想过,作为一个男人,诸葛亮,也可能是一个普通的丈夫,一个深情的父亲呢?今天,我们通过《诫子书》去了解诸葛亮作为父亲的一面。鲁迅曾这样说——
屏显: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
师:我们齐读。(生齐读)师:《诫子书》中的“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唯一的儿子诸葛瞻。
二、文本维度——《诫子书》的言与义师: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屏显:
字正腔圆读课文之读准字音:
夫君子之行 淫慢 励精 年与时驰 遂成枯落
(生自由读课文,落实屏幕上字词读音)
师:我们还要读好几组对称句,我们按节奏来读。我们所说的节奏,不是斩钉截铁,一刀两断,而是藕断丝连,这个丝,就是我们的气息。
屏显:
字正腔圆读课文之读好对称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生自由练习,然后齐读)
师:现在,我们要考考你们的眼力。仔细看屏幕,你能发现和课文不一样的字吗?
屏显:
火眼金睛找不同
淫漫则不能励精,险燥则不能治性。
生:淫慢的慢,是竖心旁的慢,不是散漫的漫。淫慢,是放纵怠慢的意思。
生:险躁的躁,是足字旁的躁,火字旁的是干燥的燥。
师:险躁的意思是什么?
生:轻薄浮躁。
师:浮躁的躁,和烦躁的躁,是同一个字。人烦躁的时候,就会跺跺脚。接下来,我们对照注释,自己翻译课文,有难度的句子,提出来寻求大家帮助。
屏显:
质疑问难译课文
(学生自己疏通文意,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师:有问题吗?
生:没有。
师:预习都做得很充分了,是吧?没关系,老师有办法检测你们是不是真懂了。接下来,我们进入文本维度的第四个活动——追本溯源明中心。《诫子书》并非诸葛亮独创,而是古代的一种常用文体。
屏显:诫,亦作“戒”,警戒、教令之义。南朝萧统《文选序》说:“戒(诫)出于弼匡。”弼匡为辅助匡正之义,所以,诫体文大都含有叮嘱、规劝、告诫、警戒、命令等内容。
师:刚才,你们都觉得自己读懂了文章,那么,能不能用这样的句式说话?
屏显:
从“ ”一句中,我知道了诸葛亮希望/告诫儿子诸葛瞻 。
生: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句中,我知道了诸葛亮希望儿子诸葛瞻是一个宁静而节俭的人。
生:从“夫学须静也”一句中,我知道了诸葛亮告诫儿子诸葛瞻,学习必须静下心来。
师:我希望这句话,也是从你的心里发出来的。
生:从“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一句中,我知道了诸葛亮希望他的儿子诸葛瞻不要放纵懈怠,不要轻薄浮躁。
生: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句中,我知道了诸葛亮希望他的儿子诸葛瞻做一个不慕名利的人。
生:从“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一句中,我知道了诸葛亮希望他的儿子诸葛瞻从小立下志向,努力学习,增长才干,成为有用的人。
师:大家有没有想到我们的雅礼校歌里的一句歌词,刚好是这一句的完美诠释?
生:经天纬地才能,由学问成就。
师:经天纬地,是多么大气的事情啊,你们读得这样软绵绵的。再读——
生:经天纬地才能,由学问成就。
师:经天纬地,不是立立志向,喊喊口号就可以,必须要老老实实学习,才能成就。看来,我们的雅礼校歌精神,源远流长,是植根于我们深厚的文化传统的。
生:从“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一句中,我知道了诸葛亮希望他的儿子诸葛瞻珍惜时光,把握现在,成就一番事业。
师:因为,少壮——
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师:这么多的叮咛和告诫,有没有一个中心来统率?
生:我觉得是“夫君子之行”,我觉得,诸葛亮就是希望他的儿子,成为一个君子。
师:那,怎样才能够成为一个君子呢?
生: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师:把这八个字打记起来。然后,盯着这八个字看,直至把它们概括成两个字为止。
生:静,俭。
师:如果只能概括成一个字呢?精彩二选一。小组讨论。
屏显:静?俭?
生:我觉得是“静”。这篇文章里面,谈到“静”的句子比谈到“俭”的更多。比如,静以修身;比如,非宁静无以致远;比如,夫学须静也。
生:“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是从反面说了不静的后果。
师:“俭”的意思,按照我们今天的理解,是什么意思?
生:节俭,朴素。
师:那么,在古时候,俭,是不是节俭的意思呢?“俭”的近义词,在文章是哪两个字?
生:淡泊。
师:淡泊,在古代,更多的时候,写成“澹泊”。
屏显:淡泊——澹泊
师:淡泊也好,澹泊也好,都和水有关。那么,什么样的水,可以称为“澹泊”的状态呢?
