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扶贫一线】“拍一拍”何警官!走!出发咯!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四川省女子监狱 Author 木兰

四川政法声音

聚焦政法热点,发布权威信息




尽管已值六月,彝乡的清晨仍透着丝丝凉意,在大凉山昭觉县庆恒乡庆恒村驻村扶贫的省女监民警何建军,已早早收拾妥当准备出门,他要步行半小时去到乡上,在乡政府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



“6.26”禁毒日前几天,何建军心里有些“焦急”,连同上班路上的步子也急促起来。


乡里准备邀请西昌学院的学生志愿者到村里为老乡们“授课”,志愿者名单还没拿到手——他们来不来?要来几个?还有在禁毒日当天搞台节目的事,通过老乡们爱看的彝族歌舞来宣传禁毒防艾知识,眼看时间很紧了,节目还需敲定;还有去到乡中心校为孩子们上禁毒宣传课的事……这一系列的工作,因为连续好几天的入户走访而搁置,正亟待何建军的解决。


何建军是村里的禁毒防艾专员,他来到这儿,不仅要帮老乡们摆脱贫困、找到致富路,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帮老乡们正确认识毒品、远离毒品疾病、过上新生活。


这一目标从来时起就很明确。


可要让这片贫瘠了千年的土地焕发生机,前路是何等艰难,这硬骨头的难啃程度,远超当初何建军的预料!



01



“警察来了怎么办?拿起菜刀和他干!”

——他这个警察被“威胁”了


那是18年的7月份,何建军刚到村上不久。他请当地村干部帮忙组织,召集村里的老乡们来夜校 “听课”。


他是这样考虑的,一方面借夜校上课,让老乡们认识一下自己这个“新人”,另一方面把国家对彝乡的扶贫政策、禁毒要求都给老乡们一一讲清楚咯——咱们这帮“新人”从全省各地齐聚这里,可不是随便呆一呆就走的!是不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绝不会收兵的!

何建军在会上讲,村干部帮他翻译,老乡们在下面安静听着,一堂夜校下来很是“顺利”。可事后没多久,何建军才发现事情远没那么简单。


夜校上课的两天后,何建军清早出门,竟发现宿舍外的黑板上全被写满了字——“吸毒是好汉,警察来了怎么办, 拿起菜刀和他干……”

写在黑板上的“打油诗”


“威胁留言”的事儿还没完,何建军又遭遇半夜三更被人砸门、大骂。


老乡们“反应”如此之大,是何建军没有意料到的,他有些不解,“明明我是来帮大家的啊,怎么成了要害你们似的”。


何建军找到村干部咨询原由,又跑到老乡家里去“套近乎”,这才解开了他的困惑——老乡们压根就不信任何建军,“你是外乡人,不会真心帮助我们”。


“威胁事件”让何建军迅速醒悟:“不取得老乡们的信任和认可,你的政策宣讲一百遍都没用!”反而会有反作用,引起抵触和恐慌。 


万事开头难,彝乡的禁毒工作还得先从“走心”开始。




02



“不晓得,我们这儿没得这个人”

——他花一年时间去找一个人


何建军的日常工作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对乡里400多名吸毒人员进行建档立卡这工作听起来没什么难度,可实际做起来,却是困难重重。


400多名吸毒人员,有因病去世的、有举家搬迁的、有外出务工的、有下落不明的……没有人会坐在家里等着你上门建卡。为摸清这400多人的去向,把他们一个不漏纳入管控范畴,何建军可没少下功夫。


前不久才从外省回到乡里建档的吸毒人员海乃母惹(化名),就是何建军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才找到的人。


吸毒人员管控系统里一直有个叫海乃母惹的人,但去登记的住址一找,却又“查无此人”。问当地村民,“不晓得,不晓得,我们这儿没得这个人”;问村干部,只知道人早走了,去哪儿了搞不清楚。


“一个大活人,绝不可能凭空消失啊”,何建军决定一步步来,先核实清楚他的身份再说。


乡里户籍建档不完善,为了核实海乃母惹的身份,何建军三天两头跑派出所,这才一点点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海乃母惹不止有一个名字在使用,他的亲戚就在村里。

抓住这点线索,何建军再次走访,但结果还是一无所获——老乡很警戒,不愿跟他多谈。但何建军不死心,凭他这段时间与彝族老乡们打交道的经验来看,这其中肯定有隐情。“你们不愿说,那我就一点一点磨”,“我扎根在这里,时间有的是”。

