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位离任乡镇党委书记的心路历程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本文主人公吴勇华,85后,四川省2007年选调生,先后任县政府办秘书科长、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副主任,不到29岁任镇党委书记,2015年,在第五届四川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表彰大会上评为记一等功公务员,后遴选调入四川省委农工委工作。进入体制后能得到快速成长,荣记一等功,究竟有什么秘诀?读了他的离任感言,相信你定会有所发现。



离开是为了更好回归


今年1月1日我正式离任蓬溪县新会镇党委书记,没有鲜花,没有饭局,也没有更多的依依惜别。虽然我已离开,但新会镇始终是我心中的牵挂。正月十三中午,我又悄悄地回去品尝了里坝街上的绿豆肥肠和红烧肥肠,那个味道还是那么“巴适”,甚至还超过了原来的味道,永远让人回味,让我驻足留恋!


这些天我悄悄走完了工作了4个年头的旮旯角落,一切都是那么熟悉,虽然我没有让这里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但这里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我的脚印,有我们团队洒下的心血和汗水。我永远不会忘记这里,不会忘记这里的百姓和山水,因为这里是我人生第一个可以真正意义上“激扬文字、指点江山、造福百姓”的福地,因为这里让我和我的团队年年都拿一等奖,年年都拿先进,年年都在国家、省、市、县各级媒体上大放光彩。这里给予我太多太多,但这里却离全面小康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里的农村公路还没有全部实现村村通、社社通,这里在集体生产时代留下的几千米水渠还没有得到全面维修,这里60多家家庭农场主、种养殖大户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还没有得到全部解决,这里还有466户、1068人处在贫困边缘……


不经意就踏上了骡埝村,这是一个省级贫困村,目前市县正在倾力帮扶。这个村地处偏远,既远离镇政府,更远离蓬溪县城,全境平均海拔650米以上,是典型的“七山一水两分田”丘陵地貌,常年缺水,靠天吃饭。上世纪末,全村还有农户324户、1017人,现在却只剩下277人。


来到骡埝,就不得不去看看我的农村工作导师、村支部书记杜六全同志。他早年是乡村代课老师,是一位很有思想,且敢讲真话的乡村干部。记得我当镇长的第一天,他就主动向我建议:如果能把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交由村集体统筹,按照中长期规划,采取村民自建模式,对现有耕地进行坡改梯、梯改土、土改田,完善水网、路网、田林网,3—5年后就能建成大片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到那时不但耕地面积增加了,土壤肥力增加了,而且有价码引进大业主,消灭撂荒耕地,如此才真正实现了国家出台“三农”补助政策的初衷。


来到这里,就是想听听他的真话,请他继续担任我的农村智库。只有通过这些“土专家”,才能体察民间疾苦,才能了解政之得失。比如,他疑惑,为什么会有“农民工”这个叫法?农民就是农民,工人就是工人,恰恰是农民进城干了工人该干的活路,工人没活可干,就让国家养起了!他痛诉,“病不起”才是农民致贫的根源。不能理解乡镇卫生院闭门造车的健康档案有何用?不能理解新农合缴费标准年年涨,为何报销比例不涨?不能理解民营医院为何总是要耐心劝导住院?不能理解为何同是剖腹产、同是住七天院,参合后的医疗费是3700元,没有参合的医疗费却是2600元?他毫不客气地指出,农村越来越穷,主要毁在县乡政府。国家每年拨那么多钱,都被政府整合干“路边工程”、“形象工程”了,而偏远农村一点雨露都沾不到。他苦恼,任劳任怨干了几十年的村干部,为收征购提留,为抓“大肚子”安环引产,为发展蘑菇、青花椒,得罪了不少人,为什么退下来后的生活待遇还不如一个五保户?他的每一个疑问,每一个苦恼我都深深的记在心里,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能全部解答。


来到骡埝,就不得不去看看我志同道合的农民朋友陈宗春。2012年3月,50岁的他从西藏带回全部身家200余万元,将屋后山上400余亩撂荒耕地全部承包,种上了玉米、小麦、魔芋、红苕,栽上了核桃树和花椒树,注册成立了全镇第一个家庭农场,2014年又被评为了省级示范家庭农场。陈宗春是新会返乡创业、回报桑梓的先行者,也是我担任党委书记以来重点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他对故乡的那种挚爱令我十分敬佩,早年他就为家乡捐资架桥修路,那些年他一到初夏就到西藏打工,一到初冬就回家务农,从不间断。“看到大片荒芜的土地,我心里着急,害怕国家和人民以后没有粮食吃,我要挣钱回来改变这里。”这就是那些年一直支撑他两地往返的理由。这次,再来寻访我这位农民朋友,就是要给他继续加油鼓劲,让他坚持、坚持、再坚持,不能因为种粮成本上涨、粮价下跌而偃旗息鼓。要让全镇60多家种养殖大户看到希望的曙光,要让种养殖成为新会摆脱贫困走向致富的法宝。


