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6大步骤实施单元统整教学——以“致敬鲁迅”为例(附完整课例)
王崧舟:
6大步骤实施单元统整教学
——以“致敬鲁迅”为例
(附完整课例)
现在各种理论层出不穷,理念的东西听起来很美好,但是真正要付诸实施,真正要进入到课堂教学,我们仍需要具体的操作路径。
所以今天我以“致敬鲁迅”这个主题学习单元为例,少谈理论,多谈技术,从六个方面向大家汇报在一个单元的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标的基本思想和理念。
01
对标任务,划定单元学习领域
第四,习作。这个单元的习作是“有你,真好”,这个“你”是全开放的。一般的语文老师在分析习作要求的时候,其实分析的是习作本身的要求,没有考虑真正的习作是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习作思维全程介入的过程。所以我在这里,按照习作全流程来理解和把握,把它梳理成构思、表达、修改和分享四个要求。
最后,是语文园地。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的运用、书写提示和日积月累。我们发现,在语文园地当中,直接跟本单元人文主题相关联的是第四项内容,日积月累。因为“日积月累”中的内容都是与鲁迅先生有关的名言警句,其他内容似乎与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都没有太大关联。
以上就是我们面临的教材学习原料。
02
厘清教材,重构单元学习内容。
教材单元是素材,是原料,但不是单元学习内容本身。那么单元学习内容应该怎么来重构呢?我们一起来看,下图是经过加工整理之后,形成的本单元学习内容。
03
联系要素,确立单元学习目标。
从一年级开始到六年级,每个单元都有语文要素。那么现在的问题是,在新课标理念之下,在单元整体教学的要求下,语文要素应当如何与单元学习目标整合在一起?
第二步,搜集、整理鲁迅相关资料,整合信息,合作创建微型鲁迅纪念馆。
第三步,以鲁迅为题材撰写《有你,真好》习作,在“共话会”上交流分享,表达对鲁迅的敬意。所谓“做”,首先是用文字去做事,同时还要用语言去做事。
只有通过做,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才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04
关注学情,创设单元学习情境
他是旷野上的最后一位战士,手握利剑刺向天空;他是漫漫长夜中的一盏灯,光芒射向遥远的未来;他是黑云压城时直冲云零的雄鹰,只为那御风的自由。他,就是鲁迅先生。
孩子们,他是谁?是的,他就是鲁迅先生。
每年的9月25日,是鲁迅先生的诞辰纪念日。到这一日,世界各地都会举行各种纪念活动。
譬如去年,也就是2022年,就有人举办了“读书,和鲁迅‘隔空对话’”、“春梁一一鲁迅与新兴版画传统”、“民族魂”鲁迅作品朗诵会、“鲁迅与上海”知识竞赛、“为了忘却的纪念:鲁迅与左联五烈士”主题展等活动。
为了缅怀鲁迅先生,追寻伟人足迹,在鲁迅诞辰纪念日到来之前,我们也来创建一个微型“鲁迅纪念馆”,开展一次“致敬鲁迅”共话会。
这是这一个单元的学习情境,我创设了两个叠加的场景。
第一,用散文诗的语言渲染氛围,制造悬念,引出鲁迅。
第二,用真实的社会史料,也就是每年先生的纪念日活动,来创设学生当下生活的场景。
一个是诗画的场景,一个是现实的场景,用这两个场景激发学生对鲁迅的好奇,以及对鲁迅的探究意识。
这个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竟然每年世界各地都会有人组织他的纪念活动?学生当然会有这样的探究欲望,会有这样的好奇和惊讶,会有某种情感的冲动。
接下来是第二个要素,角色。
角色是谁?是“我们”,而不只是“你”。如果是“你”,那就是把老师排除在外,只是学生的事。但如果是“我们”,那就是把老师和学生放在一起,作为学习主体,作为学习角色,形成一个共同体。我认为好的学习应该是形成一个共同体,老师和学生一起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个要素,任务。
任务是什么?任务就是创建微型鲁迅纪念馆,开展致敬鲁迅“共话会”。以上三个要素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这个结构就是学习情境。
当然,这个学习情境放在具体任务展开的时候,还需要有与任务相匹配的情境,所以一个单元里面肯定不止一个情境,会有多个情境,而这些情境之间存在逻辑关系,形成一个任务链。
05
搭建支架,创设单元学习活动。
创设单元学习活动是所有单元设计里面的重头戏,因为单元整体教学,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任何一个单元整体设计,或者说任何一个基于任务群的学习单元,最后一定要转化为一课一课的设计,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落地。
这在语言上面就造成了认知的障碍和理解的隔膜。怎么办?借助资料。
再譬如中年的鲁迅先生,他为什么要写《好的故事》?如果我们只读文本本身,不要说学生揣摩一节课,就算他揣摩一个学期,可能都不会有结果。那怎么办?我们可以借助资料,帮助学生迅速、准确、有效地把握先生写这篇散文时背后的真实意图。
再比如,我们可以借助资料,了解1925年的鲁迅处在一个怎样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之下,他究竟面临着哪些困难、哪些挫折、哪些打压?如果不引入1925年的资料,学生是理解不了的。而理解不了1925年的社会背景、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心理背景,学生要走进《好的故事》比登天还难。
还有借助资料发现暗示,因为这个文本运用了反讽和隐喻的创作手法,里面有很多暗示,因此我们需要借助资料促进对表达的理解。
这些内容跟语文课程核心素养之间不是简单的点对点的关系,而是错综复杂的匹配关系,它可能涉及审美创造、思维能力、语言运用、文化自信。
总而言之,借助资料是一种可以积淀和运用的语文核心素养,也就是所谓的关键能力。
06
导向成果,编制单元学习标准。
一个基于新课标理念的单元统整教学的设计,或者说学习单元的设计,它的基本思维是逆向设计思维。简单地说,就是以终为始的思维。我们要先想好最后学生将取得怎样的学习成果,想好以后再前置。所以我们设计教学时,还有一个环节叫导向成果,编制单元学习标准。
同时,学生自己也要知道这些标准,这样他们就会按照标准去展开自己的学习,反思自己的学习,进而改进自己的学习。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评价表不是给老师使用的,而是给学生使用的,这就叫做“教-学-评”一体化。
除了过程性、表现性的评价,我们再来看看终结性的评价。学完每个单元以后,还有一次终结性评价,涉及两个项目。
第一个项目就是建构微型鲁迅纪念馆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评价的标准就是乐于参与活动、与同学能够有效的配合、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活动过程的评价包括自我评、伙伴评、家长评、老师评。这是动态的活动项目。
第二个项目是静态的,就是最后形成一个作品,而作品就是微型纪念馆。那么这个项目该怎么评价?它的评价标准就包括作品是否精心准备、布展内容是否清晰表达出了“致敬鲁迅”的主题、对作品内容的布局有没有自己的思考、作品的形式、设计、装帧、文字和图片的配合是不是有一定的创意。
表现性和终结性的评价表不能在单元学完才给学生,而是在单元一开始就要出现,要以终为始,逆向设计,这也是单元统整教学的一个核心思维。先想好最后要做的事情,再来设计学习任务,创建学习情境,建构学习支架。
总的来说,新课标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逐步地由单篇、独立的学习,转向单元整体的学习。同时单元整体的学习需要按照一个科学的技术路径,由语文老师完成对单元的整体设计。
目前对语文老师来说,最大的困难和挑战就在这里,所以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这是一个全面的挑战,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全心投入的专业。
困难很多,挑战很大,有些甚至是颠覆性的。但是新课标已经颁布,号角已经吹响,我相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来自统编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