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钱旭红:新文科建设无法回避“李约瑟之问”和“钱学森之问”
日前,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与国际汉语文化学院主办的新文科视野下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院士以《新文科浪潮与中国语言文学的先进性》为题,阐述他对“新文科”和“中国语言文学”的一些思考和想法。
新文科浪潮与中国语言文学的先进性
——在新文科视野下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
高峰论坛上的致辞
钱旭红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1年9月25日
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社会大变革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人文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关系社会的繁荣发展。
让人类成为超越自身局限、地球局限并拥有无限关怀的宇宙物种,就需要新文科的启明。人文关怀、探索未知、服务社会,是新文科永恒的使命。新文科要为国家和人类的卓越发展服务,我们需要自省、自觉、自信,需要不断更新观念,改变思维。
发展新文科,无法回避两个问题,一是“李约瑟之问”:尽管中国古代有诸多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二是“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事实上,李约瑟提问的不仅仅是科学技术,更关注的是现代学科专业的知识体系,如音乐、美术、体育、社会学、科学、工程等为何没有在中国诞生。提醒的是古中国忽视形式逻辑,缺乏健全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
钱学森所谈的也不是一般的教育和育人,而是如何杰出和卓越。他深知人文美育和思维的重要性,在世时一直梦想着建立能融合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的另一门类:思维科学技术。他提醒我们,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尚且缺乏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毛泽东主席在1956年曾经指出:“过去人家看我们不起是有理由的。因为你没有什么贡献。……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中国)对人类的贡献是不符合它的人口比重的。……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这是伟人对中华民族的期盼。
今天,中国GDP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但是,我们学习的知识学科专业体系和育人模式大多来自西方,被世界广泛接受的源自我们自己的独特贡献不多,由此衍生出第三个“之问”:如何才能提供源自中国并能走向世界的中国知识学科专业体系并真正拥有国际话语权,进而真正实现卓越。这既对新文科的发展形成挑战,又提供了重要机遇。
我们认为,新文科建设重在构建新的学科范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新文科发展不仅应该关注知识和技能,更应关注思维和精神;不仅仅要关注智慧,更应该走向智能;不仅仅要注重并保持文科特色的思维发散,同时也要创造文科特色的思维收敛。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新文科建设需要强化“使命”意识,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中西融合,传承创新,开拓新领域、新方法、新模式,通过学术卓越追求育人卓越,进而推动文科教育创新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
具体来说,新文科建设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跨学科研究,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产出卓越学术成果。
2.构建中国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强化自由并全面的思维和能力教育,实现超越知识点的传授,培养文科卓越人才。
3.加快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提升学科国际话语权和学术国际影响力。
谈完了新文科,我再来谈谈我理解的“中国语言文学”。
中文是中华文明区别于西方文明的第一大重要特征。中文的象形、发音、声调、文字、表意,都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一种说法:中文是最有效率的一种语言。同样一篇文章,比如联合国宪章,中文版本永远是最薄的。
当然,版本的厚薄可能并不具有科学性,但是确实有研究者,通过物理概念“信息熵”的方法,对中英文单个汉字和英文字母、英文单词所包含的信息量进行了计算。
通过计算得出的单个汉字包含的信息量是9.56,而单个英文字母是3.9,单个英文单词只有2.62。这从一个方面,确实证明了中文的效率要超过英文。可是人们却不知道其原因,我认为,中文的高效率要从量子论中去寻找根源。
今年10月是华东师范大学70年校庆,我们将公开发表《量子思维宣言》,因为生命和人类本来就是处于经典和量子规律交界处的神奇。
人们通常的印象认为,中文这种单个汉字包含的信息量较大,其直观的现象就是一词一句往往多义,在表达的严谨性上比不过英文,容易产生误解,比如说,中文一句“喜欢上一个人”,如果翻译成英文,可以有多达至少4种不同的表达,有至少4种不同的含义。
然而,有人因此而认为这是中文的一种缺陷:表达严密逻辑的科学论文时,往往比不上英文。殊不知,能用于科学论文发表写作的,中文是仅有的少数几个语种之一。
轻视中文、误解中文,往往源自单纯的经典思维模式。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思维,是一种确定性、惯性、唯一性的思维模式,即事物在某一个瞬间只能呈现唯一的状态,或在此处,或在彼处,不可兼得。
因此,经典思维让人们相信自己有能力精确描述事物在任何时刻的确定状态。在这种思维模式下,英文这种具有严密逻辑性的语言,能够非常精确地表达一个概念,因此也更加显得重要。
然而,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量子思维已经广泛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经典思维不同,量子思维具有典型的量子特征,即具有量子概率性、非定域的思维方式,允许状态的叠加性,即便是互斥的状态也可能同时集于一身,其不确定性普遍存在。
人类的思维是经典思维和量子思维之和。如果我们站在量子思维的角度,再来审视中英文,我们可以发现,中文应该是一种超越经典牛顿逻辑思维的语言,更体现量子逻辑的特点,即其拥有更大的信息量和更多的可能性,其真正含义判断,不仅仅取决于词句本身,也取决于词句的上下前后文,即语境!正像具有无限可能性的量子“波函数”,因为你的观察微扰,而崩塌变现为眼前的“粒子”实在。
所以,中文既言简意赅,又丰富多彩;一词多意,一语双关,一语多关,春秋笔法,异彩纷呈。在机械打字机时代,中文输入远远不及英文,而在智能的电脑时代,中文通过其联想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其输入速度超越英文及任何其它文字,正是体现了它量子逻辑的优势。
我很高兴地注意到已经有专家开始关注中文语言学与量子现象相关的研究。可以这么说,把中文研究和我们的现代科学最前沿紧密地结合起来,赋予中文更多的现代性,这代表着“新文科”中文研究的一种尝试。
我想,中国经济和科技曾经在牛顿时代落后,而如今在量子时代应该能重新领先,这必然和我们中文的语言和思维有一定关系。
因此,我们的中文研究,可以有更多的尝试和探索,来丰富我们的研究内涵,打造新的研究范式,形成自己的话语权。
以上,是我本人对“新文科”和“中国语言文学”的一些思考和想法,供各位专家研讨、批判。
我相信在各位专家的支持下,今天的会议不仅能有效带动华东师范大学文科学科的大发展,极大地推动学校“新文科”建设的大业,而且也将成为我国“新文科”建设宏大伟业中的标志性事件,对于“新文科”的未来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