正在与老乡们摆谈的何建军



隔三岔五何建军就去村里一趟,他不再到处打听人,而是跟老乡们“闲聊”——国家为我们彝族老乡到底出台了哪些好政策;吸毒人员有了档案又有哪些好处;找人是为了更好为他提供帮助……不断摆事实、讲道理,这才有人松了口:海乃母惹的堂哥知道他的下落,愿意帮忙联系。


为实现对吸毒人员管控率100%,一家农户一家农户不厌其烦的走访,一个身份一个身份反复的核实,一张照片一张照片的仔细比对,其中花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期间走了多少山头,走坏了多少鞋,可能只有何建军自己知道。


“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


这是何建军常挂在嘴边的话,这句话激励他不断迈开步子。在彝乡干工作,你必须得一直“走在路上”!

 在路上 


03



“为什么要好好读书?”

——他遭遇彝乡孩子“灵魂拷问”


何建军刚到村里曾偶遇一群彝乡孩子,他们问他“为什么要好好读书?”他当场解释,“只有读书才能走出大山,才能找到好的工作,才能过上好的生活。”孩子们听后似懂非懂,笑着走开了。


这事儿让何建军一直“耿耿于怀”。


19年何建军在尝试着做些事儿:利用自己的私人关系,为乡里愿意读书、要想读书的孩子找爱心资助;发动女监战友开展公益,为孩子们募捐衣物和学习用品。他想通过这些来自大山外的温暖,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建立起读书的动力,也能同时树立起爱学习的好榜样。


今年13岁的曲木约布就是他尝试着这样做的第一个对象。曲木约布家是典型的毒品受害者,父亲吸毒感染艾滋,又把艾滋传染给了母亲,母亲身体有病不能劳动,一家五口人,靠父亲在外务工维持生活。


何建军第一次见到曲木约布是一天傍晚。走进他家的平房光线一下就暗下了来,头顶的白炽灯“有气无力”的亮着,灯光昏黄,曲木约布没注意到大人们的到来,正趴在一张矮凳上做作业,他的背上背着小弟,小弟咿咿呀呀,正在学语。


此情此景给何建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他当天走访后就决定下来,把曲木约布列为资助的对象。他从中牵线搭桥,最终曲木约布由女监医院支部从19年10月起进行爱心资助。

最左边的小朋友就是曲木约布,面对镜头他笑得羞涩又阳光


扶贫先扶智!其实禁毒防艾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每一个彝乡孩子都能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建立起对世界的良好认知,那他们就不会也不用再走父辈们的“老路”。


也正是基于这种理念,彝乡近年来在积极开展“小手拉大手工程”,从娃娃抓起,从教育抓起,从预防抓起,让禁毒防艾观念从孩子身上逆向回流给父母。






写在最后




我们采访何建军时,他人在彝乡,从年初到现在他们这群驻村干部,没有周六周末、没有节假日,已经连续奋战近半年了。就算是疫情期间,脱贫攻坚工作一天不落,照常开展。

疫情期间脱贫攻坚工作一天不落


我们的电话采访中断了好几次,电话那头总听见有人在催,“何警官!走!出发咯!”何建军又要准备出发,走访入户了。


原来在彝乡“吸毒是好汉”,现在老乡们都知道“毒品是魔鬼,碰不得”;原来老乡们“嫌弃”外乡人、“和你对着干”,现在总能从他们的口中听到“卡沙沙”,还有那些悄悄放在宿舍门口的新鲜蔬菜和土鸡蛋……


彝乡的变化不仅仅在那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一幢幢宽敞明亮、有水有电的彝家小楼,还有老乡们从认知上、思想观念上的悄然转变。


这跟始终“走在路上”的“何警官”们分不开,正是由于他们一直在“出发”、毫不停歇,这片贫瘠的土地才换了新颜。






一直在”出发“的

”何警官”们


2年不见何警官

他头发白了

皱纹爬上了眼尾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相信有这样的你们“冲锋陷阵”在脱贫攻坚前线,这场决战决胜攻坚战我们一定能胜利!我们等你们凯旋!



来源:四川省女子监狱


END


投稿邮箱:sccawbjb@163.com






往期回顾

世卫组织:有效新冠疫苗可能会在年底出现

全国首个大熊猫国家公园法庭揭牌成立

加拿大总理特鲁多遭调查【新闻速览】



更多四川政法系统讯息

扫码访问✍

官方微信

长按关注

方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