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栏|动机式访谈(MI)讨论区:话题13~15

MI讨论区 漫语心理MY 2022-10-28


心理咨询又被称为谈话疗法,这充分体现了它是一种通过谈话进行的专业性工作,语言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际工作中,一些咨询师虽然学习了不少心理咨询的理论流派,但谈话技巧的欠缺影响了他们对个案的理解及理论技术的应用,进而影响了咨询效果。


咨询师欠缺谈话技巧的表现如:


有的谈话先入为主,不能开放地探询自己的未知;

有的谈话浮于表面,不能看到来访者的内在动力;

有的谈话语言冗长重复,不能把握咨询的方向……


漫语心理向大家推荐学习“动机式访谈(MI)”,可有效帮助提升心理咨询师的谈话技能。为协助大家进一步理解MI的助人模式与应用,特开设【MI讨论区】专栏,邀请“王建平团队·动机式访谈(MI)系统培训”课程主讲、《动机式访谈手册》译者——辛挺翔老师及往期参与学习课程的优秀学员,分享他们在MI读书会中的学习交流及问题探讨,希望对您掌握运用MI有所帮助!


往期回顾:

专栏|动机式访谈(MI)讨论区:话题1~3

专栏|动机式访谈(MI)讨论区:话题4~6

专栏|动机式访谈(MI)讨论区:话题7~9

专栏|动机式访谈(MI)讨论区:话题10~12



话题13


如何理解《动机式访谈手册》P113最后一段:先将来访者“导进到自我肯定活动中,将有助于降低防御偏差”?


所谓防御偏差,是指人们会将威胁自己的信息最小化的一种倾向。当来访者的因为被肯定而自我肯定、提升了自我效能感,从而能更客观全面(甚至更积极正向)地看待自己,不必再为了避免感受威胁、避免感受认知失调带来的不愉快而过度防御——低估风险,也就降低了高风险行为发生的可能。


辛挺翔老师回答:



话题14


什么情况下使用引导风格,什么情况下使用跟随风格?(朱雅文)


咨询师需要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咨询会谈所处的阶段,以及咨询师对自己谈话方式的觉察,通盘来考虑使用何种谈话风格。


挺翔老师补充:


各位老师的讨论很精彩,而且很多都聚焦于细节与操作,相信对我们的实务工作会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大家共同形成的意见,有些是比较到位的,有些可能还有探讨的空间,我做一些分享,仅供大家参考。


就这个话题(引导与跟随风格),大家的分享可以作为一种总则或者总的思路。如果要说的更具体一些,可能当助人者尝试协助来访者去“发现”、“洞察”、“领悟”时,需要更多考虑使用“引导风格”。因为“引导风格”有机会拓展出新的方向,有助于来访者注意自己经验中那些一直被忽视的部分,或者有机会去关注/寻求自己经验以外全新的信息(提醒注意,此时则有机会使用A-T-A信息交换技术)。


所以这也呼应了MI中所谈到的“唤出来访者自己的智慧与资源”/“不是由咨询师去主张(直接给出)某种发现/领悟”,以及CBT中的“引导发现”(请思考,是谁来引导,又是谁来发现?)。


关于“跟随风格”的使用,如果助人者决定先跟着来访者的“故事/叙述”继续走下去,那么可以继续使用跟随;也就是一直沿着来访者自己原有的状态体验/注意焦点/习惯视角,延续下去;当来访者情绪比较激动时,助人者可以先跟随,因为这时来访者的状态需要先稳定,然后再展开探索:这就好比登山时的“安全钉”一样(辛挺翔的原创比喻),先扎住稳定点,步步为营,不急于新的攀登、开辟新方向;跟随,也是在为后续新的攀登与探索在做准备;同时,跟随也有弊端,仍然用刚刚登山安全钉的比喻,单纯的跟随往往打不开新的方向与视角,只能随着来访者的旧视角/旧经验走,可能发生“原地打转”、“停滞”、“卡住”的体验。


值得大家思考的,尤其是已经参加过MI课程学习的伙伴们:“跟随”和“引导”在实务工作中,体现在谈话要素上,或者说当落实到助人者怎么说/怎么问/怎么回应上,各自都有哪些操作的要点呢?


话题15


如何做到至诚为人,而非翻正反射?(朱雅文)


至诚为人是真正站在来访者的角度,思考来访者的问题;而翻正反射更多是咨询师站在自己的角度,没有真正站在来访者的角度,思考应该如何做,可以更好地帮助来访者解决其面临的问题。


辛挺翔老师补充:


“翻正反射”的反义词/对立面,可能不只是“至诚为人”,我个人更倾向理解成:“翻正反射”VS.  MI(包含了全部的三要素:精神+核心技术+改变语句)。


所以,如果要避免“翻正反射”,可能需要兼顾以下:


首先,是遵循MI精神,是助人者的一种心态/信念/态度/甚至可以说是价值观,也是大家在以上分享中谈到“视角的选择”。


其次,是纯熟并灵活地运用核心技术OARS+I。因为,翻正反射是可能在无觉察/无意识的状态下自动发生的一种言行习惯。当我们尝试去避免时,不仅要知道明白(体现在上述精神心态上),还要做到(体现在技术技能上)。


再次,这可能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儿,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所以助人者也会有自己的矛盾心态。“这太难了”、“我做不好”、“就还原来那样吧,省事儿”.....我们也会有自己的持续语句。或许我们也需要探索自己的改变语句:“我为什么要尝试这种新的方法呢?”“我哪里做的还不错?”“我如何在这个过程中,继续进步?”“我有哪些资源?”


最后,在操作层面上,使用逐字稿或者录音来做回顾,可能更有助于结合以上三点,帮助我们更好地以符合MI的方式来助人,更觉察并且逐步减少自己的“翻正反射”。



参与嘉宾简介


辛挺翔:香港中华动机式访谈法学会(CAMI)会员/个人执业心理咨询师/王建平认知行为疗法培训与督导团队秘书/注册助理心理师/天津心帆心理辅导中心心理咨询师咨询部主任


朱雅雯:高校心理专业教师;注册心理师

参与集体讨论的还有:

韩婧/徐波/张乐宇/陈伟萍/王秀玲/陈佳昕/夏宇欣/贾雪萍/李桐/徐玥歆


在此感谢。


- 持续更新 敬请关注 -


(点击上方图片,了解课程详情)

(点击上方图片,了解课程详情)


(书籍推荐,可扫码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