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浙”里青山绿水,学问世界前沿课题,江浙沪“碳中和”研究生联合答辩会成功举行
“宁海双水社区低碳展览馆是研究中心依托宁海竹木产业发展政策的一次创新尝试,我此次的课题主要聚焦展览馆中应用的竹木大跨度结构体系,从科研与产业应用等多方面对竹木结构进行深入的开发,这对助力‘双碳’目标的推进具有一定的意义.......”5月29日,在竹木建筑宁海飞凤山示范基地里举行的2023年“碳中和研究”博士、硕士研究生联合答辩会上,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ZJUI)博士生戴邵雷紧紧围绕浙江宁海双水未来社区的活动中心的设计和建造,做了“Glubam-FRP大跨结构及其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本次联合答辩工作由浙江大学(宁海)生物质材料与碳中和建设联合研究中心主办(以下简称“中心”)。这场特殊的联合答辩会,汇聚了来自浙江大学、同济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华侨大学、中建西南设计院等国内外高校、科研设计院所的专家学者,他们现场听取了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的12名博士生、硕士生的联合答辩。
“本次联合答辩会里面的很多课题都是基于宁海的实际工程项目来进行研究的,体现了课题源于工程、通过凝练提升进而指导实践的原则,也是科研和工程的在地化体现。”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中心主任,ZJUI能源、环境与可持续系统科学研究部主任肖岩说,“在联合答辩博士生与博士后组研究课题中,Glubam-FRP大跨结构及其应用研究”“正交胶合木构件的物理性能和力学研究”等课题均植根于研究中心,相应的科研成果也通过飞凤山基地进行转化,应用于宁海当地的大型工程项目中。
▲联合答辩现场
此次联合答辩工作举行,不仅是地方政府联合高校以科研带动产业发展的路径展示,同时也产学研结合各自优势推进“双碳”建设的一次精彩尝试。浙江大学(宁海)生物质材料与碳中和建设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于2021年5月,是ZJUI首个校地合作研究中心。近年来,为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该中心致力于在生物质材料基础及应用科学研究、生物质材料在城镇建设中的推广应用、政策规划等方面开展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提升竹木工程产业水平,促进校地发展共赢。经过不断发展与建设,中心已经形成了多个自主知识产权的竹、木及竹木组合结构技术;多套试生产的装配式竹木结构房屋更在河北、湖南、浙江等地进行了推广应用。未来,也将继续以点带面辐射周边,既推进以竹木结构工程产业集群发展,也以科研创新带动人才引进,服务区域发展。
▲竹木建筑宁海飞凤山示范基地的启用仪式
当天还举行了竹木建筑宁海飞凤山示范基地的启用仪式。据了解,该基地占地面积约3300平方米,是一个集设计、研发、生产、应用于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场区内建有多个工程竹木示范建筑,拥有各类中大型Glubam工程竹生产与实验设备,可以满足构件加工与实验的多种需求。中心的建立与发展可以从科研及产业等多方面促进宁海的竹木产业水平发展,促进建筑产业节能减排与双碳目标的落地。
▲与会专家参观飞凤山竹木建筑示范基地
国内外专家饶有兴趣地参观了新启用的“浙江大学(宁海)生物质材料和碳中和建设联合研究中心”飞凤山竹木建筑示范基地。该基地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飞凤山南麓,原处为宁波水泵厂旧址,在宁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的支持下肖岩教授团队通过对老旧厂房进行改造使这一荒废的工业厂区换上新颜,厂区内更建设了几栋竹木组合结构厂房和国际大学生“碳中和”实训中心用房。据介绍,该团队目前在基地中正在承担一栋大型公共建筑的竹结构构件的设计和制作,以及研发和建造一栋多高层工程竹结构示范建筑并做长期监测研究。
ZJUI学子部分答辩题目和简介
ZJUI博士生戴邵雷就“工程竹Glubam-FRP大跨结构及其应用研究”做了开题汇报,该课题的选题背景是宁海双水未来社区活动中心的设计和建造。
ZJUI博士后闻婕博士,毕业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围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正交胶合竹木CLBT结构”最新成果作了博士后出站报告,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闻博士将赴浙江树人学院任教。
ZJUI博士生赖大德研究了废旧轮胎橡胶颗粒作为骨料的混凝土在建筑及桥梁结构中的利用,有望作为碳中和建设的一环,并变废为宝。
ZJUI硕士生陈景轩围绕浙江大学-宁海生物质材料与碳中和建设研究中心研发和制作并在寒冷地区张家口建成的两栋竹结构房屋,针对竹木材料在低温下的力学性能做了较深入研究。
ZJUI硕士生孔佑博宏聚焦“正交胶合竹木构件的物理性能和力学研究”,该课题围绕在宁海县建设的竹木结构别墅和房屋的舒适度进行了研究。
ZJUI硕士生张求充分考虑了竹材的优异韧性,制作大变形拱棚等构筑物,有望以生物质材料的竹材取代高能耗生产的人造纤维材料。
ZJUI硕士生肖达海的研究报告是“桥梁结构单步和多步随机振动测试传感器优化布置。”研究成果有望在美丽乡村和公园建设中得到应用。
ZJUI硕士生辛含雨汇报了“基于多源传感器融合感知的路面病害检测方法”,对城市和乡村道路的病害和行车安全的提高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ZJUI硕士生王光辉在“湄公河下游流域灌溉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论文体现了立足浙江,放眼世界的理念。
ZJUI硕士生潘连连在“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绿地灌溉需水量研究:数据、方法及软件系统”论文对水环境的重要性及可续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开发了应用程序。
供稿 | 浙江大学(宁海)生物质材料与碳中和建设联合研究中心,部分材料整合自宁海日报(记者 潘怡帆 通讯员 郑优)
本期编辑 | 张旖 责任编辑 | 张旖
推荐阅读
请输入
1.校地合作共促碳中和新发展——浙江大学(宁海)生物质材料与碳中和建设联合研究中心成立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