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儿北京丨品京味儿还得逛天桥
一点儿北京丨京事知多少
北京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除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外,数千年来各民族的文化相互渗透交融,形成了它特有的“京味儿”——这些极具北京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是京城珍贵的文化资源。“一点儿北京“栏目将向大家介绍“京味儿“饮食、器物、民艺、风俗与传说等等,让大家对老北京文化有更多的认识与了解。
北京画家马海方先生笔下的天桥旧影
天桥文化是北京市井文化的代表,
“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什样杂耍和百样吃食”
就是对它的一个形象的描写。
可以说,天桥是旧时代老北京
百戏杂练的市井喧嚣之地,
因此成为数百年来最能体现京城民俗的地方。
历史上的天桥
说到老北京,不能不说天桥。老北京人几乎没有没逛过天桥的,而老天桥也曾是来京游客的必游之地。那时的天桥曲艺、杂耍等各种民间艺术表演,以及酒楼、茶馆、戏园、电影院、商场、集市无所不包。
“酒楼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
在天桥逛上几天都觉得不过瘾,各类民间艺术表演让人目不暇接。玩累了,可以到茶馆、茶棚去歇脚;肚子饿了,可以到饭馆、小吃摊去一饱口福。天桥的魅力在于雅俗共赏,不同层次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乐趣。
天桥是当年皇上到天坛祭天经过的一座石桥。明清时期,这一带水路纵横,柳荷相映,风景优美。历史上的天桥,很高也很大,桥的两侧都各建一亭,后来毁于八国联军的炮火。再后来因修马路,为方便走有轨电车便把桥面拆了,桥的石栏直到1934 年才拆除。
1935 年,那时北京叫北平,来北平旅游观光的人络绎不绝,但导游书刊却寥寥无几。一位喜欢研究北京民俗的资深记者马芷庠在著名作家张恨水的鼎力相助下写了一本《北平旅行指南》。书中对京城的名胜古迹、食住游览、旅游交通、工商物产、风土习俗等介绍得颇为详尽。成书后,两年之内再改三次,发行数万册。在这本具有权威性的老北京导游书中,便有对天桥的记述
在正阳门西南,永定门内,位于先农坛与天坛北墙外一带,跨于马路两条,自先农坛外垣拆去后,其范围益行扩大。东至金鱼池,西至香厂路。商贩淋漓,游人众多。星卜、医药、大鼓、评戏、相声等江湖术士,均麕集于此;三教九流,包罗万象,为北平之最大平民商场,或云天桥为近代社会之缩影,亦至当之论也。
”仅从这一段文字,便知20 世纪30 年代中期的天桥是多么热闹。
天桥上的绝活
▼
视频来源:央视网《老北京印象》第二集 天桥八大怪
在北京,天桥不只是个地名,还是北京民俗文化的一个符号,确切地说是老北京民间艺术的一张“名片”。
从现有的史料记载,天桥的形成有六七百年的历史,各种民间游艺节目在天桥一带盛行则是在清乾隆年间。从最初的八角鼓和单弦,到后来的评书、相声、大鼓、评剧、杂技等的形成和发展,天桥可以说是北京民间艺术的摇篮。相声、评剧、单弦、大鼓、数来宝等曲艺种类均是在天桥诞生的。经过上百年,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在天桥表演,培养出朱绍文、侯宝林、刘宝瑞、关学曾、新凤霞等一大批有代表性的曲艺名家。这些已成为天桥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北京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拍摄于民国时期的天桥艺人
民间艺术在天桥二百多年的发展中,出现了许多独门艺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老天桥绝活,比如闻名遐迩的天桥“八大怪”。
“八大怪”分为三代:第一代为“穷不怕”、“醋溺高”、“韩麻子”、“盆秃子”、“田瘸子”、“孙丑子”、“打麻货铁壶的”、“常傻子”;第二代为“老云里飞”、“花狗熊”、“百鸟张”、“活蛤蟆”、“耍金钟的”、“王小辫”、“老真和尚”、“程傻子”;第三代为“小云里飞”、“大金牙”、“大兵黄”、“曹麻子”、“焦德海”、“沈三”、“蹭油的”、“赛活驴”。
这24 位“怪人”无一没有自己的绝活。当然,老天桥绝活不只这24 位,还有大刀张宝忠、摔跤的宝三和满宝珍、大变活人的辛稳立、徐杠子的“飞飞飞”、现车技的“小老黑儿”、断石的“傻王”、顶砖的“拐子”、“黄瓜种”、“张狗子”等等。
天桥八大怪之“程傻子”:功底扎实,技艺超群。头顶十三只花碗,还能弯腰折腿练出几道花样。
天桥八大怪之“穷不怕”:相声的创始人朱绍文,以说单口相声为主,每天开说之前,用白沙子在地上撒字。
由于天桥一带人口密集,房屋老旧破败,20 世纪90 年代被列为首批旧城危房改造地区。改造后的天桥地区,已经旧貌换新颜,居住在平房陋室的老天桥居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昔日坑洼不平的道路变成了整洁的马路,周围是绿茵茵的草坪,旧时民间艺人们撂地卖艺的场子遗址也改成了天桥文化广场。天桥剧场重修一新,“万盛轩”等老戏园也修葺一新。此外还在天乐戏院的基础上拆建了天桥乐茶园,由戏剧大师曹禺题匾。
天桥文化,尤其是老天桥的民间艺术已经列入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自2003年以来,天桥街道成立了天桥民俗文化保护办公室,举办了天桥民俗文化节、天桥杯曲艺赛、天桥民俗文化宣讲团等品牌活动,并且聘请天桥老艺人、民俗文化专家学者做顾问,先后成立了天桥评剧团、天桥曲艺茶社、天桥京剧团、天桥民俗工艺坊、天桥民俗文化协会、天桥少儿民俗艺术团、京韵天桥社等,特别是2018年天桥印象博物馆的开放,使天桥文脉文化展示更加清晰。同时,天桥地区已汇聚了曲艺、杂技等传统民间艺术人才200多位,民俗演出常年不断,传播弘扬非遗文化。
天桥在明清时期是北京的南郊,随着城市的发展,天桥现在已经是市中心了。虽然没有昔日的盛况,但手艺还都保留着,味道犹存。
作者 / 刘一达
原文刊登于《北京人文地理》西城卷
推荐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
最美中轴线 | 景山:京城制高点,风景这边独好
京城文化漫步 | 老舍的胡同足迹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