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他已经离开我们8年,所有中国人都应该向他致敬!

2017-12-04 新华苏中发现

美国


“坦白的说, 中国没有航空科技,在中国那样一个农耕社会, 你又能做些什么?”

那年,听说他要回去,出于一个科学家的理性,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杜布里奇这样问他。

“在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行,如果我愿意,我可以回去种苹果树。”

出于一个爱国者的热忱,他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于是那年,他踏上了返回祖国的轮船,带着那株苹果树的幼苗。

8年前的今天,他离开了人世,但他种下的苹果树早已郁郁葱葱,为种花家的兔子们遮风挡雨……斯人已去,风范长存,他的话依然在我们的耳边回荡:“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今日,共同缅怀!

一个传奇人生的开始

1911年,钱学森生于上海一个条件优渥的家庭,在北京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后,又回到上海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攻读火车制造。

当年的国立交通大学以考试严格、平均分低出名,通宵达旦才勉强及格的人比比皆是。

但是钱学森几乎每门课程都是90分以上。

1934年,钱学森从国立交通大学毕业,考取了清华大学的公费留美生。

在麻省理工航空系呆了一年拿到硕士学位后,马上就转入了加州理工学院。十年后,他再次回到了麻省理工。

然而没想到在MIT工作了三年后,钱学森又回到了加州。

要知道在美国的院校体系中,就像清华和北大学子互相不服一样,MIT和Caltech可谓是水火不容。

钱学森在美国工作学习的这段时间,能像个陀螺一样在两地之间不停打转,不是他情商多高,长袖善舞。

驱动他转动始终的则是他对于科学的专注,是哪里更有利于他专注研究,他就去哪里。

毕业后,钱学森虽然在美国工作生活十余年,却从未想过要一辈子留在美国。即使钱学森在当时已经成为了美国科学界的耀眼明星,35岁就成为了MIT的终身教授。

“因为在美国,一个人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退休之后用。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一美元也不存。他们听了感到奇怪。其实,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遭遇歧视

虽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钱学森是不可替代的重要人物之一,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钱学森却面对着大多数华裔在美国的共同困扰——歧视。

他在加州理工附近买不到合适的房子,因为当地有条不成文的规定,禁止将房屋转售给非白人族裔人士;

他带着“德国和中国口音的英语”依然遭到学生嘲笑;甚至在看电影的时候都有白人拒绝坐在他旁边……

种种行径不胜枚举。

因此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立刻就动了返回故土的心思,然而他手头还有太多未完的工作与研究,于是计划暂缓,打算结束手头工作后再归国。

然而这一拖就拖到了1950年,冷战开始了。

2月9日,威斯康星州共和党参议院麦卡锡扬言自己手里掌握着一份“205人”的“共谍”名单,名单中包括爱因斯坦、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等做出伟大贡献的科学家。在麦卡锡的鼓动之下,美国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清除运动。首当其冲遭到调查的就是军事部门。

覆巢之下无完卵,6月6日,钱学森正在学校内工作时,两位联邦探员进来了,作为一名外籍军事科研人员,他的好友们身上还都有嫌疑,钱学森毫无疑问成了重点调查对象。

钱学森的安全认可证被吊销,这意味着他所有的工作都被迫中断。

心系祖国却无法归来

6月19日,当联邦探员再度到来之时,钱学森递上了自己的辞呈表示自己将要离开:

“当年我成为一位受欢迎的客人的情境已经不再了,一片怀疑的乌云扫过我的头上,因此,我所能做的事就是离开。”

然而这一次钱学森也没能顺利离开,美国方面显然不会轻易的放这样一个天才回国,他们深知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道理。

时任海军次长的丹·金贝尔曾说,“我宁可把他枪毙,也不能放他回中国。无论在哪里,他都值五个海军陆战师。”

钱学森早已购好回国的机票,然而美国移民局的官员却早已在机场等候多时,交给钱学森一纸写着“禁止离开美国!”的公文。

自此,钱学森开始了长达五年被软禁的生活。

为了合法扣留钱学森,联邦探员想到了钱学森所托运的行李,称钱学森的行李中有大量美国机密文件,涉嫌违反了美国的间谍法。

想要研究钱学森的托运物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里面有太多的藏书、手稿、以及文件,还有九大本剪报。这是钱学森多年养成的工作习惯,看到有参考价值的文章就减下来贴在本上,按内容分好类。

这些剪报有英文、中文、德文甚至俄文。

美国将钱学森这些资料用微缩相机拍摄下来,竟然拍摄了12000多张。然而他们调查出的“所谓机密”,实际上只是钱学森的个人笔记以及讲义。

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9月7日,境况愈加恶劣,联邦调查局的探员包围了钱学森的住宅,钱学森的辩白抗议都无济于事,牢狱之灾突然降临,钱学森被逮捕关押在Terminal Island的监狱里。