生:清澈的水。
生:平静的水。
师:波涛汹涌,浊浪滔天,算不算淡泊的水?
生:不算。
师:清而静的水,才可以称得上“淡泊”。看大屏幕,想一想,淡泊的核心意义是什么?
屏显: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荣利。——语文教材第81页淡泊:恬淡;不追求,不热衷。——《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第257页
生:恬淡。
师:我又查了词典,恬淡的意思,主要是指性格恬静。所以,淡泊的意思,其实还是指向了“静”和“俭”中的哪一个字?
生:静。
师:所以,淡泊,在《诫子书》中,并非指物质生活的朴素,而是指心灵的恬静。这样推断,俭以养德的“俭”,大概也另有其意吧。我们看看俭的本来含义。
屏显:俭:约也,本义是“约束,不放纵”。——《说文解字》
师:做笔记。俭,是约的意思,所以,我们现在经常说——
生:节俭。
生:节约。
师:“俭以养德”的意思,就是指约束自己的言行,不放纵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心灵达到淡泊、宁静的境界,来修养自己的德行。这样理解起来,是不是有难度,超出了自己的想象?
生:是的。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语言发展的特点决定的。语言像一条河,其发展方向是顺流而下的,我们站在语言之河的下游,想正确理解上游的文言文,就必须逆流而上,追本溯源。
生:哦!
师: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论证诸葛亮的本意。像一个隐士一样,过俭朴简单的生活,从来就不是诸葛亮的志向,也不是他对儿子的期望。我们看资料——
屏显: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师:诸葛亮年轻时候的志向是什么?
生:成为管仲、乐毅那样的人。
师:而不是陶渊明那样的人。再细读教材。
屏显: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诫子书》
师:你也会发现,诸葛亮对儿子的追求,是希望他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生:君子。
师:这句话中,还有一个词,表明了他的期望。
生:接世,就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师:“接世”的意思,相当于“济世”,也就是孟子所说的——
生:达则兼济天下。
师:诸葛亮希不希望他的儿子穷则独善其身、老了悲守穷庐然后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生:不希望。
师:其实,诸葛亮写《诫子书》的同一时期,在写给哥哥诸葛瑾的信中,也表达了这样的期望——
屏显: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与兄瑾言子瞻书》
师:诸葛亮希望儿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生:重器。
师:诸葛亮是希望儿子能够成为国之重器、兼济天下的。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做到一点,那就是——
屏显:静
师:我们先看看课下注释,静的意思是——
生: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师:也就是说,静表示安静的状态、是一个形容词,还是——
生:静是一个动词。
师:动词,就有动作的对象。静的对象,是外在的环境,还是——
生:是自己的内心。
师:静的对象,不是外在的环境,而是内在的心灵。我们来填一个简单的空。
屏显:静 以修身。
师:诸葛亮的《诫子书》,就是向他的儿子传达一个意思,你要——
生:静心。
师:用当代著名学者周国平的一本书的书名来形容,就是——
屏显:《把心安顿好》
师:诸葛亮是全中国有史以来最聪明的人,鲁迅甚至说他“多智近妖”,出神入化。那么,在留给儿子的《诫子书》里,他为什么特意强调静心的智慧呢?
屏显:静心的智慧
师:先猜猜。
生:我觉得,肯定是因为当时的局势。三国战乱纷繁,需要静心。
师:从外在大环境来说,天下纷乱,更需要静心读书,静心做事。
生:可能是儿子比较浮躁。
师:从内在小环境来说,儿子比较浮躁。
三、家庭维度——《诫子书》的理与情
师:我们为什么要把心安顿好呢?我们不妨再读一读诸葛亮写给兄长诸葛瑾的信。
屏显: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与兄瑾言子瞻书》
师:一个“恐”字,写出了诸葛亮的担心。他在担心什么呢?这个儿子多大?
生:八岁。
师:正是什么样的年纪?
