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战旗美如画?为什么大地春常在?《金刚川》给出了答案?
Editor's Note
一篇精彩的影评!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法之剑 Author 法之剑
文|茉莉
《金刚川》作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献礼片,可谓众望所归。
该片由管虎编剧,管虎、郭帆、路阳联合执导,张译、吴京、魏晨、邓超等联袂出演,讲述了抗美援朝的最后阶段,志愿军战士们无惧美军疯狂炮火,在金刚川上修建桥梁,确保主力部队及时奔赴金城前线的英雄故事。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了最终阶段,为了把美军尽快逼上谈判桌,志愿军准备在金城发动最后一场大型战役。金刚川,是朝鲜一条宽达60米的河流。金城战役打响后,支援部队和物资补给均要通过金刚川上仅存的一座木桥运输到前线。美军得知这一情况后,昼夜不停地派飞机轰炸木桥,甚至为了阻止志愿军抢修桥梁,连周边的树林都烧毁了。
为了保证主力部队在指定时间到达金城前线,志愿军一个工兵连和一个炮兵排的战士们,面对敌机的狂轰滥炸,在物资匮乏、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一次次用血肉之躯修补金刚川上的木桥,并最终用一座“人桥”,创造了一个令敌人费解的战争奇迹。
不知是之前对该片寄予了过高的期望,总之,昨晚看过之后略感失望。
失望之一,主角错位。大家都知道,该片根据志愿军英雄张振智的真实事迹改编。金城战役打响后,志愿军工兵连连长张振智和战士们受命在这里修桥。他们花了7天7夜架起了一座桥,可很快就被美军的轰炸机炸毁了。炸、修、再炸、再修、连续炸、连续修……张振智带领着战士们连续7次成功抢修,美军前后共投下近千枚炸弹,2500多发炮弹,都没能摧毁这座志愿军战士用血肉之躯支撑起的生命之桥!可以说,这座桥,也是金城战役取得最终胜利的一个关键点。
原本,该片的主角应该是工兵连连长,但管虎编剧却硬把炮兵排排长当成了主角。张译为什么就不能演工兵连连长呢?工兵连连长张飞为什么不能成为男一号呢?主角错位,与史实相悖,缺乏了真实性和说服力。
失望之二,叙事手法弄巧成拙。主创人员为了吸人眼球,采用了嵌套式的叙事手法。分别以四个标题,三处视角(修桥人视角、美国飞行员视角、高射炮班视角)展开故事,结果非线性的叙事导致情节拖沓、节奏欠缺、时间混乱,非但没能推动剧情,反而削弱了英雄群体的厚重感,显得冗长而乏味。所以,就不应该玩弄什么叙事技巧呵,老老实实地按照时间顺序叙事可能效果更扣人心弦,也更震撼人心。
失望之三,管虎的“客观”之疾。像《八佰》一样,管虎延续了其所谓“客观”反映史实的风格。《八佰》里宣扬国民党英勇抗敌的精神,在本片中,则宣扬美国大兵身上的牛仔精神。一个美国飞行员,作为一个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者,为了完成任务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值得敬重?还是值得褒奖?实在无厘头!所以,我以为,管虎在看待史实问题上,既做作又撕裂。而反观他对志愿军里某些英雄人物的演绎,则显得不知所云,空泛苍白。只有在中后段,才把我们志愿军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英勇战斗的精神表现了出来。
失望之四,未能尽显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精神及内涵。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以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以弱胜强的奇迹,谱写了一曲曲响彻云天的革命英雄主义颂歌。可惜的是,这部《金刚川》对志愿军英雄们勇猛、顽强、忘我精神的展现是远远不够的,没能让大家体会到70年前的残酷、壮烈和震撼。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曾涌现出了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以及张振智等无数的英雄人物。他们为了祖国的安全,人民的安宁与世界的和平,与美帝国主义进行殊死搏斗,我们一定要立场坚定、目标明确地致敬、铭记并弘扬这种伟大、英勇的抗美援朝精神!
当然,作为一部从立项到上映只有3个月的大制作影片,主创团队能有这样的完成度已经算是不错了。虽然,整体而言,显得仓促粗糙,但题材讨巧,故事应景,特效刺激,还有超强的演员阵容。应该说,吴京和张译都奉献了精彩的演技,尤其是张译形神兼备的表演,堪称经典。所以,单是看看张译的表演也算是值回票价了。
至于票房,要想超过《八佰》,估计是不可能的!
不过,《金刚川》为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打了个头阵,虽然结果有些不尽如人意,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有人说,相比军事,也许电影产业是中美之间最大的差距所在了。所以,我们的电影人一定要牢记并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摒弃崇洋媚外的心理,奋发图强,迎头赶超,接下来的上甘岭战役、长津湖战役、云山战役、铁原阻击战……我们拭目以待!
为什么要拍《金刚川》?为什么要看《金刚川》?我想,就是要我们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弘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祖国和民族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因为爱国主义是始终把中华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是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坚强基石!
同时,也是奉劝和警醒那些西方的敌对势力,不要弄错了时代,打错了算盘,枉费了心机,最后砸烂了双脚!
读最新影评,请关注“叶语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