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馆之城“主题科学游” | 爱上一个行业,从走进一座博物馆开始
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精品
想要了解一个行业
博物馆当然最合适不过啦
行业博物馆包罗万象又妙趣横生
不仅能全面了解行业的发展历史、技术革新
还能感受不同行业的特色文化
今天给大家推荐几个“专而精”的行业博物馆
为你的开学季加点料
1
中国海关博物馆
中国海关博物馆是全国海关
唯一全面对外开放的博物馆
现有藏品32000余件
涵盖了从战国时期至当代
各个历史时期的海关重要文物
图片来源:中国海关博物馆官网
其中既有“关”字瓦当
粤海关十两银锭、1894年“中国灯塔图”
大龙邮票、总税务司赫德使用过的邮袋
李鸿章题写的“津海新关”木匾等海关历史文物
也有新中国首任海关总署署长任命书
见证邓小平南方谈话的
“海关902”艇等当代海关文物
还有海关查获的雪豹标本
东北虎皮等走私物品
“关”字瓦当(图片来源:中国海关博物馆官网)
其基本陈列位于主展区一层、二层
包括千秋古关、近代海关、新中国海关三个部分
专题展厅和临时展厅位于地下一层
此外还有“海关902”艇专题展厅
别看它的名字叫做“海关”博物馆
实际上除了海关内容外
还设置了很多海洋与航行有关的实景场地
比如游客可以登上邓小平当年坐过的902舰艇
在这里拍照打卡非常有航海氛围哦
图片来源:中国海关博物馆官网
Tips
开馆时间:
周二至周日9:00—16:30(15:45停止换票,16:0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
预约购票:
“中国海关博物馆”微信公众号预约。
交通方式:
地铁1、2号线“建国门”C出口。
2
中国印刷博物馆
作为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历经千年
从雕版到活字,从泥活字到铅活字
从激光照排到数字印刷
不仅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还影响了整个世界文明的进程
印刷有术,馆开博物
中国印刷博物馆是
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印刷专业博物馆
是反映人类印刷出版文化
我国典籍记载传承工艺的知识殿堂
全面展示了中国印刷术的
起源、发明和发展过程
图片来源:“中国印刷博物馆”公众号
这里有19世纪以来的137台印刷设备
仿佛一场震撼的机械盛宴
还有闻名于世的唐代卷轴装《金刚经》
南宋精刻本《春秋经传》
元代王祯发明的转轮排字盘
镇馆之宝《安民告示》
《安民告示》是清朝顺治皇帝进入北京后颁布的
由一整块木雕版一次刷印而成
纸张未见拼接
为已考证的历史上最大的单页雕版印刷品
写刻优美、印刷精致、纸墨精良
展现了精湛的图文雕刻技艺
《安民告示》(图片来源:“中国印刷博物馆”公众号)
还有晋察冀日报社使用的马背上的印刷机
和1932年淞沪战争中被日本侵略者炸毁的商务印书馆废墟中抢救出来的手扳架印刷机
这台由商务印书馆引进使用
在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
同商务印书馆总务处、编译所
印刷总厂和东方图书馆等一起被毁
造成损失1630万元
这台被从废墟中抢救出来的印刷机
标有“国难后修整”的字样
提醒我们不忘国耻
图片来源:“中国印刷博物馆”公众号
除了日常展览
博物馆还为观众提供了互动体验空间
你可以按照《天工开物》造纸流程制造一张纸
用古法做一把美丽的花草团扇
还能亲手将十二生肖拓印在纸上
成就感瞬间拉满
快来体验吧
Tips
开馆时间:
9:00-17:00,周一闭馆。
预约购票:
“中国印刷博物馆”公众号,门票免费。
交通方式:
地铁:南五环外地铁四号线清源路站A出口即到。
公交:清源西里站下车。
自驾:沿西南二环户营桥上京开高速南行至第二个出口金华寺(大兴城区黄村)出口出,辅路右转直行800米。
3
中国电影博物馆
中国电影博物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
国家级电影专业博物馆
是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的标志性建筑
是展示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历程
博览电影科技
传播电影文化
和进行学术交流研究的艺术殿堂
图片来源:“首都科普”公众号
博物馆一层展示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
中国电影的光辉历程和走进新时代的辉煌成就
一层的圆厅环幕是国内
最大室内锥筒结构异型曲面内挂屏
高度25米,底层直径约36米
顶层直径约32米
环幕面积约1800平米
可呈现出光影交汇
气势磅礴的沉浸式场景
带来震撼之感
图片来源:“文明北京”公众号
二层至四层展示了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历程
以及不同时期、各个阶段电影的发展
和广大电影工作者的重要艺术成就
揭示了电影制作的奥秘
图片来源:“文明北京”公众号
“网红”打卡点“农家小院”摄影棚不可错过
在棚里,运用声光变化和设备
可以模拟出不同季节、不同天气的场景
令人啧啧称奇
馆内还有6个影厅
可同时容纳1000多人观影
强烈推荐巨幕厅
Tips
开馆时间:
周二至周五 09:00—17:00(16:30停止入馆)
周五至周日 09:00—20:30(20:00停止入馆,二、三、四层展厅开放至18:00,一层展览区开放至20:30)
周一闭馆,节假日照常开放。
(具体开放时间及购买电影票方式请关注中国电影博物馆网站和微信公众号)
预约购票:
“中国电影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团队预约请拨打电话(010)84355858、84355959(工作日:09:00—17:00)。
