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竺语(八) | 大学生与抗战建国
缅怀竺老风骨,传承求是精神。恰逢浙江大学建校125周年,ZJUI学院依托UIUC校友、浙大老校长竺可桢这一两校文脉交汇点,将竺老精神融入学院文化建设,以竺老精神引领人、凝聚人、感召人,引领广大师生厚植家国情怀,勇担时代使命。在此推出“感悟竺语”系列,让我们一起学习竺可桢老校长的经典演讲和文稿,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教诲。
“感悟竺语”第八篇,让我们一同学习竺可桢校长在烽火硝烟中对大学生的教诲,思考时代赋予每个学子的厚重使命。
选段朗读
心得感悟
刘礼杰:
1941年,中国抗战处于相峙阶段。值此国家存亡之际,大学生与其应处的位置成了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竺可桢老校长认为,大学生是此时需要保护培养的关键人才。因为大学生所具有的进步潜力,是一个国家值得托付的珍贵力量。鉴于当时大学生培养中专注技术,不问融贯的问题,竺校长也大声疾呼,改良大学教育,也是为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积蓄人才力量。如今,国际形势波谲云诡,中国的发展也走到了关键的十字路口。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同样需要铭记竺老校长的教诲。在扎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端正思想,锤炼品格,博学贯通,为中国的发展献上自己的力量。
周世杰:
竺可桢老校长在看待大学生与抗战建国问题时,深刻认识到作为大学育人者,除了传授大学生专门知识外,更应注重头脑、眼光、意志、创新等品质的培养。大学毕业生不应将大学作为学习进步的终点,而应将自身在大学中学到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能力运用到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让自身的学问、品行、技术不断地创新且发扬光大。这也深刻警醒了我们大学生,要时刻思考时代与民族给予我们的重任,时刻思考将学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做到真正学以致用,不断创新。
原文学习(选摘)
大学生与抗战建国
(1941年10月6日)
……
从国家着想,抗战工作固极切要,而建国责任尤为重大。……这次抗战是全民抗战,是以正义人道来抵抗横暴武力的战争,青年们生当其时,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大学生为将来社会之领袖、国家的柱石,理应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方不愧为全国青年之表率。国家为了爱护将来的领袖人物起见,不把大学生送往前线去冲锋杀敌,则他们应如何奋身图报,努力上进,能把将来建国的重任担当起来,方可对得起战死沙场的勇士们,方不愧为今日之程婴。
要使大学生能担当得起日后建国的重任,单教他们具有专门技术是不够的。一个国家,外患不足畏,内忧不足惧,惟有一般领袖缺乏清醒的头脑、远大的眼光、坚强的意志,则其覆国灭种将不旋踵,而且是无可救药的一种病。近二十年来,法国各界领袖的放纵自私,英国政党首领的苟安姑息,酿成了养痈遗患、噬脐莫及的局势,这是我们的殷鉴。抗战以前,国人常欢喜以一个大学和一个工厂相比,大学毕业生好像工厂的出品,毕业生乏出路,犹之货品不能销售;毕业生技术优良,刻苦耐劳,好比货色价廉物美。但二者之间有一根本不同的地方,一般人可未曾见到。这就是工厂的出品,无论是一把剃刀,或是一只时计,它出厂的时候也就是它最锋利、最精密的时候,而大学毕业生却不这样。他应该像一把剃刀,愈用愈锋利,而且不会生锈:像一枚时计,愈走愈精确,而且不会半路抛错。一个大学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在于能使每个毕业生孕育着一种潜力。可令其于离开校门以后,在他的学问技术、品行、事业各方面发扬光大,既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种潜力不是别的,就是运用个人的思想,正确而敏捷。惟能运用思想,所以事变之来,也能处之泰然,应付裕如。即在技术方面,如研究高深理论、改进机器构造等,不特于专门科学必须具有很深的造诣,也必须有很缜密周详的思虑才行。要能够作缜密周详的思虑,必须先在几种基本科学方面经过老师宿儒一番严格的训练。若是一个大学单从事于零星专门知识的传授,既乏学术研究的空气,又无科学方法的训练,则其学生之思想即难收到融会贯通之效。目前在校大学生之思想,幼稚与混乱,无可讳言。这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若是将来建国重任真正要靠现时大学生来负担的话,这个缺点是每个办理大学教育的人急当猛省而予以改良的一件事。
注:本篇演讲为竺可桢在重庆北碚地理研究所出席活动时所作的演讲,刊于《国立浙江大学校刊》复刊第100期(1941年10月10日),并刊于《星期评论》第39期(1941年10月24日)。
全文阅读:
https://zjui.intl.zju.edu.cn/sites/default/files/2022-11/%E5%A4%A7%E5%AD%A6%E7%94%9F%E4%B8%8E%E6%8A%97%E6%88%98%E5%BB%BA%E5%9B%BD_0.pdf
供稿 | ZJUI本科生第二党支部
(图片源于网络)
本期编辑 | 张旖 叶晨晨 责任编辑 | 张旖
推荐阅读
请输入
1.院士云集!ZJUI受邀出席2022国际工程科技高端论坛暨第十四届中国工程管理论坛
2.课堂内外 | “全球课堂”,在ZJUI邂逅世界 共赢未来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全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