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益生菌概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我们体内这群数量庞大的微生物。


这些主要存在于我们大肠中的微生物总重超过1.5kg,总数是人体细胞数的10倍,我们每天排出粪便干重的三分之一都是它们。



另一方面,近年来,已经有大量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肥胖、糖尿病、肝脏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慢性肾病、艾滋病、过敏性湿疹、消化道癌症、自闭症、抑郁症及老年痴呆等精神性疾病有关。


例如,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系统生物医学中心的副主任赵立平教授就曾通过改变饮食,同时对自己的体重以及肠道中的菌群进行长时间监测,将自己肠道中一种抗炎细菌的量从几乎无提升到了约14.5%,轻松减重20公斤。2012年《Science》还刊登了此研究结果。




换句话说,微生物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几乎是伴随了我们一生;在传统的缺啥补啥的观念驱使下,「补充益生菌」自然而然地就成为公众眼中了最普遍、最常规、也最直接的健康药方。


甚至有人还抱有了「益生益生,自然是多多益善,多点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想法,盲目的跟风。


但殊不知,却为未来的健康埋下了隐患。



1.

益生菌效果,因人而异


先来解释一个名词,「益生菌定植」。


补充肠道菌并不是很多人所想象中的「补充了就会有」。实际上,只有当这些被补充的益生菌黏附在我们的肠道上,「安家落户、繁衍生息」,才能真正开始发挥作用,这一过程就是益生菌的定植。


当定植的益生菌越来越多,它们就能够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并且还能在肠道黏膜外构建出一道屏障,防止有害菌靠近肠道上皮细胞。


这一点,对于还处在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来说,尤为关键。健康的肠道菌群定植能够第一时间帮助宝宝建立早期的肠道屏障和免疫,而这批细菌就来自母乳中。



不过,能够影响这一过程的因素也有很多。


比如说,补充的益生菌可能根本没有能力穿过消化系统,来到你的大肠;又如,它到的太晚,肠道上有限的空间已经被其他菌群占领了,或者来的益生菌太少了,「寡不敌众,压不过地头蛇」,那么它都只能被排泄出体外;即使是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这种战斗力爆表的益生菌,碰上抗生素buff,也只能灰溜溜的离开。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人反馈:明明自己补充的是已经经过大量研究验证有效的益生菌,但就是没用的原因。


换句话说,补充益生菌的效果有着明显的个体差异。



2.

益生菌使用,也有风险


但又有人说了,「差就差点吧,吃不坏人」。


遗憾的是,这个说法并不正确。根据2018年8月6日《Cell》上公布的一项研究,颠覆性的提出益生菌的使用也是有风险的。



实验中,研究人员首先让21名健康志愿者服用了广谱抗生素,然后将其分为了三组:第一组为对照组,志愿者的肠道菌群将依靠自身进行修复、第二组则服用了11种常见抗生素、第三组则在移植了服用抗生素前从他们体内分离出的肠道菌群。


结果,虽然在抗生素的作用下,益生菌虽然更容易在肠道定植下来,但它们又回反过来抑制肠道自身微生物的组的恢复;直到几个月过去,第二组肠道微生物组的恢复程度才堪堪与第三组几天后的恢复状况相当。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


由于肠道菌群长期没有恢复,这些受试者的身体免疫力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也更容易出现过敏、炎症。


因此研究人员认为应当重新审视益生菌在抗生素治疗后的使用,如果能够针对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益生菌定植或许就能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类似的风险提示也有不少。


比如说,2018年8月,美国医师协会在回顾了384项与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相关的实验报告后,就发现了:只有2%的实验报告曾报告了充分的安全性信息,甚至还有三分之一的实验根本没有记录任何不良信息。


而美国医师协会给出的结论是:由于缺乏相关的不安全数据,因而其安全特性难以明确,是有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后果的。


可见,益生菌的补充,并不是百无禁忌的,而是一个相当特异化的、精密的调配过程。



3.

如何精密个性化的补充益生菌?