来到骡埝,就不得不去拜访一下我在这里的“亲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我在走村入户时发现这里有一户特困家庭,老人叫王选文,大儿子王勇一直未娶,早年在成都送快递时被货车撞为伤残。听邻居说,赔偿金花完之后,王选文就把大儿子扔到窑洞里不管死活,等到发现时,已经裸死多日。更为奇葩的是,二儿子王伟早年在新疆娶回了一个智障老婆,他们女儿王娴开始一直好好的,到12岁时精神病突然发作,就此失去了读书机会。现在就只剩下一个正在村小(只有1个班,3个学生)读小学六年级的弟弟王坤。他们的父亲王伟美其名曰在成都打工挣钱,养家糊口,但是直到老婆、女儿双双走失后,都没有回过家。在我的任职地,还有如此不幸之家庭,我深感愧疚和不安。当时,除了想尽一切办法救助这个家庭之外,我能做的,就是每月从自己工资中拿出100元作为王坤的学杂费,我要认了这门亲戚。此次,我就是要去走走这一门亲戚,敦促和鼓励正在蓬溪实验中学读初二的王坤发奋学习,争气、争气、再争气,尽自己最大努力改变现状、走出困境。

骡埝村只是近200万个农村中的一个,但他却是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是农村现实困境的真实写照。作为一个乡镇干部,农村的贫穷、疾病、落后、无助,真的让人揪心。我想每一个有责任心的乡镇干部都在想让其改变,也在为其改变努力。我和同事们同样也在倾尽全力改变现状,尽管我们力量小,方法少,资源有限,但我们都怀着一颗让农村越变越好的心,并用行动帮助农村逐步摆脱贫困。


这就是骡埝村,这就是我曾经所在的基层,镇里、村里的每件事看似鸡毛蒜皮,实则都是村民心中的“头等大事”,我和同事们每天都要处理大量家长里短、是非纠葛,但往往只能见子打子,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这就是新会镇,作为乡镇党委书记的我,一直就告诫自己当官就要为民作主,要时刻心里想着百姓,为百姓谋事实。农村经济怎么抓,需要思路和胆识,农民诉求怎么解决,需要口舌还需要打擦边球,所有责任、压力都在此堆积,甚至在做梦的时候我都想让全镇人民全面小康、全面富裕。


但我深知让全镇人民全面小康,全面富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需要几届领导班子共同的努力,更需要省市县各级的政策扶持,以及农民群众自身的努力。带着农民期盼、基层苦恼、乡镇困惑,我努力为农业寻路、为农村代言、为农民呐喊,期望能在更高层寻找锦囊妙计。


正是这希望能够带领全镇人民致富奔小康的念头让我不断的向上,更有幸能够进入省政府督查室上派挂职学习,在那里我的视野变得宽阔,知识得到丰富,对于农村的发展有了全新的了解,我更加坚定了未来致力于农村发展的信念。于是我选择了省委农工委,选择了这个真正执掌全省“三农”牛耳的权威部门,选择了这个统筹负责全省“三农”工作顶层设计的好单位,选择了这个真正战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新战场,选择了这个充满朝气富有活力的大家庭。感谢省委农工委也选择了我,让我在这个大家庭中实现我的百姓情怀,让我能有机会探索一条接地气、可复制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让我能实现我的个人梦想与“三农”梦想的完美升华!


洪秀柱的一段演讲深深震撼了我,此生做马还是做驴,全凭选择,是做马历经千辛万苦陪同唐僧取得真经,还是做驴整天原地打转推磨。我选择做马,披肝沥胆,勇往直前。


刘晓庆的一本书深深感染了我,人生不怕从头再来!人生不管遇到多么大的失败,面对多么大的困难,还是取得多么大的成就,不要留念,不要彷徨,不要裹足不前,要勇敢地把过去的成绩清零,勇敢地追求一个崭新的人生!我选择,清零过去,从头再来。


 一个29岁返乡创业青年曾经说到,生活就像茶叶蛋,裂纹越多越入味。她有一句人生格言:“人在世上难免要吃苦,现在不苦,也许将来会更苦;苦吃完了,就剩甜了。”我选择,做一个尝尽千滋百味的茶叶蛋,做一名色香味俱全的新农人。


选择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农工委领导谆谆告诫,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既然生逢其时,就要才尽其用。一个干部只有经历丰富多彩,才能把事业干得丰富多彩。对于我来说,从事“三农”政策法规研究工作虽然是菜鸟上路,但我始终相信,久久为功,水滴石穿,只要笨鸟先飞,就可以让生活变得更美好,让人生变得更有意义!



来源:网络综合

听自己的声音  读自己的故事

体制内的那些事

(ID:tzndnxs2018)

请长按二维码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让太阳拥抱你

记得这是一个关于自己的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