从最初的吊销安全认可证到不准离开美国,又从海关扣查行李到下令逮捕,钱学森就这样一步步被扣押。

在关押的十五天内,他被禁止和任何人交谈。守卫每十五分钟来亮一次灯,短短十五天内,钱学森瘦了近28斤。

最后钱学森接到监狱通知,交出15000美元的保释金后,可以获得保释。在当时,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杜布里奇和从欧洲赶回的钱学森的导师冯·卡门得知这一消息,当即为钱学森保释筹款,很快筹得15000美元。

被释放后的钱学森,一举一动都处于监视之下。

美国移民局规定,钱学森每个月必须要到帕萨迪纳移民局去登记,并要随时接受移民局官员的传讯。

他被规定只能在洛杉矶生活,如果超过洛杉矶的市界必须要申报获得批准才能出入洛杉矶。

他的电话遭到监听,信件收到拆检,连逛街都有人跟踪。

被这样软禁了长达五年之久,直到1955年日内瓦会谈,中国政府以释放11名美军飞行员战俘作为交换,才换来美国政府批准钱学森归国。

至此,钱学森在重重波难之后,终于返回了故土。

“两弹一星”推动祖国繁荣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中国面临核威胁,钱学森的归来让我们的“两弹一星”提前了二十年。

从规划研发计划,到具体组织科研人员攻坚。

钱学森成功地调动了当时年轻的共和国的科研力量,取得了世人无法想象的成绩。

在他和一大批受他鼓舞而归国的科学家的努力下,国家拥有了敢与世界列强叫板的实力。

五年漫漫归国路,十年艰辛“两弹”成。他开创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他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用智慧锻造大国重器,用学识栽培后继之人,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今天是钱老逝世八周年,向这位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致敬!

钱学森:一腔热血一份信仰

八十多年前,一位青年踏上了大洋彼岸的陆地,一段神话就此开始。他创立了“卡门-钱学森”公式,最早提出火箭飞机的构想……成为一个时代的航空奠基者。他曾拥有美国最高级别的安全通行证,参与绝密的军事项目研究,是极少数可以随意出入五角大楼的中国人。他就是钱学森,一个真正能担得“大师”两字的伟人。

钱老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1949年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他毅然地向美国政府提出回国请求,却被美国当局扣押,软禁。美国海军次长丹金布说:“无论在哪里,钱学森都值五个师,一定要阻止他回中国!”美方各种威逼利诱钱学森,就连他的老师冯·卡门也对他说:“你回中国,那里什么也没有,你只能种苹果树。”钱学森却义无反顾地回答道:“我愿意回祖国种苹果树!”六年后,他终于回到了梦寐以求的祖国,其间的困难和阻碍我们难以想象。

当时在美国的钱学森是美国火箭研究的重要人物,是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生教授,在今天看来算得上是一帆风顺,名利双收。然而,当时的中国能提供给他什么呢?没有,什么都没有。当年的新中国一穷二白、人才短缺,无论是资金上还是技术上都不能给予钱学森任何支持。但是,即使情况糟糕如此,钱学森还是选择了回国,就凭那一个名为“中国人“的身份,就凭那一腔热血、一份信仰。钱老褪去一身荣光,隐匿在中国的大漠深处,为了在中国天空炸开那朵蘑菇云,为了种出那棵能让后人乘凉的苹果树。

如今,中国是否还能走出一个钱学森?人才流失问题是社会的大问题,很多“谋衣食求利禄的自了汉”。在和平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国家责任感越来越淡,甚至有人完全丧失了“我是中国人”的意识。平顺的生活磨平了他们的棱角,侵蚀了他们的心灵,他们看到祖国的不足后不是想着以己之努力去改变,而是埋怨、逃避,更加崇尚向往外国的生活。这种现状令人扼腕,令人心痛,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涌上心头。

钱老以那份“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赤子情怀而创造的奇迹,有力地回击了美国人提出的“一个接触的航空科学家回到农耕社会,能干些什么”的问题,充分诠释了爱国信仰的力量。钱老在美国时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现在还会有人想到吗?或许国家在和平发展时大多数人都能为国家尽一份力量,这是我们生而为人的根本集体意识。然而,国家处于困境时,人们是否还能够抵御诱惑而选择站在祖国这一边呢?现今,多少人从祖国走出去就再也没有回来过?多少人能不去问国家能给自己什么,而是在意自己能给国家什么?梁启超曰:“少年强,则国强。”若是我们的少年都没有了家国意识,不愿扛起那一份责任担当,中国未来的路将在何方?我们需要的不仅是钱老那样才能卓越的大师,更是拥有钱老那般高尚情怀的爱国人才!