生:活泼好动。
师:而且——
生:聪慧可爱。
师:而且——
生:少年早成。
师:而且,有一个诸葛亮那样的父亲。所以,诸葛瞻当时可能已经养成了一种坏毛病——
生:骄傲。
生:自满。
生:浮躁。
屏显:浮躁
师:浮躁在文中,有两个近义词——
生:淫慢。
生:险躁。
师:这个时候,特别需要他的父亲给他一个忠告、一个叮咛,孩子,要把心——
生:静下来。
生:把心安顿好。
师:要对这样一个孩子,说清楚这个道理,可不容易。诸葛亮是花了一番的心思的。你能理解这番心思吗?自由读课文,完成以下填空。不懂地方和同桌讨论。
屏显:
晓之以理
首先,诸葛亮提出观点 ,表明“君子之行”的关键是“静心。”
接着,诸葛亮指出,从正面来看,静心表现为 和 (填词语),原文是这样表述的: , ;父亲诸葛亮强调,只有静心,才能 ;只有 ,才能 ;而从反面来看,不静心则表现为 和 (填词语),原文是这样表述的: , 。
最后,诸葛亮说,如果不能“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不能静心,就会出现这样的后果: 。
师:诸葛亮不仅打仗的时候运筹帷幄,写文章的时候,也是构思精巧。我们来交流。
生:首先,诸葛亮提出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表明“君子之行”的关键是“静心”。
生:接着,诸葛亮指出,从正面来看,静心表现为淡泊和宁静,原文是这样表述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父亲诸葛亮强调,只有静心,才能明志;只有……
师:遇到难关了?我们再好好读这一句:夫学须静也——
生: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师:这里,包含三层意思,静心,成学,广才。我们用这个填空来理顺这三者的关系。现在,你可以完成填空了吗?
生:父亲诸葛亮强调,只有静心,才能成学;只有成学,才能广才;而从反面来看,不静心则表现为淫慢和险躁,原文是这样表述的: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师:恭喜你,努力完成了这么长的一个回答。
生:最后,诸葛亮说,如果不能“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不能静心,就会出现这样的后果: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师:短短86个字,分为三个层次,说理清楚,逻辑严密。和我们昨天学的《纪念白求恩》的第二段有相似之处。
生:先提出观点,然后正面论证,接着反面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师:所不同的,没有侧面论证。大家做笔记——说理严谨。而作为一封家书,这篇文章,不仅包含着深刻的道理,也包含着热烈的深情。我们看资料,特别看一看时间——
屏显: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建兴十二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诸葛亮死的时候,儿子才只有八岁。
师:很好。那么,和《诫子书》联系起来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写《诫子书》的时候,诸葛亮已经感觉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师:也就是说,《诫子书》不是一封普通的家书,极有可能是诸葛亮写给诸葛瞻的——
生:遗书。
师:如果是诸葛亮自己来把这篇《诫子书》读给诸葛瞻听,他会以一种怎样的语气?
屏显:
动之以情
瞻儿:
见字如面。为父病重,恐不久于人世。为父此生,得遇明主,一生襟抱得以展开,死而无憾。所不舍者,唯我瞻儿。为父一生心力,全在兴复汉室,晨昏朝夕之间,不能伴吾儿左右,每念至此,心下大痛。今修书一封,聊寄深情。
(师配乐引读)
师:请用深情的语气诵读全文。
(生齐读,读得深情)
师:从你们朗读中,我听出了一个自知不久于人世的老父亲的万分不舍和眷恋。而作为蜀汉的股肱大臣,诸葛亮的诫子书,和普通人的诫子书又有不同。
屏显:
瞻儿:
见字如面。为父病重,恐不久于人世。为父此生,得遇明主,一生襟抱得以展开,死而无憾。所忧虑者,唯我瞻儿。大丈夫一世,当以国事天下事为重,不可求田问舍,贪图一时享乐。吾儿当涵养心性,磨砺才华,尽心竭力,兴我蜀汉,有用于当世,留名于千古。
(师配乐引读)
师:孩子们,请用劝诫的语气诵读全文。
(生齐读,读得沉稳有力)
师:我听到了鞠躬尽瘁、死而不已的诸葛亮的希望和担心。为了让八岁的诸葛瞻感受到这沉甸甸的希望和劝诫,诸葛亮使用了表达最强烈语气的句子,你能够找出来吗?
生: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师:我们读一读这一组句子。
屏显: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师:我们试着把双重否定句,换成肯定句来读读看看——
屏显: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学足以广才,志足以成学。
师:语气有什么不一样?
生:双重否定句的语气更加强烈。
师:这么强烈的语气,是因为——
生:殷切的期望。
生:深切的劝勉。
师:我们试着给最后一句话“将复何及”加一个语气助词。又怎么来得及——
生:又怎么来得及呢!
生:又怎么来得及啊!
师:能不能说又怎么来得及哟!
生:不行,语气太委婉、轻柔了。
师:孩子们,如果你是诸葛瞻,你收到这封家书、遗书,从字里行间,你读出了什么?
