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在行动 | 夏林茂谈老城保护:将现代生活引入老胡同
近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北京团举行开放团组全体会议,会后,9位代表现场接受58家中外媒体、98名记者的集体采访。全国人大代表、东城区委书记夏林茂介绍了东城区老城保护、街区更新和提高城市品质方面的工作情况。
内容来源:北京东城
“老胡同如何才能实现新生活?”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夏林茂代表介绍:我们坚持“老胡同”和“现代生活”这七个字的基本原则,做好老城保护的大文章。
他说,东城区坚持规划引领,扎实推进老城的整体保护复兴。今年市级有关部门正在编制核心区的控规,编制老城区的整体保护规划,东城区正在积极配合。同时,东城为每个街道配备若干个责任规划师,并让他们全程参与到老城的保护当中去,参与到街巷的设计和实施,保障规划真正落地。
夏林茂说,要留住老北京的乡愁和记忆,就要保护好老城的文化底蕴,除了加强文物建筑、名人故居、会馆、四合院等的保护利用,保护胡同肌理,东城区还深入挖掘老城胡同文化的内涵,把东城的老字号、老物件、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起来,让它活起来、动起来,讲好老城故事。
夏林茂介绍,今年东城区将以街区更新为抓手,统筹做好老城保护和民生改善工作。把南锣鼓巷地区的四条胡同作为今年改造提升的重点,在雨儿胡同和前门东区把“共生院”模式进一步细化,实现建筑共生、居民共生、文化共生,对前门、王府井、东四、崇雍大街等地区周围成片区地进行改造,一个街区一个街区地干。
在保护老胡同文化的同时不要忘了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今年我们将建设安德城市森林公园、燕墩城市休闲公园、大通滨河公园三个大尺度的城市公园;新建规范33家社区菜店,新建6个社区商业便民服务综合体;开展厕所革命,完成227座公厕改造提升,真正把现代生活引入到胡同当中去。
相关报道
疏解腾退空间,疏解腾退空间
“要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把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全力以赴服务保障好冬奥会结合起来。”在北京团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区委书记夏林茂表示,疏解腾退空间将优先用于保障中央政务等功能和公共服务配套,同时让居民群众在胡同里也能过上现代生活。
“大城市病”治理成效明显
东城区此前曾经对外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去年一年的时间里,东城共拆除存量违建21.5万平方米,新生违建保持零增长;封堵违规“开墙打洞”2017处,42处占道经营挂账点位全部销账。与此同时,整治提升的效果同样显著。三里河水穿街巷的景致中,曾经的破败民居出落成“中国风”书屋;景泰路上一排“开墙打洞”的小门脸,如今变成了服务社区居民的“耕读空间”;存在安全隐患的人防出口配套房,变身成了枣苑“儿童之家”。通过疏整促专项行动,东城的首都功能持续强化,城市乱象得到有效遏制,“大城市病”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全力服务保障非首都功能疏解
夏林茂表示,东城将以疏解类任务深入推进、整治类任务力争动态清零、提升类任务全面加大为导向,继续抓好“疏整促”专项行动,以街区更新为抓手,纵深推进背街小巷环境整治,努力营造清新、整洁、亮丽的城市环境。同时,推动减量发展,降低“四个密度”,全力服务保障核心区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疏解腾退空间优先用于保障中央政务等功能和公共服务配套。
解决好群众所盼的民生难题
如何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如何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对此,夏林茂表示,东城将在老旧小区管理、便民市场、停车设施、加装电梯等方面下功夫,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深化医养结合,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等群众所盼的民生难题,让居民群众在胡同里也能过上现代生活。
在前门大街以东的草厂地区,腾退出的老旧平房,在格局完全不变的情况下,经过重新设计、提升改造,甚至加入高科技智能遥控系统,摇身一变成了首批“共生院”,如今已经引入年轻的新居民入住。
为企业营造公平竞争发展环境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夏林茂提出,要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完善企业“服务包”制度,为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发展环境。
夏林茂强调,要继续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推广“小院议事厅”等经验,用好街巷长、社区专员、小巷管家、责任规划师等力量,进一步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
推荐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
京城周末 | 胡同里的创意工厂
一点儿北京 | 跟着"风筝设计师"曹雪芹玩转“春分”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