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海看红树林
我叫一帆,本名陈少平,植物爱好者,业余的。乐于做科普志愿者,目前是华南国家植物园科普志愿者,丹霞山科普志愿者,车八岭科普志愿者,珠海淇澳岛红树林种子志愿者。
七年前,不经意闯入植物世界后欲罢不能,倡导“用眼睛扫描世界,用手机记录生活”。喜欢拍摄植物,记录身边的花花草草,与自然相伴,发现身边的美。坚持耕耘微信公众号“一帆之花颜草语”,至今记录植物近1000种。
我有一份与植物完全无关的稳定工作,业余时间喜欢一个人走近大自然,或与三两志同道合的好友一起刷花刷山,记录身边植物,乐此不疲。
最近关注的话题是自然教育,看似朝阳产业,可市场良萎不齐,且竞争激烈,需求有限,并不能产生很好的效益。本人觉得如何让家长去理解自然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非常重要。
七年前我还是植物盲,身边的植物基本不认识,某天突然在一个城市公园发现我平时没事手机拍拍的一个小红花挂名“琴叶珊瑚”。这名字好听,我就查查资料,好奇这名字的来由,然后把查到的资料记录了一下。接着就想着那身边的植物都叫什么呢,是不是也拍下来,记录一下文字资料。就这样开始植物记录。迄今为止,单独记录的植物有近1000种。除此之外,每次刷园刷山后我都会及时做些整理的记录,而对植物的分类也不时做些归纳性的整理与记录。
这些年,我对一些与我们生活比较密切的植物,或者有故事的植物尤其关注。就像某天在品尝一个冰绿粉的小吃时,发现它的灵魂是来自一种东南亚非常流行的食疗植物——香露兜。我发现香露兜在东南亚的食用价值,还牵扯到海南兴隆华侨农场归侨们对它的利用。我也亲自采摘到植物的叶子做成色香味俱美的斑斓叶千层糕,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因为我在珠海,我对红树林尤其了解。我不断搜索红树林的故事,把它们写成推文或做成课件,同时还在少儿杂志《金色少年》做了红树林的植物连载,每期介绍一个红树林植物,让孩子们了解神秘的红树林,激发孩子爱护植物、保护生态。
对红树林的植物,我不但看它们的形态特征,更想发现一些并不为人所知的故事。比如名曰阔苞菊的红树林植物,一个名不经传,也没多少颜值的菊科植物,可是在珠三角这边,有些地方会在四月初八佛诞节把它采摘下来,做成一种小吃——栾樨饼。我尝试把它作成饼、做成菜、把自己亲历的与资料结合一起写成科普文章。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去年底在中国武汉和瑞士日内瓦同步举行,并且宣布将在深圳市打造全球首个红树林保护交流合作的国际红树林中心。我很期待这个红树林中心建成后的效果,我希望对于红树林熟悉的我,有机会参与其中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做点事情。
植物记录是我的爱好,而且身边不缺素材。我把认识更多的植物、积累更多的资料、尽可能把身边的植物记录下来,当成自己的目标。
坚持写推文,我并不要在乎阅读量与粉丝量,更不用迎合别人,把推文当做认识植物的笔记。更主要的是,这个事情充实了自己,这就够了。
我所在的城市是广东珠海,珠海有环境非常优美、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淇澳岛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这里可以两小时认识到近30种红树林植物,可以看到很多林下小动物,鸟类资源也非常丰富。还有凤凰山、尖峰山、黄洋山等地方可以看到一些华南地区的野外植物。珠海是百岛之市,可以去海岛走走,认识一些跟陆地不一样的特色植物。
*以上图片皆来自一帆
*记录于2023年07月
我推荐小丸子老师,她也是资深的植物爱好者,并一直做植物的公益活动。
2017年,小丸子和一些自然爱好者一起,组织发起了壹木自然读书会,而她也成了读书会的主持人。她把这项业余爱好做得深入系统,并且非常有条理,每年都带领全国各地的自然博物爱好者做一些主题性的项目,一起系统观察和学习,在全国自然博物圈具备了很大的影响力。
我想问她:经过这几年对壹木读书群社群的管理,积累了不少经验,可是,摊子搞大了,如何保持这种活力,再去挖掘更深入的植物项目?对于壹木读书群的社群,有没有做深远的规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