生:期望。
生:我懂得父亲的用心。
师:让我们读出这份理解和懂得——
屏显:
父亲大人:
儿年幼无知,心浮气躁,行为荒唐放纵,几乎误入歧途,辱没父亲大人一世英名。自接家书以来,儿日日诵读,痛自悔改,大有所获。从今往后,定当奉行父亲大人“静”之训诫,行君子之道,成国之重器。
(师配乐引读)
师:请用坚定的语气诵读全文。
(生齐读课文,读得坚定)
师:孩子们,我知道,你们已经懂得了父亲的劝诫。那么,诸葛瞻后来的发展,有没有成为诸葛亮所期望的“君子”和“重器”呢?君子,我们在《论语》里学过,是什么样的人?
生:有才德的人。
生:德才兼备的人。
师:我们看看诸葛瞻符不符合君子的标准。
屏显:
诸葛瞻简介
迎娶公主,拜骑都尉,袭爵武乡侯。景耀四年,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并为平尚书事,统领中央事务……魏将邓艾伐蜀,率领长子诸葛尚、将军张遵、李球、黄崇防御绵竹……出城与邓艾决战,兵败被杀。其子诸葛尚亦力战而死。
师:先说才。
生:符合。他当了一个尚书,而且能够带兵打仗。
师:当然,他和他父亲没有办法相比,这个不可以强求的。再说德。
生:符合。他自己战死了,而且,他的儿子也力战而死。
师:也就说,他们父子是为国——
生:捐躯。
师:就是我们在《纪念白求恩》里学到的新词语——
生:殉职。
师:那么,诸葛瞻的确成为了一个君子。我们看看历史上对他的评价——
屏显:
干宝: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司马炎: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
师:少年早成的诸葛瞻,本来会因为心浮气躁而成为一个普通人,可是,最终,他成长为了一个忠臣孝子。在父亲死去之后,《诫子书》实际上成为了诸葛瞻精神上的父亲,引领着诸葛瞻健康成长。让我们再读一遍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诫子书》。
(生齐读)
四、历史维度——《诫子书》的前世今生
师:静心的智慧,是诸葛亮留给诸葛瞻的。但实际上,静心,是中国人共同的智慧。中国古人特别强调静心的智慧。我们读,儒家说——
屏显:
儒家: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师:佛家说——
屏显:
佛家:灵台清静,静能生慧,慧能生智。
屏显:
道家: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师:陶弘景也说——
屏显:
医家:静者寿,躁者夭。
师:在中国古人看来,静有许许多多的好处——
生:有利于修炼自己的智慧,因为静能生慧。
生:静能让人消除浮躁。
生:静能影响周边的人,让周边的人都安静下来。
生:静就能专心,不急不躁,有条不紊。
师:就是我经常说的,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学习状态。
生:我从身体上来说,静能够让身体各个器官保持平稳、平衡状态,从医学的角度来说,有利于养生,延长寿命。
师:比如说乌龟?生命在于静止。
生:哈哈!
师:这是静的智慧,中国人智慧。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下,现代需不需这个智慧?
屏显:
师:认不认识这个?
生:认识,这是我们的班花君子兰。
师:卢老师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为什么在这么多花中,选择了君子兰做班花呢?
生:因为卢老师希望我们像君子兰一样静下来,成为一位君子。
师:我们教室后面,还有几幅国画图,菊、竹、梅、荷,都是君子,为什么我对兰花情有独钟呢?其实,我本人更喜欢荷花。
生:兰花更高雅。
生:兰花开放的时候,不像月季一样绚烂,而是安安静静地开放,散发芳香。
生:卢老师让我写了“静气如兰”挂在教室后面,兰花的气质,更安静,更内敛。
师:我用“君子兰”做班花,是希望你们都做一个静静的君子,男孩子,就是——
生:安静的美男子!
师:女孩子呢?
生:安静的美少女!
师:孩子们,让我们记住诸葛亮的劝诫——
生: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师:静下来后,我们做什么?
生:学习。
师:学习的目的是为什么?
生:广才,增长才干。
师:广才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生:接世!
师:校歌,校歌!
生:经天纬地,担当宇宙!
师:孩子们,我们要成为经天纬地、顶天立地的君子,国之重器。如果我们能这样,我们就能成为诸葛亮那样的人。我们读——
屏显: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清·翁同龢
师:把这句话写在书上。
(学生抄写)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古贤诸葛亮的文章。我手里还有一篇文章,也是谈静心的智慧的。是今贤,我们学校最厉害的一个人写的。那是谁写的呢?
生:王校长!
师:王校长曾经写过《谈浮躁》一文,我们静静地读一读,是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戒浮戒躁的好方法的。
(学生安静阅读)
师:静心是人生的良师,浮躁是成功的大敌。让我们牢记诸葛亮的训诫——
屏显: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师:祝福大家,都能用一颗沉静的心,去拥抱智慧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