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褚清源:写作的尽头是成长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给民办学校的建议 Author 褚清源

写作的尽头是成长


“让自己的人生具有作品感。”这句话诞生自2018年中国教师报与洛阳师范学院共建的首届“大地明师班”的开班第一课上。我说这句话是试图借此唤起学员“微写作”的热情。微写作是大地明师班学员自修的日课之一,就是每天写下不少于150字。

我清楚地记得,尽管首届学员来自不同专业,包括来自体育、音乐、美术专业的学生,尽管有学员开始写得并不顺利,但是这并没有消解他们写作的热情。让人感动的是,后来大家越写越长,以至于3个多月后的结业典礼上,班级结集出版了3本班书,每一名学员自己撰写的日志都结集成册。几十本印制精美的自制书是他们日拱一卒、日进日新的结果,这样的坚持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陪伴他们成长的导师,当然这也成了这段学习结果的最好注脚。

后来,我还了解到不少学员走上工作岗位后依然坚持这样的微写作。巴金曾言:“只有写,你才能写。”我想说,你不写就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能写。谁都希望自己能优雅地使用文字,只看有没有一次突破自我的契机。毫无疑问,大地明师班的学员为自己创造了这样的契机。

如今,大地明师班已经走过6年。每一届学员为什么能顺利启动写作,并渐渐形成习惯?在写作日课上到底积累了哪些经验?我梳理了如下四点。

一是“最小行动”策略。最小行动就是培养一个习惯要从目标分解开始,把大目标拆解成可实现的小目标。为了顺利迈出第一步,要让拆解后的小目标更具体、可实现、可把握。沿着小目标,一旦开启行动便有了从0到1的跨越。写作习惯的培养就是这样,要善于降低目标,从写好一段话开始,大地明师班的写作日课目标是每天不低于150字的微写作,即从微博体量的短文开始写起,人人可参与,个个能完成。需要提醒的是,这里的目标一定是以输出具体结果为目标,而非以写作行为为目标。

二是“公开写作”策略。公开写作旨在扩大文章的读者群,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文章,从而实现一种“快反馈”。因为倡导公开写作,不少学员除了在微信群或小打卡程序发文章外,还开通了微信公号或简书。文章公开就会有读者,有读者就会有点赞或留言反馈。一篇文章从萌生想法到诉诸笔尖再到让读者看到,形成了一个闭环。这样的闭环让写作者不断获得奖赏,获取写作动力。

三是“关注附近”策略。要培养写作习惯,还要解决每天写什么的问题。我们倡导学员关注自己身边“一米之内”的事情,即“关注附近”。人类学教授项飚曾提出“消失的附近”这一命题,如何看见“附近”、重拾“附近”?其实关注附近就是关注真实、回归自我,观照此时此地以及“熟悉的陌生”,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心去感受身边“一米之内”的人、事、物。在重拾“附近”的过程中,那些遇到的名师、同学和成功经验不只是“景观”,透过写作还可以成为“镜子”,大地明师班的学员就这样每天记录自己所学,优化自己所思,沉淀自己所感。许多时候灵感就来自波澜不惊的日常,只是我们的感觉钝化了。而对于缺少体验、经历尚浅的学生而言,当下的学习经历本身就是最好的写作素材。

四是“长期主义”策略。长期主义是一种行为模式,是相信岁月、相信时间的力量。写作的能力建设是一条长路,写作的意义发现有时也是一条长路。得到联合创始人罗振宇说,“人很难成为时间的朋友,但我们所做的事情是可能的。有的事情持续时间越久,其价值就越大”。写作这件事显然具备这样的优势。就像每天写给自己的日记,就某一篇而言可能并没有多大意义,但是记录时间久了,意义就会在回看中彰显出来。我想,写作路上的行动、坚持、挣扎、改变皆为意义——成长与进步的意义。

写作这件事是需要下“笨功夫”的。许多能力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而形成,写作就是这样,首先是以量变催生质变,以大量写作生出动力并实现跃迁。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我们需要坚持写作,而不是等到某个最好的时刻再去写作。许多时候,写着写着就写出了方向和亮色。千万不要低估你的坚持。

基于以上策略,我总结了一个公式“写作习惯 =(小目标+快反馈 )×时间”。换一种表达,即锁定小目标,进入写作圈,形成正反馈,拉长时间线。

当然,关于写作习惯的培养,重要的是开始写。如果你想写作,在观念世界里你知道怎么写就行了,但是在行为世界里你必须坐下来写,写出具体的文章来。开始写比什么都重要,我们可以为写作去准备状态、准备思路、准备素材,但重要的是立刻行动,不必等待一个完美的起点。只有开始写了,才知道自己被什么所困,只有在写作中“知困”才能进步和成长。

写作的尽头是成长,其实过程也是。

(作者系中国教师报记者)


首届大地明师班开班仪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