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会实践 | 重走西迁之路,赓续求是文脉

求是创新的 浙江大学ZJUI 2023-12-19

重走西迁之路

赓续求是文脉


为切实体悟竺老校长带领浙大师生开启文军长征路的艰辛,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本科生第一党支部组织成立了竺可桢精神寻访团,利用暑期时间重走西迁路。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9月,杭州告急。竺可桢校长以其惊人的胆略和魄力,毅然率领浙江大学师生踏上漫长艰苦的西迁路途,寻求实现“教育救国,科学兴邦”的理想。西迁路途径浙、赣、湘、粤、桂、黔六省,行程2600余公里,于1940年抵达贵州遵义,史称“文军长征”,在浙大校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追随竺校长的脚步,ZJUI竺可桢精神寻访团的同学们此次也先后前往浙江建德、江西泰和、广西宜山、贵州遵义等地用脚步丈量西迁路,以精神感召求是人,通过实地考察学习,促进青年学子更好的理解、掌握、传播竺可桢精神。




01

一迁浙江建德




从1937年11月15日浙江大学师生全部迁入建德至12月24日开始撤离,浙江大学在建德办学不足两个月,但浙大师生追随浙大西迁,弦歌不辍,以知识分子独有的姿态宣告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在后来成为了“求是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竺可桢校长位于梅城的旧居如今也是浙大西迁史的陈列馆之一,寻访团成员在此深入了解浙大西迁的点滴。

浙大西迁建德之时,上海保卫战已接近尾声。恰逢军事委员会下属游击队招募队员,有十二名浙大学子经竺可桢校长支持,怀揣着满腔的热血响应号召,投笔从戎、奔赴前线。人们纷纷赞叹此事,称呼他们为“十二勇士”。

为时刻关注战局的发展态势,时时促进自省,《浙大日报》同时在梅城创刊。每到中午,就有当地人从学生手中买《浙大日报》,了解战事新闻,成为当时建德城里的特色场面。《浙大日报》的诞生,体现了浙大师生在西迁过程中心系家国、宣传抗战、唤醒民众的爱国情怀。

 

浙江大学迁至建德后,办公室、教室、宿舍散布在城内各处,浙大师生千余人在此学习、生活,加上其他迁来的学校,建德在当时俨然成了一座大学城。寻访团成员沿府前街向南四处探访,仍能见到不少旧址,窥见西迁历史的缩影。斑驳的墙壁、简易的摆设,浙大师生即便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依然不减志气与愿景。



02

二迁江西吉安、泰和




从1937年12月24日到次年1月20日,浙大师生再次踏上向西迁移的长路。行经752公里,饱受惊吓和风霜之苦,终于抵达江西的泰和县。在这里,文军长征翻开了新的篇章。

浙江大学的到来受到了当地人们的欢迎,泰和县上至官员、下至百姓纷纷为浙大师生提供各种必要的资源:校舍、宗祠、藏书楼、民宅和食物等。由于战乱,物资依然匮乏,甚至竺可桢校长的夫人张侠魂和次子竺衡都因为医疗技术和药品缺乏,先后病逝于泰和。但是愈发艰苦的条件并没有击垮浙大学子,他们以昂扬的精神面貌投入到了学习和宣传活动中。在迁居泰和期间,浙大师生曾多次进行宣传演出,在泰和等地演出《芦沟桥》等话剧,同时西迁第一批毕业生学有所成走向社会。竺可桢校长本着饮水思源,为当地服务的思想,牵头建立澄江学校,并与政府合作建设浙大堤、浙大码头,创办沙村垦殖场,关注地方卫生工作。

在浙江大学西迁陈列馆前厅,壁上唯一的一句话令人影响深刻:“不求地位之高,不谋报酬之厚,凡是吾人份内所应该做的事就得去做。”竺可桢校长的这句话恰到好处,既是前言,也是结语。浙江大学在泰和的经历赋予了西迁截然不同的意义,也使得西迁精神有了更深层的含蕴。

 

随后,寻访团走访了尚存的旧址。包括临清书屋、原浙大礼堂、旧时的校舍,还有竺校长亲手种下的长青柏等。

在当地人的带领下,我们见到了浙大在泰和修筑的浙江大学堤。交谈中,得知浙大堤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之后,由当地人改修成了石狮梁家村前的一条村道。有点遗憾,但更多的是宽慰:泰和人民仍记得浙江大学作出的贡献,而浙大堤也以新的面貌继续见证着人们的生活。



03

三迁广西宜州




受蔓延的战火波及,从1938年7月25日起浙大在泰和已无法上课,只能先迁广西宜山,视届时形势再定行止。

在宜山办学期间,飞机轰炸不断,但是浙大师生弦歌不辍,“读书的种子”从未消失。在此,浙大确立了校训“求是”和校歌(大不自多),校训和校歌成为浙大人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宜山办学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慕名穿过封锁线来到宜山求学,浙江大学的规模得以壮大。浙大师生们心怀“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理想,专心研学,为建国大业储备了大批优秀人才。

 

为纪念浙江大学在宜山的经历,当地专门建设了一个浙大西迁文化纪念广场。广场中央立有竺可桢校长的雕像,纪念浙江大学在竺校长的带领下满怀壮志一路西迁的奋斗经历。



04

四迁贵州遵义、湄潭




1940年,浙大再次西迁前往遵义湄潭,并在此办学长达七年之久,直至抗战结束迁回杭州。浙江大学在湄潭办学的七年,被称为浙大历史上最光辉的七年,是浙大办学历史上最重要的发展时期。许多教授正是在湄潭完成了研究,发表了诸多震惊中外的研究课题,使浙大自此成为“全国最好的四所大学之一”。1944年李约瑟到访遵义,感叹于浙大卓绝的研学氛围,赞誉其为“东方剑桥”。


#赓续 #

追随着历史上浙江大学西迁的脚步,寻访团对于竺可桢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漫长艰辛的西迁之中所体现的精神,是孜孜不倦不惧困苦的求知,是饮水思源服务社会的务实,是一片赤诚不忘初心的坚定意志。寻访团成员深入了解西迁之后,下定决心要铭记西迁的历史,铭记这一份精神风貌,并感悟、延续和发扬竺可桢精神。



图文 | 寻访团成员:潘思齐  陈羿丞   盛以珊  姜明远;

指导教师:余倩     责任编辑 | 张旖


推荐阅读

输入

1.教师节|感谢有您 照亮前程

2.喜报|浙江大学ZJUI崔佳欢研究员团队荣获CCF全国高性能计算学术年会 “2023年度中国超算最佳应用”

3.ZJUI刘佐珠团队在Cell Press旗下Patterns发表成果:临床可适用的口腔CBCT-IOS多模态三维融合重构框架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