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胡锡进:健康码常态化不等于功能扩大化,保护个人隐私切不能忘

胡锡进 胡锡进观察 2020-08-21

据媒体报道,某大城市开始推进该市健康码的常态化,提出“一码知健”的设计思路,即通过集成电子病历、健康体检、生活方式管理的相关数据,在相关健康指标和健康码颜色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个人健康指数排行榜。




相信这个想法有提高城市治理水平的善意,它对社会管理确实能提供更多便捷。但老胡同时认为,这一工作应充分考虑对公民个人隐私的保护,要防止健康码的常态化冲击个人隐私,坚决避免形成侵权。


健康码是应对新冠危机的紧急举措,公民的一些个人信息被记录其中,但由于它针对了抗疫的急迫需求,并且使用范围非常有限,因而总体上得到了公众的配合与支持。在疫情严重和健康码被突出使用的那段时间,几乎没有听到过有关健康码的争议。

 

健康码常态化一定是要针对公共卫生危机,也就是新冠疫情的。由于抗疫正在常态化,有健康码常态化的客观需求。然而健康码的使用范围不应扩大,不应随意增加个人信息,相关数据要严禁企业以商业目的获取。

 

更重要的是,除了防控疫情,健康码不应被用于对个人进行“综合评价”,不得被用来甄别一个人在与传染病无关的方面是否健康,以此来对不同的人进行“分类”或者“评比”,因为那样做有导致歧视的巨大风险。

 


保护个人信息,包括保护个人隐私,这是中国法律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一。通常情况下,国家对个人信息的采集和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和监管流程,为抗疫而采集个人信息也仅限于很狭窄的领域。法律、而且是宪法不会支持健康码泛化,也就是说,要防止把抗疫的常态化变成采集使用个人信息常态化,将之用于一般性的社会治理,否则如果哪个地方那样做,可能面临非常深刻的法律和伦理争议。

 

从老百姓的角度说,除了与新冠疫情相关的情况,其他健康等信息都属于高度的隐私范畴。一个人是否心脏不好,血糖不正常,患癌症的风险高,或者染上了某种难以启齿的疾病,以及他的个人行踪,是完全有权利不对外公开的。一般的机构没有权力了解个人的健康情况,更不能把这些信息作为公共资源来随意使用。当然,如果有人、比如身体不好的老年人自愿接受健康码的追踪,属于例外情况。

 

因此,健康码常态化应该是完全针对抗击新冠疫情的,而不应扩大为城市综合治理的一种长期手段。希望有关某城市健康码常态化的报道里存在不准确的解读,它并非该城市的本意。老胡也诚恳希望,尊重个人隐私会是各地政府的治理自觉。有关新冠疫情的事情,需要绝对透明,其他的,还是要给公众留下足够的私域空间,公权力切莫轻易打搅。这恰是社会长期稳定的基石之一。

 


热文推荐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