这里知几基因建议大家,可以先一步进行肠道微生物检测,了解自身肠道微生物的状况。


也只有根据检测结果,对每一种菌株和益生元的潜在使用效果进行了评估,找到最适合的菌株和菌群比例来进行移植,才有可能实现效果最大化,并规避掉一些可能的风险。


毕竟你也知道,粪便的构成并不简单。


粪便由75%的水和25%的固体物组成,后者大多为微生物细胞、古细菌、真菌、病毒、结肠上皮细胞、原生生物和代谢物等,粪便中的病毒-细菌比只有0.13,比自然环境中还低


比如,2016年《JAMA》上就报道了根据16S rRNA 基因测序和抗生素敏感性分析结果,只选取了粪便中33种肠道菌群混合物,就成功治疗了艰难梭菌感染的案例。


由于是高度个性化的肠道微生态改善方案,肠道菌群也就更容易恢复到健康平衡状态。从长期来看,也能更好的保障我们的健康。



4.

粪便移植,最简单也最有效


在根据肠道微生物检测结果确定了最适合自己的益生菌后,另一个关键点就是菌群的来源了。目前,最有效的方式或许并不是大众所想的服用补剂,而是粪便移植。


如果你是知几基因的老读者,可能还记得,在去年的年终盘点第二期《长生不老、移植粪便减肥、蚊子灭绝……这些黑科技离我们有多近?》中,就曾和大家分享了通过个性化的粪便移植来改善肥胖人群的胰岛素抵抗,治疗糖尿病的案例。其中,就是利用了粪便的微生物。


点击图片阅读相关文章:《长生不老、移植粪便减肥、蚊子灭绝……这些黑科技离我们有多近?》


2013年,FDA还批准了将粪便移植应用于儿童,并将其纳入复发性艰难梭菌的治疗中,在抗生素型相关的腹泻、慢性便秘、炎症性肠炎以及和肠相关的过敏性疾病中都有它的身影。


而从临床数据来看,在针对严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粪便移植的成功率(90%)也要远远高于抗生素治疗(26%)


这一点,在前面提到的《Cell》研究中,进行粪便移植的受试者的肠道微生态更容易恢复中,也有所体现。


2012年,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创立了美国首个公共粪便银行,为执业医师提供雪藏和即开即用的粪便制剂,以供治疗难辨梭菌感染。每份样本的捐献者可以得到40美元报酬。一次采集的粪便标本通常可以用于4-5位患者的治疗;在亚洲,首个粪便银行亚洲益菌中心则成立于2017年,位于香港中环


如果你准备好了接受粪便移植,那么下面这些是你需要知道的: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了,你准备好了去找到你的微生物Mr.right了吗?

相关阅读


参考资料

[1]Jotham Suez, Niv Zmora, Gili Zilberman-Schapira, Uria Mor, Mally Dori-Bachash, Stavros Bashiardes, Maya Zur, Dana Regev-Lehavi, Rotem Ben-Zeev Brik, Sara Federici, Max Horn, Yotam Cohen, Andreas E. Moor, David Zeevi, Tal Korem, Eran Kotler, Alon Harmelin, Shalev Itzkovitz, Nitsan Maharshak, Oren Shibolet, Meirav Pevsner-Fischer, Hagit Shapiro, Itai Sharon, Zamir Halpern, Eran Segal, Eran Elinav. Post-Antibiotic Gut Mucosal Microbiome Reconstitution Is Impaired by Probiotics and Improved by Autologous FMT. Cell, 2018; 174 (6): 1406 DOI: 10.1016/j.cell.2018.08.047

[2]Aïda Bafeta,Mitsuki Koh,Carolina Riveros,Philippe Ravaud.Harms Reporting i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of Interventions Aimed at Modifying Microbiota: A Systematic Review.Ann Intern Med. 2018;169(4):240-247. DOI: 10.7326/M18-0343

[3]Lee CH, Steiner T, Petrof EO, et al. Frozen vs Fresh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and Clinical Resolution of Diarrhea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16; 315:142.

[4]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儿科微生态学组.关于儿童粪便移植技术规范的共识.2017,29(10):1188-119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