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得了初一,躲不过高三!青少年抑郁为什么在高中多发?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青少年生命复元 Author 复元伙伴
小何今年高二,担任着班长的职务,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是“优秀”的代名词,爸爸妈妈自然也很骄傲,高考目标锁定211或985。
令爸爸妈妈没想到的是,小何会突然说出“我太累了!不想上学了!”。这对他们来讲,简直是晴天霹雳,且不可思议。“为什么”成了盘桓在脑子里的第一个问题。
随后的一个月,是家庭氛围最差的日子。爸爸妈妈唉声叹气,小何深锁房门。终于,爸爸妈妈带小何去了心理咨询室。经过与心理咨询师的沟通,他们才惊讶地发现:原来,小何的症状早在初中时就有征兆了。
最终变成高中阶段的病症
初三时,面临中考的压力,小何已经产生过厌学的情绪,成绩一度下滑。那段时间,他不想和任何人交流,只一个人闷在房间。有时候没来由就觉得烦躁,会把书本狠狠地扔到地上。
虽然后来经过他的拼命努力,还是顺利升上了高中。但在新环境中遇到的同学更优秀,别人看似很轻松就能学好,而他则需要通过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才能勉强跟上。
这使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我也许不是学习的料儿?面对着优秀、学霸这样的评价和称呼,以及爸妈的高期待,他更是把弦绷得紧紧的。
最近一段时间,小何发现自己面对着课本和习题突然莫名其妙开始流泪,看过的书、做过的题,完全进不到脑子里去。父母认为,“高中嘛,难免会有压力,但是,大家压力都很大啊,熬过去,不就好了吗?挺过去,你就能成为意志坚强的人!”他们虽然认同孩子的辛苦,但并不认为这是什么不得了的负担,如果垮了,只能说明孩子意志不坚定。
高考的压力、同学的竞争、父母的期待,让他深陷在焦虑、烦躁和抑郁的情绪中。最终,绷紧的弦断了,引发了抑郁症。
最近几年,青少年抑郁的案例越来越多。2021年10月公布的首次“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2-16岁所患精神疾病的概率,显著高于6-11岁。其中,年龄超过12岁后,抑郁症和药物使用障碍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今年,一份《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出炉,最新的数据显示,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其中在校学生占了一半。
在森普瑞心理中心接诊的青少年抑郁症中,大部分是高中生。经过咨询、了解和分析之后发现:多数在高中时确诊的孩子,其实在初中时就已经出现抑郁的情绪和表现,只是被自己和父母无视了。当孩子出现躯体反应,去医院就诊,医生说要用药了,家长才会开始着急。“其实很多从上了初中进入青春期以后,情绪的波动就会开始多起来,然后真正开始求助时,大部分是高中阶段。”
青春期遇上不被理解的环境
1、青春期孩子自身的成长
一般而言,10-20岁这段时间被认为是青春期。孩子们升入初中,就进入了青春期年纪。这时候孩子的身体激素在变化,思想也在经历变化。微妙的是,孩子在成长,父母却没有适应过来,他们一时不能接受孩子从乖乖的儿童到开始有自己想法的青少年,隔阂与不理解也就此产生,形成了所谓的“代沟”。被压抑住的情绪,为抑郁症埋下了伏笔。
其实,也不能一味苛责家长。他们发现了孩子的变化,只是以为这是青春期的正常现象而已,“青春期的孩子不就是这样吗?觉得自己很酷,不想理别人,变得不喜欢和人交流、不想和爸妈说话、喜欢自己待在屋子里。”
进入青春期,受到身体里激素变化的影响,孩子在情绪方面的调节和稳定性本来就不如从前,和家人的关系也没有那么和谐。因此,孩子的情绪容易被忽略甚至是无视,是这个时期容易得抑郁症的原因之一。
2、成绩和升学的压力
初中阶段,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挑战当属中考。学习成绩,被家长看成重中之重。尤其是近几年被广泛提及的“普职分流”,更令家长非常恐慌。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往往以自己为参考:“你总不能连高中都考不上吧?我以前那么艰苦的条件都能考上大学,现在,我给了你这么好的物质条件,你凭什么不好好学?你凭什么达不到我当初的状态?你最低也要超过我吧?”