龙应台曾写道:“孩子,你是否想过,你今天有自由和幸福,是因为在你之前,有人抗议过,奋斗过,争取过,牺牲过。”如果我们能理解钱老的那一份信仰,以同样的热血去奋斗奉献,或许又会缔造一个新时代的神话。

文字记者吴慧蕾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他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两弹一星”元勋。

他少学有成,远赴重洋参物理之奥,而立之年便成为一流火箭专家;

新中国百业待兴之时,他归心似箭,然而美国人说他抵得上5个师,宁可枪毙也不让回国;

他被软禁5年,用香烟纸发出求助信,周总理过问才得以脱身。

他,就是钱学森。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让我们再一次走近伟人!

感受那些选择祖国的人!

钱学森(1911.12—2009.10),男,汉族,上海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0年6月,中央军委任命钱学森为国防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主任由聂荣臻元帅兼任。

作为一名军人,他兑现了自己的使命与担当。新华社发布的《钱学森同志生平》中,概括了他的11项“第一”——中国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发射试验,中国首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中国第一次潜艇水下发射导弹……这些“第一”,划时代地改变了中国,也划时代地改变了世界!

2009年10月31日,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33580n7c9&width=500&height=375&auto=0

(资料视频:中国的骄傲钱学森,来自感动中国颁奖典礼)

钱老的军礼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有这样一张黑白老照片,上面一位慈祥的老人,身着戎装,面带笑容地向周围的人们致以军礼。

△1980年6月5日,钱学森登上中国航天远洋测量船看望船员。

这位老人,就是钱学森。

这张照片,向我们定格了一个弥足珍贵的历史瞬间,也向人们展露了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另一个本色身份——共和国军人。

这是迄今为止,钱学森戎马生涯中留下的唯一一张敬军礼的照片。

那一天,是1980年6月5日,钱学森登上中国航天远洋测量船,看望刚刚从南太平洋执行中国首枚洲际导弹发射测量任务凯旋的船员们。

一个军礼,一个瞬间,转眼间过去36年。

就在钱学森敬这个军礼那年,美国记者罗伯特·克莱伯这样写到:“正是因为有了钱学森……他负责研究的火箭,正在使中国成为同苏联、美国一样能把核弹头发射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国家。”

其实,对于钱学森的价值,早在1950年,美国时任海军部副部长金贝尔就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无论在哪里,一个钱学森都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

对此,毛主席则说:“美国人把钱学森当成5个师,在我看来,对我们来说钱学森比5个师的力量大多啦。”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钱老的价值是非同寻常的,是全世界瞩目的。

钱老的军衔

▲上世纪80年代钱学森在讲台上。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钱老“中将军衔”的故事。

那是在1956年,当时我国为了争取苏联对中国发射导弹和火箭的技术援助,就派出代表团到苏联去谈判。当时,毛主席确定聂荣臻元帅担任代表团团长,钱学森是代表团的一员。

当时的钱学森虽是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院长,可是并没有军衔。为了与苏方对等,钱学森必须解决军衔问题。聂帅便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汇报了这一情况。

周总理表示,早在十多年前,美国就授予了钱学森上校军衔,论他的资格和贡献,我们至少应授予中将军衔。最后,毛主席决定说:“恩来同志考虑得很周到。钱学森同志作为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至少也得授予中将军衔。”

就这样,穿着威严的将军服,钱老参加了中苏关于军事尖端技术的谈判。

关于这个故事,钱老晚年曾亲口对秘书涂元季说:“这是误传。”

这也许就是一个误传,也可能是历史长河中的“美丽谎言”。

今天,我们无需考证过去,因为,钱老在国人心目中,就是指挥国防科技战线千军万马的将星北斗。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祖国

下面,我们再通过一组老照片来缅怀钱老……

△1945年4月,钱学森(上图右四)随冯·卡门率领的美国国防部科学咨询团一行36人飞赴战火纷飞的纳粹德国进行考察。 

△1959年4月19日,空军地空导弹兵二营在西北某地首次进行了实弹射击,取得圆满成功,许光达、张爱萍、钱学森等领导同志亲临现场并与官兵们合影留念。

△聂荣臻元帅与“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在发射场。

△1986年6月,钱学森到航天部办公楼畅谈航天事业30年。

△钱学森查看电影经纬仪。

△钱学森在赴某试验基地的专机上。

△钱学森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视察期间,检查电弧加热器工作情况。

△钱学森讲座。

向钱老致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