交通方式:
乘坐418、851、516路公交车南皋西站下车;专116路公共汽车中国电影博物馆站下车。
4
中国核工业科技馆
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
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这是2015年1月15日
我国核工业创建60周年之际
习近平总书记对核工业作出的重要指示
就在这一天,中国核工业科技馆正式开展
填补了我国行业科技馆的空白
图片来源:“中国核工业科技馆”公众号
中国核工业科技馆是国内
首个系统介绍核科技知识
和核工业成就的国家级行业馆
坐落于北京西南郊的原子科学城
这里是我国核科学技术的发祥地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所在地
先后有7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和60余位两院院士在这里工作过
馆内设有中国核工业、探索核奥秘
核燃料循环、开发核能源、核在我身边
核在国防中、核与辐射安全七个展厅
通过大量历史文物、实物模型及多媒体互动展项
普及核科技知识,展示核工业成就
图片来源:“中国核工业科技馆”公众号
主展厅为中国核工业展厅
介绍中国核工业六十多年波澜壮阔的
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
展示“两弹一星”精神谱系的传承和发展
馆内还复原了钱三强、王淦昌两位院士
在原子能院工作时的办公室场景
讲述了他们以身许国、自力更生
协同攻关的故事
图片来源:“中国核工业科技馆”公众号
想要带娃来一趟红色之旅
这里不能错过
Tips
开馆时间:
每周一至周五上午8:30-11:30(11:00停止入场)、下午13:30-16:30(16:00停止入场)。
预约购票:
观众参观请提前电话预约,每周一至周五接受团体预约参观,每周二、周四可接受散客预约。预约电话:010-69359276。
交通方式:
地铁房山线苏庄下换乘公交833新镇站下。
5
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
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北京市观象台)
是中国人自己建设的第一个现代气象台站
是北京唯一一座建站时间超过百年的台站
也是唯一代表北京地区
参加国际气象观测资料交换的台站
承担着全市气象观测、探测设备试验
计量检定以及气象科普宣传等工作
图片来源:“首都科普”公众号
观象台有550㎡的室内科普馆和4D影厅
以及200米的科普长廊
和近3万平方米的室外科普场所
每年世界气象日期间
北京气象台对外开放
公众可近距离参观多种探测仪器实物
应急车、高空雷达等
图片来源:“首都科普”公众号
还可以去气象科普馆了解气象知识
推荐互动感十足的“今日气象”展区
可以变身为气象主播
体验一下播报天气的乐趣
除了开放日
这里还会针对青少年不定期开展知识讲座
气象小标兵和小小气象观测员等多项活动
图片来源: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
就在这个暑假
气象研学活动重新回归
孩子们走进北京市观象台
听专家讲解知识、探索气象仪器
观看3D气象电影、模拟气象专家紧急会议
动手制作湿度计、看云识天气
图片来源: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
Tips
开馆时间:
全年。
预约购票:
每年世界气象日前后免费对公众开放,具体开放时间和预约方式请随时关注“北京市观象台”公众号;
平时只接待团体,如需参观可拨打电话010-68400990或通过研学机构入馆参观。
交通方式:
地铁:亦庄线亦庄桥站。
公交:兴15、685、324、599、665、623、821、997到亦庄桥北站下车。
自驾车:自五环到三台山出口下主路右转70米即到;或四环自肖村桥出口下主路到亦庄北公交站即到。
6
中国蜜蜂博物馆
在北京市植物园卧佛寺西侧
有这样一个小小的博物馆
周围山峦起伏,两侧古树参天
朱门青瓦的中式仿古平房
掩映在青翠竹林之中
这里就是中国蜜蜂博物馆
图片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官网
中国蜜蜂博物馆是以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
为依托兴办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
博物馆面积虽不大
但见证与记录了源远流长且五彩斑斓的蜜蜂文化
馆内有870多幅图片
近千件形态大小各异的蜜蜂标本
从蜜蜂化石到现代蜜蜂
从蜂巢外表到蜂巢内的房孔
从成蜂的社会性到蜜蜂的发育过程
从蜜蜂在大自然中的敌人到与人类的关系
各种展品超乎你的想象,让你大开眼界
图片来源:中国蜜蜂博物馆
镇馆之宝是一块
距今已有2300多万年的蜜蜂化石
化石上的蜜蜂体型结构完整
通过放大镜还能清晰看到
蜜蜂颜色和身上的条纹
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为研究古代的蜜蜂提供了最直观的证据
图片来源:中国蜜蜂博物馆
除了观察展示的展品图片外
博物馆院内还有活蜂观察箱
可以看到巢内亮晶晶的蜂蜜
正在卸载花粉的蜜蜂
正在产卵的蜂王
幸运的话
还能看到蜜蜂在巢脾上兴奋地跳舞呢
Tips
开馆时间:
每年3月15-11月15日8:30—16:30,冬季闭馆。
预约购票:
免费,无需预约,但需要购票进入北京植物园。
交通方式:
地铁西郊线国家植物园站。
注:场馆相关信息仅供参考,具体以各场馆实际情况为准
来源:北京市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