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位深夜凌晨在北京忙碌搬运工的流调,令人感慨唏嘘

胡锡进 胡锡进观察 2022-03-15


北京朝阳区那名无症状感染者的流调,星期三公布出来了,这恐怕是一份迄今记录了最艰辛生活、也最令人唏嘘的流调。那名感染者做装修材料搬运,大部分工作都是夜晚到凌晨之间进行的,一天要去好几个地方,很多是工地、料场、垃圾站,像是一名外地来京的务工人员,最后因核酸阳性在返乡的火车上被拦下。另外报道说,他是来北京边打零工边寻找失踪的孩子。


北京此轮第一位本土病例频繁出入高档商业场所的流调增加了反差的强烈印象。星期三北京又发现了5名阳性感染者,他们是冷库装卸工和他们的密接。总的来看,除了医护等特殊工作,在社会上,下层的劳动者、也就是那些长时间暴露在复杂环境的人被感染的概率显然更高一些。北京新发地那轮疫情中,一些卖菜的商贩中招。其实全世界的情况都是这样,体力劳动者、需要接触不洁环境的人、工作时间长的人更容易被感染。


2022年1月19日,北京市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当前疫情防控最新情况。1月19日0时至1月19日18时,北京新增5例核酸检测阳性者。4人为同一单位冷库装卸工,另一人为同住密接,一同从事冷库装卸工作。


可以相信的是,朝阳区的这名感染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与那名家境显然不错的此轮首位感染者的治疗过程将是完全一样的,这一公平或许可以带给人们一点安慰。


不过很多人担心,这名感染者转为阴性并且出院后,他是否会在就业市场上面临歧视,是否还能找到工作?他曾经染上新冠病毒能够作为隐私不被外泄吗?他的经济情况大概不允许他休整一段时间,他需要立即投入工作,养家糊口。


流调记录了每一位感染者最真实的生活轨迹,让人们看到了世间人生的百态,所以总能引起公众的巨大兴趣。在这当中同情弱者、唏嘘艰辛是舆论最突出的反响,我认为这种反响是非常健康的,折射出我们社会怜贫惜弱的集体善良,这是人道主义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之一。


▲1月15日,北京市本轮疫情第一位本土病例所居住的海淀区农大南路博雅西园小区已经封闭,人员和车辆只进不出。


让我们的社会每一次都在这样的同情和唏嘘中多停留一会吧,多想一想我们该怎样帮助那些生活中的弱势者,怎样让他们不自我放弃的艰辛付出多得到一些回报,又如何让我们社会的底部不断抬升,让生活在底层的人们过得更加安全,也更有尊严。


我还想说,这些年中国的大方向在朝着帮助那些弱势者改善人生不断进取,这一点在国家层面做的还是相当努力的,也有效果。其实在北京等大城市,体力劳动者工资增加得最快,就业分工中的公平在增加,工作艰辛者不断得到更多尊敬。但这是一项需要长期执着奋斗的使命。舆论场不时有戳中人们泪点的底层困境曝光出来,它们在提醒我们,扶贫帮困、推进社会公平仍任重道远。



热文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