在挺过中考的关卡后,孩子和家长又面临着高考这个更紧张的考验。也就意味着,在初中和高中的这6年间,他们始终全力以赴,精神紧绷。
受政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家长们越来越焦虑。尤其是那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们,本身已经是211、985的毕业生甚至是博士,他们通过教育改变了阶层,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再有一个新的突破。但是,超越家长的水平线已经被拔高到学历教育的顶峰,对孩子而言,是一个压力巨大的挑战。
另外,虽然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提高了,但是他们的育儿水平、教育意识却没有提升。他们对孩子的模式,还是从上一辈那里学来的。被推崇和鼓励的所谓“爱的教育”,很多父母并没有做到。
“爱”本身就需要内心充满爱、比较平和才能够做到。父母这一代没有在“爱”的环境中长大,也没有学会如何给予“爱”。也就是说,父母本身也是教育应对模式有待提高的一代,自身不完美,却对孩子提出了超高的要求。父母一方面追求更高更强的孩子,一方面又不懂得给予孩子正确的支持,供需失衡,激发了更大的矛盾。
3、孩子的理想世界与现实的冲突
升入初中和高中,孩子会首先适应新的学校和新的同学关系。青春期孩子的认知和交友模式已经与儿童期发生了巨变,朋友不再是单纯地一起玩乐,更多地还承载着孩子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思考。
初高中的孩子也正是身体发育和思想构建的关键时期,对自身和外在的探索在进一步加深。然而,老师教的、书上学的以及现实中的很多事情,互相对照起来却是反差如此之大,让人根本无所适从。当混乱的社会现实和理想中的美好不一致,他们就更加迷惑了。
现在的孩子很多活得像大人一样,过着两点一线、又不被理解的生活。他们对自身、对社会、对人生的许多疑问,没能从父母和学校得到理想的解答,导致他们的认知出现偏差,错误越积越多,又没有解决的渠道,当多到无法承受,超出心理载重的容量,最后一根稻草压下,就会被击垮。
及时发现伸出援手
初中升高中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心理健康的一个薄弱环节,如果不能及时察觉到抑郁的苗头,任由它肆虐,会给孩子和家庭带来难以估量的伤害。那么,家长又可以做哪些早期的干预工作帮助孩子顺利走过这一时期呢?
1、前期主动干预
得抑郁症之后的求助,更多的只是弥补和挽救。心理咨询师更建议“预防大于治疗”,家长的精力、付出的金钱以及孩子的生命成本都会低很多,干预效果也最好。一旦孩子得了抑郁症甚至到了重度抑郁症的程度,不管对孩子的身体、精神和认知能力,都是极大的损伤。一旦发现孩子有抑郁情绪的苗头,就应该及时梳理、排解,以免情绪积累到不可控的程度。
如果家长意识比较好,可以定期做家庭访谈、心理评估。很多时候,家长不会发现自己家庭的问题,但是别人会发现,尤其是专业人员。
其实心理咨询的本质是“助人自助”,也就是“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专业人员会陪着孩子面对问题,一起去寻找、发掘,但并不是教ta发现问题的答案,而是培养孩子面对问题、寻找答案的能力,帮助孩子建立内在的支持系统,以后如果遇到问题,孩子不用再去求助医生和咨询师,ta会凭借自我保护的能力去应对。
2、量表分析发现潜在问题
现在,心理筛查已经纳入中学生体检,往往采用的是心理测评量表的形式。目前学校采用的心理测评量表在国际上都有一定的权威性,能一定程度上发现孩子某些方面的异常,包括一些心理状态和身体症状。
很多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很难对家长和老师准确表达自己的状况,甚至出现了异常自己也不知道,或者说对于自身一些正常的变化惶恐不安,怀疑为异常状态。
比如初高中孩子有普遍的考试焦虑情况,很多孩子讨论中发现大家都有于是默认为是正常现象。但是有的孩子因为焦虑情绪影响到了自己的考试成绩、自身的学习能力甚至出现了长期的失眠、心悸、一到考试就身体难受等躯体症状,像这样问题长期存在,且影响到了自己的社会功能,就属于心理异常状态,是需要干预帮助的。
心理测评结果具有一定的标准性和普遍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在孩子、家长出现问题或者问题开始萌芽时期进行情况筛查,帮助孩子发现问题,才能去解决问题。
3、把孩子当成孩子
“ta还是个孩子”,这句话一度成为网上攻击父母没有道德感的笑柄。其实,孩子虽然到了青春期,身体发育到成年人的模样,但思想却还在认知和探索阶段。
如果一味地将自身对社会和内卷的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那么,孩子将承受着来自父母的和自己的双重压力,就会有被压垮的风险。有孩子就发出了这样的呼喊:“难道我在父母眼中只是一个分数机器吗?我也还只是一个孩子,凭什么要背负你们所谓的成功?你们所谓的荣耀?我为什么不能成为我自己?”Ta没有空间去探索自我的成长,不能清晰地识别自己的人生追求,就会变成“空心人”。
很多家长有时候会很矛盾:一会儿觉得孩子还小,除了学习其他许多事情不能去尝试;一会儿又觉得孩子大了,应该懂事承担更大的责任。他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非常客观的事实:从年龄上来看,青春期孩子也只是个未成年,让ta背负太多,压力过载,就会有崩溃的风险。
因此,我们更建议家长:从生理上将孩子当成大人,让ta承担部分责任,锻炼体魄;但从心理层面上,客观地认识到孩子的三观还在构建阶段,需要大人的理解、认同与引导。做ta的后盾,让孩子逐渐成长为健康、积极的大人。
- End -
本文转载自青少年生命复元,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